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探讨了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采用巧设问题法、线索脑图法、精读表格法、圈点批注法、活动分享法深层次解读名著,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突破名著阅读教学的瓶颈。
【关键词】阅读指导;解读名著;《骆驼祥子》
作者简介:黄若琴(1978—),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
笛卡尔曾说:“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朱永新也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由此可见,阅读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成长至关重要。为了帮助青少年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各学龄段学生需要阅读的书目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初中学生必读的书有12本,自主阅读的书有24本,并且必读书目的内容被纳入中考范围,可见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学生在初中三年根据语文教师的要求完成对这些名著的阅读难度并不大,但要深入探索文本、思考作品的深刻内涵却不容易。目前不少初中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和阅读的技巧、方法。学生在缺乏系统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阅读往往只停留在浏览的层面,浅尝辄止,并且在考试中如果遇到有关名著的题目也不一定能答对。还有一些学生仅仅依赖于市面上有关名著导读的参考书进行学习,并没有深入解读名著。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因名著阅读量较大而无计可施,或采用“放养式”教学,或仅仅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突破名著阅读教学的瓶颈,笔者尝试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解读名著,力求多维度地展示名著的全貌。
一、巧设问题读背景,知人论世析主题
学生在品读名著时要了解名著的创作背景。名著中的人物大多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由于一些名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对其难以理解或缺乏兴趣,因此了解创作背景是名著阅读中的基础环节。
如七年级下册的必读名著《骆驼祥子》创作的背景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当时灾难不断,混乱不堪,军阀连年混战。连年不休的战火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乱军四处抢夺财物,这导致主人公祥子第一次失去了自己的积蓄;后来国民党为迫害异己分子大肆进行特务统治,孙侦探又夺去了祥子的积蓄。“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名著中的这句话正是对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对作品的主题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七年级学生因为还没有学习这部分的历史,所以不太容易体会到当时的人们生活的艰辛。为了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作品的主题,在阅读指导时,笔者巧妙地设置问题:祥子如果生活在当今社会,能实现买车的梦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由于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比较熟悉,因此这样的假设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同理心、好奇心和想象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笔者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认为祥子如果生活在当代,通过拼搏奋斗,一定能实现买车的梦想,过上幸福的生活。接着,笔者进一步提问:“祥子当时处在什么样的年代?勤劳朴实的祥子为什么最终会一无所有,堕落成懒惰自私、厚颜无耻的行尸走肉呢?”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的阅读热情也被点燃了。学生开始深入阅读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对问题进行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能很好地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的内容联系起来,并且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灾多难的中国社会与当今幸福美好的社会进行对比,从而深刻地领会了作品的主题:《骆驼祥子》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最终走向堕落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祥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想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摆脱贫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祥子的悲剧并不只有他个人的原因,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才是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巧抓线索知梗概,绘成脑图理情节
线索是贯穿文学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把整部作品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为了让学生尽快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知晓故事的梗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学生应该巧妙地抓住作品中的主线,以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
如《骆驼祥子》中有纵向、横向两条线索,其中纵向线索比较明朗,是主线。笔者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对学生稍加点拨,他们便很快抓住了这条主线—祥子买车。然后笔者引导他们顺着线索关注祥子命运中的“三起三落”,找出促使祥子的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人物或者因素,要求他们将祥子的命运绘制成脑图,即学科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长篇名著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学科思维导图具有的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作用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名著方面的困难。脑图绘制完之后,作品的主要情节就一目了然了。学生也能根据脑图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并进行概括。
三、巧用语段析人物,读写结合谈个性
