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健,苗新中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影像科,江苏 221000)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临床上常以持续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症状表现,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早期食管癌症状隐匿,病变组织局限于食管黏膜或黏膜下,患者表现出轻微哽噎感、胸骨后轻度烧灼等非特异性症状。在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而致死率则高达第4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目前,临床治疗食管癌以手术疗法为主,通过切除病灶达到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目的。但手术属于侵入性疗法,对患者机体伤害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术后吻合口瘘是较为严重的围术期并发症,若不能早期发现、介入治疗,可导致死亡率升高。近年来,由于医疗理念、围术期护理方法、外科技术的进步,吻合口瘘发生率逐渐降低,但仍维持在4%~24%,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预后造成负面影响[2]。因此,早期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进行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口服对比剂后行上消化道造影是当前检查术后吻合口瘘的主要方法,其具有特异度高的优势,但是敏感度较低,进而导致漏诊。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主要使用探测器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断面扫描,进而获取成像,其具有图像清晰、扫描时间短等特点,能够反映食管癌术后患者胸部解剖变化[3]。但关于应用CT诊断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报道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对CT检查诊断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为临床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的诊断方案。以下的报道为本次研究详细内容。
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至2021年11月。其中,男性疑似患者67例,年龄范围在44-84岁,平均 (66.97±5.84)岁;手术方式:胸腔镜42例,开胸25例。女性疑似患者33例,年龄范围在45-83岁,平均(67.56±5.21)岁;手术方式:胸腔镜22例,开胸11例。将临床症状作为金标准,符合以下标准即诊断为吻合口瘘:①胸部CT检查,对比剂从吻合口漏出至颈部、纵隔或胸腔;②胸腔穿刺,有浑浊液体或含有食物残渣;③胃镜明确诊断;④口服美兰,于颈部切口或胸腔穿刺液、胸腔引流液有蓝色液体流出;⑤经食管造影检查可探及明确的吻合口瘘。纳入标准:食管癌术后患者存在疑似吻合口瘘的临床症状;无上消化道造影、CT等相关检查禁忌症;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检查依从性较差者;有严重的心脏、肝、肾功能障碍者;临床检查不耐受者等。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由相关人员讨论本次研究,并在严格审核后批准。
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及临床检查,并以临床检查为金标准。胸部CT检查:患者进入检查室后,口服20mL 76%泛影葡胺或稀硫酸钡,呈平卧位,使用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机行胸部CT平扫检查。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矩阵 512×512,层厚 2mm,管电流 125-175mA,管电压120kV。图像分析:记录受检者吻合口部位、对比剂有无外漏现象、是否显示瘘口、纵隔内有无气体聚集、气-液存在及胸腔是否积气、积液,以此判定有无吻合口瘘。上消化道造影:采用东芝X射线数字胃肠机,指导患者分次口服50-100mL 76%泛影葡胺,在吞服过程中透视下点片,以前后位和左、右前斜位为拍摄体位;根据患者耐受性,进行俯卧位拍摄,倾斜15°,头低脚高仰卧位。图像分析:记录受检者吻合口部位、对比剂有无外漏的现象、瘘口大小,以此判定有无吻合口瘘。
①比较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吻合口瘘的检出情况。②比较吻合口瘘与无吻合口瘘应用胸部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③将疑似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应用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诊断效能进行对比,包括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计算公式;(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准确度计算公式;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灵敏度计算公式;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计算公式;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100%:特异度计算公式。④吻合口瘘与无吻合口瘘应用胸部CT检查的典型病例图片。
本研究所需数据的统计、处理均使用SPSS 20.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并且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并且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100例疑似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经临床检查后,确诊为吻合口瘘73例,无吻合口瘘27例;经胸部CT检查后,确诊为吻合口瘘82例,无吻合口瘘18例,其中仅有69例为真实吻合口瘘患者;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后,确诊为吻合口瘘59例,无吻合口瘘41例,其中有57例为真实吻合口瘘患者。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吻合口瘘的检出情况比较(例)
CT检查显示,吻合口瘘与无吻合口瘘患者在对比剂外漏、瘘口显示、纵隔气、积聚集征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吻合口瘘患者纵隔内单纯积气最大径平均值大于无吻合口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与无吻合口瘘患者在胸腔气、积聚集、胸腔单纯积液、颈前、胸壁积气征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吻合口瘘与无吻合口瘘应用胸部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胸部CT检查的特异度为51.85%,灵敏度为94.52%,准确度为83.00%,阳性预测值为77.78%,阴性预测值为84.15%;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特异度为92.59%,灵敏度为78.08%,准确度为82.22%,阳性预测值为60.98%,阴性预测值为96.61%。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相比,胸部CT检查诊断吻合口瘘的特异度较低、灵敏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吻合口瘘的诊断效能比较
男性患者,70岁。图1:CT纵隔窗轴位图像示吻合口壁不连续,吻合口瘘(白箭头)与右侧胸腔相通。图2:CT肺窗轴位示右侧胸腔积气与瘘口(黑箭头)相通。图3:CT冠状位纵隔窗显示瘘口 (白箭头)。图4:CT冠状位肺窗右侧胸腔积气与瘘口(黑箭头)相通。
图1
图2
图3
图4
食管癌是一种发生于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等因素均可诱发癌变。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全世界每年约有45万人患病,其中50%以上在中国,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4]。手术是治疗食管癌较为有效、直接的手段。但诸多报道表明,术后患者出现吻合口瘘的风险较高,如术后进食时间过早、胃肠减压不通畅、吻合条件差以及吻合口周围积液、感染均可诱发吻合口瘘,影响恢复进程。目前临床中多用上消化道造影诊断吻合口瘘,患者口服造影剂后,在透视下观察造影剂有无异常分流进而进行诊断,具有简单、便捷的优势。但其检查结果受伪影、患者体质影响,可能与实际病情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和其他检查手段相结合。
CT属于无创影像学检查,仅用一次即可完成扫描,速度快、层数多,能够有效减少受检者呼吸运动造成的伪影。其还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清晰显示细小的病变,更好地显示瘘口、瘘管的位置,瘘口周围纵隔气肿、造影剂外漏等影像,对于造影剂无法通过部位的情况也能较好地显示[5]。此外相较于造影检查,CT功能更多,在获得连续层面的信息数据后,进一步对其进行三维重组,多角度、多方位重建,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辅助临床诊疗[6]。但由于CT检查并不是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常规检查,食管癌术后纵隔、胸腔的常规术后表现缺乏文献报道,限制了CT发现吻合口瘘。对本研究结果分析可知,胸部CT检查诊断吻合口瘘的特异度低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灵敏度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胸部CT诊断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漏诊率较低,但存在误诊的现象。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吻合口瘘与无吻合口瘘患者在对比剂外漏、瘘口显示、纵隔气、积聚集征象方面具有差异,且吻合口瘘患者纵隔内单纯积气最大径平均值大于无吻合口瘘患者,提示吻合口瘘患者纵隔积气范围较大,结合积气范围的最大值,能够作为辅助诊断依据,提高诊断准确性,与蒋呈欣(2018)[7]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CT诊断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较特异的影像征象包括对比剂外漏、瘘口显示、纵隔气、积聚集,相较于上消化道造影,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因此对于术后无法耐受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或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显示为阴性而临床中仍疑似吻合口瘘者,可采用胸部CT进行诊断。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等局限,临床中可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的研究,以验证本研究结果,为后期推广应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