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李晓飞,王钊,宁小晖,樊晓寒
大动脉转位,是由于胚胎发育时动脉干圆锥反向旋转和吸收异常,导致主动脉和肺动脉空间位置关系及心室连接关系的异常。有研究表明,房室传导阻滞(AVB)是独立于大动脉转位的固有畸形和房室瓣反流,影响大动脉转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1]。目前尚少有大动脉转位患者AVB 分布特征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大动脉转位合并AVB 的类型、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
收集2003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大动脉转位合并AVB的患者45 例,其中男性26 例,女性19 例。入选标准:(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大动脉转位,包括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及矫正型大动脉转位;(2)合并AVB 者。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入院年龄、性别、发生AVB 时患者的年龄、AVB 类型分布、AVB 与外科手术的关系以及起搏器植入情况。根据超声心动图资料,将大动脉转位进行分类:(1)大动脉转位的类型,包括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左心室双出口)及矫正型大动脉转位。(2)超声Van Praagh 分型[2],根据Van Praagh 提出的三节段分型,心房正位(S)/反位(I),心室左袢(L)/右袢(D),大动脉左转位(L)/右转位(D),如心房正位、心室左袢、大动脉左转位Van Praagh 分型表示为SLL,以此类推。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认患者就诊前合并心律失常情况。
随访:随访方式为我院门诊就诊与电话随访相结合,确定植入起搏器患者生存/死亡情况、植入起搏时是否存在心力衰竭、非心力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短期是否出现心力衰竭(1~3 年)。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3]。随访未植入起搏器患者的生存/死亡情况、AVB 进展情况、是否植入起搏器等。
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正态性检验应用Shapiro-Wilk 法,P>0.05 认为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
表1 45 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例(%)]
45 例患者的入院时平均年龄(30.6±18.7)岁,发现AVB 年龄(26.3±17.9)岁,最大患者74 岁,最小患者2 岁。其中完全型大动脉转位5 例,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6 例(右心室双出口3 例,左心室双出口3 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34 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发现AVB 时平均年龄(28.5±17.6)岁。24 例患者出现的AVB 与外科手术无关,21 例患者出现的AVB 与外科手术相关,即在外科术前无AVB,行外科矫正术后出现AVB。
表2 45 例患者不同类型AVB 与大动脉转位分布情况及患者随访情况[例(%)]
45 例患者中一度AVB 4 例,二度Ⅰ型AVB 1 例,二度Ⅱ型AVB 3 例,高度AVB 4 例,三度AVB 33 例。
大动脉转位类型:无论是完全型还是矫正型,发生高度/三度AVB 的比例均超过73%(4/5,25/34);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患者中,3 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均出现三度AVB,3 例左心室双出口患者分别为一度、二度和三度AVB。
按照超声Van Praagh 分型,无论是左位心(n=34)还是右位心(n=11)患者,三度AVB 的比例均超过72.5%(25/34 和8/11)。
植入起搏器情况:45 例患者中40 例存在起搏器植入指征,35 例植入起搏器,其中2 例二度II 型AVB,4 例高度AVB,29 例三度AVB;术前有28例存在心力衰竭。
未植入起搏器10 例患者中4 例一度AVB,1例二度Ⅰ型AVB,1 例二度Ⅱ型AVB(解剖结构复杂,心功能差,左心室射血分数<40%,未能植入),4 例三度AVB(2 例病程时间长,心功能差,左心室射血分数<40%,未能植入;1 例多次尝试植入右心室导线未成功且多次心脏停搏,未能植入;1 例因经济问题放弃植入)。未植入起搏器患者中7 例存在心力衰竭。
随访:最后随访时间为2021 年2 月1 日。(1)植入起搏器患者:失访5 例,30 例患者随访1~26 年,平均随访(5.8±6.5)年:存活23 例,死亡7 例(6 例因心力衰竭加重死亡占20.0%,1 例因起搏器导线断裂猝死)。存活23 例患者中:16 例有心力衰竭;7 例心功能正常者随访状态良好。(2)未植入起搏器患者:失访1 例,9 例患者随访1~21 年,平均随访(9.7±6.6)年。死亡1 例(三度AVB,因经济原因未植入起搏器,出院6 年后猝死)。存活8 例中:1 例一度AVB,因重度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术,术后恢复良好,目前无AVB;2 例AVB 病情进展(1 例患者由二度Ⅰ型AVB 进展为三度AVB,最终植入起搏器,1 例由间歇二度Ⅱ型AVB 进展为高度AVB,曾尝试植入起搏器失败,目前观察状态);另5 例患者中有2 例为一度AVB 和3 例三度AVB,目前无明显变化。
