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钦赞,庞真贞,刘莉芳
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是局部致病菌感染与宿主反应失衡所致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最终可导致患者牙齿松动脱落[1];中国约有80%~97%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2]。研究表明[3,4],CP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糖尿病对牙周炎的易感性增强,临床上约有60%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CP。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是CP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共有的危险因素之一[5]。因此,对易感人群做出预测,对T2DM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是避免患者发生糖尿病性牙周炎(diabetic periodontitis,DP)的重要措施[6]。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γ是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子[7],包含PPAR-γ1、PPAR-γ2和PPAR-γ3 3种亚型,其中PPAR-γ2主要表达于脂肪组织,Pro12Ala是PPAR-γ2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脂肪细胞分化、肥胖、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在调节内脂质代谢和能量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8]。Deeb SS等[9]早期研究表明,PPAR-γ2的Pro12Ala变异与T2DM相关,Pro12纯合子是日本人群发生T2DM的危险因素,而Ala等位基因可能是T2DM的保护因子。随后Altshuler D等[10]对北欧人群进行的研究证实,与T2DM相关的16个基因多态位点中仅Pro12Ala与T2DM有关,提示PPAR-γ及其SNP有可能成为疾病潜在的诊断和治疗靶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糖控制情况与牙周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重度CP者居多。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HbA1c)可反映近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11]。笔者拟探讨PPAR-γ2 Pro12Ala SNP与HbA1c水平的交互作用及两者在DP易感性的关系,为筛选DP的高危人群提供遗传学依据。
1.1.1 临床材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4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DP患者259例(DP组),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21例;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2.98岁(标准差8.97岁);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22.42~32.13 kg/m2,平均BMI 27.25 kg/m2(标准差4.03 kg/m2);吸烟64例,高血压史78例。T2DM患者257例(T2DM组),其中男性124例,女性133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3.31岁(标准差8.82岁);BMI 22.74~29.88 kg/m2,平均BMI 25.87 kg/m2(标准差3.01 kg/m2);吸烟56例,高血压史85例。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1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94例,女性86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3.30岁(标准差8.65岁);BMI 21.13~27.03 kg/m2,平均BMI 22.57 kg/m2(标准差2.67 kg/m2);吸烟30例,高血压史69例。
DP组选择标准:患者被确诊为CP并伴有T2DM,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参照Armitage 1999年牙周病分类标准[12]:中重度牙周炎定义为全口至少有10颗可进行牙周评价的牙齿,其中至少有4颗磨牙(不包括第三磨牙);至少有3个象限内有一个或多个探诊深度(porching depth,PD)≥4 mm、临面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3~4 mm,牙齿松动>Ⅰ,X射线片示牙槽骨吸收>Ⅰ°。
T2DM组选择标准:参照《糖尿病诊疗标准》[13],将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水平≥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 h血糖≥11.1 mmol/L,或正在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定义为T2DM,同时患者未患CP。
对照组选择标准:经诊断未患T2DM及CP;牙周健康。其中牙周健康标准[14]:口腔卫生状况良好,全口牙齿平均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0.5 mm、CAL≥3 mm的位点数为0,失牙数不超过2颗,X射线片显示无明显牙槽骨吸收。
排除标准:患者患有其他PPAR-γ2 SNP相关的疾病;患者患有感染性、染色体疾病;患者患有严重心、肝、肾、肺部疾病及凝血功能异常。
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吸烟情况、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琼脂糖(Promega,美国);1×TE缓冲溶液(Sangon,美国);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DNA Maker、2Taq PCR Mix(北京天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无水乙醇(天津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中国);Taq DNA聚合酶(Qiagen,德国)。
ABI 7300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仪(ABI公司,美国);GL 16G型高速台式离心机(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中国);DYY-Ⅲ型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厂,中国);Du64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Beckman,美国);JS-780A全自动凝胶成像分析仪(上海培清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微量移液器(Eppendorf公司,德国)。
1.2.1 临床检查