如何让学生分析名著中丰富灵动的人物形象呢?如何让学生对作者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有所触动呢?为此,在学生通读了《骆驼祥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章节进行精读,通过品读经典片段来分析和感悟人物形象,如祥子刚进城时的样子、祥子刚买上新车时的心理活动、祥子在烈日下和暴风雨中拉车的情景、祥子在曹先生摔伤后引咎辞工时的表现等片段,让他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精读表格(如表1所示),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精读指导。学生仔细地阅读了这些片段并填完了表格之后,对那个年轻健康、正直肯干、有责任心的祥子以及后来萎靡不振、懒惰狡猾、极度自私的祥子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向学生们提问:“除祥子外,作品中让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呢?”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泼辣又有心机的虎妞、心地善良但结局可悲的小福子、年纪小却很要强的小马等人物展开讨论。研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关于某些人物的小评论或小传。教师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提高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巧辨风格与特色,圈点批注赏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言鉴赏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辨别、鉴赏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品味语言的魅力,是解读名著的重要内容。
如《骆驼祥子》中有许多地道的北京方言,语言通俗朴素又生动形象,充满地方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圈点批注法,从精彩的语句中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圈点批注是一种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对作品内容进行标注的方法,如横线表示需要着重记忆,波浪线表示语句比较重要,问号表示此处有疑问待解决。其中,批注是指在书中的空白处用文字写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或者是对文章内容或语言进行评价。比如《骆驼祥子》中的“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个就是个啦!”“她的话是抄着来的。他不敢赶上她去闲谈。”在对这些句子进行批注时,有的学生用横线画出上述句子中的“主儿”“今儿”“根儿”等词,然后在这些句子的旁边作批注:“这些词是北京话里的儿化音,‘儿’虽没有实际意义,但如果去掉了就不是地道的北京话了。”又如对祥子的描写:“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系住,露出那对!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有的学生则用横线画出这个句子中的“杀好了腰”“鸡肠子带儿”“‘出号’的大脚”等词,并批注上:“这些词都是典型的北京话,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描写一个车夫,十分传神!”学生运用这种批注式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地掌握赏析语句的方法,也可以发现《骆驼祥子》中独特的语言风格—运用了大量“京味”语言,语言通俗易懂。并且一些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也让作品更富有魅力。
五、巧借活动多分享,读后总结善思考
学生阅读完一部名著以后,会对作品内容有各种感受和体会,但这些感受和体会往往是比较浅层的、感性的。当读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些感受和体会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名著。因此,在学生读完名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享阅读方法、读书心得,让学生汇报成果,畅谈收获,分享阅读的喜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实现自我提升。
如,在学生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下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1.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分为个人竞赛和小组竞赛。2.先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有关的练习题,再由教师整合成专项练习集。3.制作板报或手抄报。4.改编原著,演绎经典。选择经典章节,改编成舞台剧本,然后在交流课上表演,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家长作为评委。5.改写或缩写小说。选出最佳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或向校刊投稿。6.图文转换,由文绘图。选择经典章节,根据文字的描述绘制图画,然后在交流课上进行展示。7.观看改编自名著的电影。8.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学科思维导图、精读表格、批注等与同学分享。教师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约翰·洛克曾说:“阅读只能给头脑提供知识的原料,只有思考才能把我们所读的书本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因此,在学生阅读完作品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思考。教师可以向学生征集问题,或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让他们总结阅读方法,制作读书报告等。其中,教师征集的问题可以是学生阅读完作品之后仍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是用来考查其他同学的阅读情况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学生观看了电影《骆驼祥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异同,并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或者读后感。名著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总结阅读方法和经验,制作读书报告,这是对前期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检,也可以作为后续阅读的借鉴。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制作一份读书报告。组员之间先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经验,再由组长将所有组员的阅读成果进行整合并制作成读书报告,报告完成后交给教师,最后,教师将批改完的读书报告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读书报告是他们互相交流想法与心得的过程,所完成的读书报告则是对阅读这部名著的总结。
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本文所提到的巧设问题法、线索脑图法、精读表格法、圈点批注法、活动分享法不仅限于以上所举的例子。教师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名著阅读指导。一部名著的精彩之处、值得品味的地方有很多,解读名著的角度和阅读指导的方法也不少。教师要多用心、多思考,想出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层次地解读名著文本,尽可能地还原名著本真,从多个维度展示名著的全貌。
【参考文獻】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2]朱建国,桑楚.思维导图:超级学习力提升宝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