大动脉转位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31‰,在结构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5%[4]。大动脉转位患者由于固有畸形、房室瓣反流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多样。近期有研究表明,AVB 是影响大动脉转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重要因素,可进一步诱发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猝死风险[1]。因此分析总结大动脉转位患者AVB 的特征以及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本研究共纳入45 例合并AVB 的大动脉转位患者。大动脉转位分型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占75.6%;超声心动图Van Praagh 分型以SLL 型为主,占75.6%(34/45);心脏位置以左位心为主,占75.6%。与既往临床报道的大动脉转位患者分型及超声特征大致相同,符合大动脉转位的人群一般特征分布[2,5-6]。
本研究发现,大动脉转位患者AVB 类型以三度AVB 为主(33/45,73.3%),53.3%(24/45)的患者AVB 发生在外科术前。考虑原因如下:其一,大动脉转位患者常合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等畸形,传导束位置、走行与正常患者不同,易于发生损伤[7-8]。其二,多数大动脉转位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合并畸形及房室瓣反流等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且有多次手术可能,患者传导束及传导系统易受到手术的损伤[9-12]。其三,本研究纳入矫正型大动转位患者比例较高,由于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房室结移位于前方心室连接,传导束较正常人容易出现纤维化[7],容易发生功能障碍[9]。故有报道称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中非手术相关AVB 发生率以每年2%速度递增[13],在成年人发生率近30%[14]。因此,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出现非手术相关的AVB 是本研究中外科术前与外科术后AVB 比例大致相当的重要原因。其四,患者可能在一度AVB 或二度AVB 时无明显症状或有症状未能足够重视,直到出现三度AVB,表现为心悸、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后就诊我院,故三度AVB 成为大动脉转位患者AVB 的主要类型。
本研究外科术后/术前出现AVB 患者有21/24例,即近一半的AVB 与手术相关,术中如何减少或避免AVB 的发生是临床上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术后出现AVB 有很多影响因素,但仍建议:首先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理解剖情况,尤其是房室瓣及其畸形的情况,需要通过超声、CT,甚至心脏MRI 检查全面详细评估,从解剖定位上制定尽量避免损伤房室传导关键部位(希氏束或房室结或左束支近端)的术式;其次,术中操作需要关注传导束的部位,尽量避开传导束穿过区域;最后,术者的经验非常重要,需要积累经验避免手术中损伤传导束。
大动脉转位患者发生AVB 时年龄为(26.3±17.9)岁,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发生AVB时年龄为(28.5±17.6)岁,两者年龄相近,考虑与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发生非手术相关的自发性AVB 的易感性高度相关。因此,对于尚未发生AVB 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建议定期复查心电图,关注心悸、乏力、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警惕AVB 的发生。
本研究发现,大动脉转位AVB 患者可同时合并窦性心动过缓(13.3%)、房性心动过速(11.1%)、心房颤动(6.7%)、心房扑动(6.7%)、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6.7%)、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2.2%)等多种心律失常。同时合并的心律失常可能与患者的固有畸形(室间隔缺损缺、房间隔缺损缺、肺动脉狭窄等)、外科手术(术式、手术情况等)、心功能状态等相关。因此,同时合并的心律失常呈现低比例和多样性的特点。
本研究对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结果提示:合并AVB 的大动脉转位患者植入起搏器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仍然为不可逆转的心力衰竭(6/30,20.0%)。对起搏器植入术前无心力衰竭的患者随访发现,起搏器植入≥1 年仍无心力衰竭发生。由此推测,合并AVB 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中,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加重可能与起搏因素无关,而与其房室结构、瓣膜情况以及AVB 未及时纠正高度相关。由于上述患者数量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本研究对未植入或植入起搏器失败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 例AVB 较前进展,1 例植入起搏器治疗,1 例尝试植入起搏器未成功。上述结果提示:随着时间推移,AVB 可逐渐发生进展,进展为高度或三度AVB。植入永久起搏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度或三度AVB 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病例来自单中心,样本量较小,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研究发现,发生AVB 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少数为右位心,超声Van Praagh 分型多为SLL 型,可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多种心律失常。外科术前、术后发生的AVB 大约各占一半,起搏器治疗可预防猝死,但心力衰竭导致死亡的患者占20.0%。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