所有患者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以6颗指数牙(16、11、26、31、36、46)代表上下颌6个区段。每颗牙检查6个位点(颊侧近中、颊侧中央、颊侧远中、腭侧近中、腭侧中央、腭侧远中)的牙周PD、CAL,简化口腔卫生指数(simplified oral hygiene index,OHI-S)。对于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只记录颊、舌2个牙面。所有牙面的PD、CAL、SBI、OHI-S取其平均值。同时记录全口缺失牙齿数目,以28颗牙为标准。对参加牙周检查的3名牙周医生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以证实重复性良好(K>0.78)。
1.2.2 样本采集
收集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禁食8~12 h)静脉血标本5 mL,采用高速冷冻离心机(3 000 r/min,15 min)对患者血液进行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采用Sysmex系列CA-15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T2DM患者血清HbA1c和FPG[15]。根据患者HbA1c水平分为HbA1c<6.0%、6.0%≤HbA1c<8.0%和HbA1c≥8.0%。
1.2.3 全血DNA提取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dipotassium salt,EDTA-K2)抗凝采血管采集患者血液样本,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其全血基因组DN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提取DNA浓度。
1.2.4 PPAR-γ2 Pro12Ala多态性检测
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对所有样本的全血基因组DNA进行测序,检测PPAR-γ2 Pro12Ala多态性(rs1801282)的等位基因。由上海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并合成引物,引物序列:F为5′-GGAACTGATGTCTTGACTCATG-3′,R为5′-TTATCAGAGAGAGAGG-3′。采用实时荧光PCR仪进行PPAR-γ2 Pro12Ala基因分型,基因分型分为纯合子Pro/Pro(P/P)、杂合突变Pro/Ala(P/A)和纯合突变Ala/Ala(A/A)。对PCR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再用凝胶成像系统检测条带情况。
PCR反应体系为:模板DNA 2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10μmol/L),2×PCR Mix 25μL,并用无菌去离子水补足至总体积50μL。PCR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4 min,94℃变性30 s,55℃退火30 s,72℃延伸40 s,共35个循环;最后72℃修复延伸10 min。PCR产物纯化:每50μL PCR产物中加入4μL 3 mol/L NaAc和80μL 95%乙醇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待乙醇挥发后加入20μL TE溶解。
PCR产物测序反应体系:纯化后PCR产物2μL,引物1.5 p 2μL,灭菌水2μL,Big Dye Seq 5*Buffer 1.2μL,Big Dye0.4μL。PCR产物测序体系:95℃1 min,95℃20 s,55℃20 s,60℃3 min,共30个循环。采用自动SNP分型软件对SNP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计算病例对照研究中各组样本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为符合);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比较对照组与T2DM组、DP组间临床资料、牙周临床指标及基因型分布的差异;采用二分类或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 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评 价PPAR-γ2 Pro12Ala SNP与DP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Khoury和Wagener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和交互系数(γ=βeg/βe)[16]判断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及交互作用类型。判定依据如下:γ>1为正向交互作用;γ<1为负向交互作用;γ=1表示无交互作用。在病例对照研究中,γ为两变量lgOR的比值。判定依据2:e、g两因素的比值比为OReg,e因素的比值比为ORe,g因素的比值比为ORg。OReg=ORe×ORg为相乘模型;OReg>ORe×ORg为超相乘模型;OReg<ORe×ORg为次相乘模型;OReg=ORe+ORg-1为相加模型。
3组TC、性别、年龄、吸烟史及高血压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DP组BMI、PD、CAL、SBI、OHI-S、缺失牙数、FPG、TG及HbAlc均显著增加;与T2DM组比较,DP组PD、CAL、SBI、OHI-S、缺失牙数、FPG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临床材料、牙周临床指标及全身指标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periodontal clinical indexes and systemic indexes in 3 groups
基因分型后可得纯合子Pro/Pro(P/P)型片段为224 bp、43 bp,杂合突变Pro/Ala(P/A)型片段为276 bp、224 bp、43 bp,纯合突变Ala/Ala(A/A)型片段为267 bp。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1、2、3、4、5、7、8、9、10、11、12、13、14、15、17、18为纯合子P/P型,6为杂合突变P/A型,16为纯合突变A/A型。
图1 Pro12Ala SNP的基因型电泳图Fig.1 Electrophoreis of Pro12Ala SNPgenotype
DNA测序结果显示,PPAR-γ2 Pro12Ala基因一致性为100%(图2)。
图2 PPAR-γ2 Pro12Ala DNA测序结果Fig.2 Diagrams of PPAR-γ2 Pro12Ala DNA sequencing results
6.0 %≤HbA1c<8.0%、HbA1c≥8.0%的患者分布在T2DM组分别为31.13%、36.96%,在DP组分别为33.59%、51.35%,在对照组分别为15.00%、11.67%;3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6.727,P<0.001)。6.0%≤HbA1c<8.0%、HbA1c≥8.0%患者患DP的风险明显高于HbA1c<6.0%的患者(ORT2DM=2.046、3.105、1.000,ORDP=4.458、8.204、1.000),并且HbA1c≥8.0%患者患DP的风险高于6.0%≤HbA1c<8.0%患者(χ2=6.087,P<0.01)。见表2。
表2 3组不同HbA1c水平的DP发生率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DP incidence in 3 group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HbA1c
