刘锁兰 孔立智 张 继 王洪元
(1.常州大学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2.常州大学 材料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1]。李克强总理于2021年6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十四五”时期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全面、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研究生作为高校培养对象中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实支撑[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这对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和更明确的要求。
常州大学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在发展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对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常州大学自2005年起培养计算机硕士研究生,为对标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策略。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为根本,以培养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兼备的人才为目标。产教融合能有机整合产业、教学和科研,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这也是近年在落实国家“双创”人才培养战略和区域人才需求方面探索的主要培养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逐步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5]。近年来,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浪潮。目前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本科生范围内基本得到普及。然而,针对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匮乏,不但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而且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由导师去承担,导致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进展缓慢。需将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更有效地助力产业升级。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发展的“导航灯”。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前缺乏系统化的培养方案,因此,研究生双创人才培养对高校来说本身也是一次创新性的“挑战”。在制定计算机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方案时,应以地方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采取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等方式获取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创业课开设普遍较少,有的高校针对研究生只开设一门创新创业选修课,未认识到双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只有不同程度分阶段地融入日常课程和实践训练中,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因此,应深化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改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同时,对现有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是仅仅增开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或选修课,而是应考虑如何将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只有实现课程创新与双创教育的有效融合,才能有助于学生在专业研究领域激发出创新潜能。
创新是创业的灵魂,而专业则是创新的基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的龙头,对我国信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制定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首先要明确长三角的产业领跑优势,深入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要落实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邀请知名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并细化本专业的具体研究方向[6-7]。将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对应到双创能力的培养,突出“学以致用”的人才精准化合作培养模式。
如常州大学将计算机研究生的培养细化为四个具体的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应用、工业互联网,以及分布式计算。同时为每个方法根据行业需求分别制定专业课程,如图1所示。
图1 常州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生的研究方向划分与课程设置
邀请知名企业家参与培养全过程,共同商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以及实践资源与平台的构建。同时,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到创业现场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对研究领域的洞察力。只有深入了解企业技术现状,分析技术瓶颈,才有可能实现技术的创新性突破。创新者未必都走上创业之路,但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性成果的创造是未来创业的第一步,这个过程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支撑,更有需要来自企业行业技术的一手资料和数据。产教融合有利于计算机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8]。
产教协同加大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区别于传统教育平台构建思路和运行方案,将创新创业基础课、拓展课和实践课融入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去,多方面渗透和影响,进而推进学科间、专业间的协同、交叉人才培养机制。实践平台的建设则是为了让具有创业意向的研究生能够通过各类研究基地、科技孵化中心等实现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多维发展。就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实施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9-10]。因此,构建适合研究生群体的实践平台应积极与企业、政府进行交流探索。构建以学校为核心,企业和政府为辅助的多方协同校内外实践创新创业平台。
常州大学于2021年成立的“常创码头”实践基地,充分整合常州科教城相关企业和政府资源,联合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合作与研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与孵化,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政策解读、跟踪扶持、导师指导等创业项目服务,助力本校打通双创学生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要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高质量研究生,首先要打造一支高水平导师队伍。 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所以高校应重视教师双创意识和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精、尖”师资队伍。首先,校内专职导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学科点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和导向。除加强学术专业能力外,还应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业务培训,开拓创新,努力成为有影响力的行业专家。同时,参与创新创业培训,了解创业政策,鼓励教师主动到创业企业交流与学习,增强教师对研究领域的洞察力,丰富自身创业实践,以便从实际应用中提炼课题,打造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其次,打破院系壁垒,探索跨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模式,让学生接受具有不同工程背景、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的指导,从而以学科交叉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能力结构,为将来创新创业项目开展以及团队组建储备知识、创造条件[11-12]。再者,积极聘请企业行业工程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吸纳工商、金融、税务等各界拥有丰富创业经历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共同服务于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结合校情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综合投资规划。优化经费使用,加大双创经费的投入力度,以保障双创教育改革和平台建设所需的人、财、物。加快推进实施步伐,如建立创业基地,设立资助和奖励专项基金,选拔和培养杰出的双创人才。此外,也要加强校、政、企和社会之间的高效协同合作。政府推进系列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如税收优惠政策、资金补助等,避免优秀的创业创新项目因资金短缺而被迫搁浅;鼓励青年研究生群体针对行业问题提供创新的商业解决方案,培养企业家精神,为未来企业家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大众媒体应正面引导,拓宽信息渠道,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
为保证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效果,在对研究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注重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全面性。首先,构建基于课程成绩、论文写作、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多维的考评机制。适当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对研究课题采取阶段性考核,阶段性成果可以是理论结论、实验结果等不同形式,注重考评课题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其次,制定一些激励政策提高学生双创参与度。在奖学金评审、荣誉评定时予以优先考虑,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再者,培养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的能力和资源。因此也应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通过教师自查、企业考核、督导抽查、学生评教等多角度评价双创能力培养的师资与条件。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才能确保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提升。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要求。本文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下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从培养方案优化、双创平台建设、双创机制保障等角度进行了阐述与探究, 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