纳入的患者均检测出PPAR-γ2 Pro12Ala,检出率为100%,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PAR-γ2 Pro12Ala各基因型在对照组中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均P>0.05),表明研究样本群体具有良好的代表性。DP组基因型PP、PA、AA基因频率与对照组与T2DM组不同HbA1c水平的DP发生率比较,χ2=25.157,P<0.001;对照组与DP组不同HbA1c水平的DP发生率比较,χ2=29.982,P<0.001;T2DM组与DP组不同HbA1c水平的DP发生率比较,χ2=37.670,P<0.001 T2DM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4.835,P<0.001),OR值大于1(DP组:1.000、6.183、6.403;T2DM组:1.000、2.529、2.594);等位基因P、A在DP组与对照组间分布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987,P<0.001),且OR值均大于1(1.000、4.203)。说明含等位基因P、A的个体发生DP的风险较高。两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T2DM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6.813,P<0.001)。提示PPAR-γ2 Pro12Ala(CCA→GCA突变)可能增加T2DM患者患DP的风险。等位基因P、A在DP组与T2DM组间分布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3.181,P<0.001),提示DP易感性与T2DM患者PPAR-γ2 Pro12Ala突变有关。见表3。
表3 3组PPAR-γ2 Pro12Al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Pro12Ala genotype and allele frequency of PPAR-γ2 in 3 groups
将HbA1c水平和Pro12Ala基因型作为自变量,以DP是否发生为因变量(0:未患DP;1:患DP),即T2DM、DP组患者,采用逐步后退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水平越高和Pro12Ala基因型(PA/AA)是DP的危险因素。见表4。
表4 DP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ab.4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DPrisk factors
单纯6.0%≤HbA1c<8.0%的ORe1在T2DM组为2.417,在DP组为5.827。单独携带Pro12Ala基因型PA的ORg1在T2DM组为2.275,在DP组为7.913;两者同时存在时,交互作用ORe1g1在T2DM组为5.897,在DP组为35.029。交互系数γ=βe1×g1/βe1>1,ORe1g1>ORe1×ORg1为超相乘模型;此外,6.0%≤HbA1c<8.0%与Pro12Ala基因型AA之间、HbA1c≥8.0%与Pro12Ala基因型PA之间及HbA1c≥8.0%与Pro12Ala基因型AA之间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1)。见表5。
表5 PPAR-γ2 Pro12Ala基因型及HbA1c在DP发病中的交互作用Tab.5 Interaction of PPAR-γ2 Pro12Ala genotype and HbA1c in pathogenesis of DP
PPAR-γ2属PPAR家族成员,为配体诱导的核转录因子,位于第3号染色体短臂2区5带(3p25)位上,有多种突变形式,其中以外显子2的第34位核苷酸C/G突变最为常见,此突变造成蛋白质12位点Pro替换为Ala,即Pro12Ala SNP。该SNP影响胰岛素β细胞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及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调节体内多个脂肪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转录,同时影响细胞的分化、糖脂质代谢的调节,在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疾病发病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PPAR-γ2 Pro12Ala SNP包 含Pro12Ala(PP)、Pro12Ala(PA)和Pro12Ala(AA)3种基因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7],PPAR-γ2 Pro12Ala SNP与糖尿病相关,但PPAR-γ2的表达受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表达和诱导表达表现出地域和个体差异。此外,DP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DP的发生、发展除了与控制血糖水平有关外,也可能与患者本身的遗传因素有关,因此笔者研究与糖尿病有关的易感基因PPAR-γ2与HbA1c的交互作用及与DP易感性的关系。
Hirano E等[18]研究了PPAR-γ2 Pro12Ala与牙周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日本妇女在妊娠期中该基因型与牙周附着水平、牙周PD、牙龈指数及出血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而Folwaczny M等[19]研究了PPARγ的5个基因SNP位点,在校正性别、年龄及吸烟因素后,5个单倍体都与CP无显著关联。进一步研究发现,PPAR-γPro12Ala基因型的绝经期女性患者,牙周炎症指标、骨密度及维生素D之间具有相关性[20];当BMI>25 kg/m2时,β肾上腺素受体和PPAR-γ两者基因SNP与牙周炎症呈明显正相关[21]。笔者研究发现,Pro12Ala(PA)和Pro12Ala(AA)基因型与DP的发生、发展有关,携带Pro12Ala(PA)和Pro12Ala(AA)基因的T2DM患者患DP的风险高于携带Pro12Ala(PP)的个体。
王祥芸等[22]研究发现,HbA1c≥7.0%的T2DM伴CP患者PD、AL显著高于HbA1c<7.0%。苏哲君等[23]研究同样表明,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伴CP患者牙周炎症损害程度较高,HbA1c≥8.0%老年T2DM伴CP患者所占比例高于HbA1c<8.0%患者。笔者研究结果显示,6.0%≤HbA1c<8.0%和HbA1c≥8.0%患者患DP的风险明显高于HbA1c<6.0%患 者 (ORT2DM=2.046、3.105,ORDP=4.458、8.204),并且HbA1c≥8.0%患者患DP的风险高于6.0%≤HbA1c<8.0%患者。进一步分析HbA1c与PPAR-γ2 Pro12Ala基因型的交互作用发现,HbA1c水平与Pro12Ala(PA)、Pro12Ala(AA)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1),携带Pro12Ala(PA)、Pro12Ala(AA)基因型者高的HbA1c水平危害效应越大,Pro12Ala(PA)、Pro12Ala(AA)与HbA1c水平交互作用OReg均大于ORe×ORg,显示Pro12Ala(PA)、Pro12Ala(AA)与HbA1c水平交互作用机制在DP发生中为超相乘模型。
综上所述,笔者研究发现PPAR-γ2 Pro12Ala SNP与DP易感性相关,PPAR-γ2 Pro12Ala突变基因型的个体属DP高危人群,牙周临床医师应在防治方案中加以重视。通过PPAR-γ2 Pro12Ala SNP检测,预测个体发生DP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控制患者HbA1c水平以达到有效预防DP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