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肾病科, 福建福州 35000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同时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水肿是糖尿病肾病常见临床症状,会增加患者痛苦。 现代医学研究表示,该疾病病理机制还未完全明确[1]。临床治疗中单纯西药治疗用药简单,但消肿效果难以保证,而中医在现代临床研究中越来越被人重视, 采用中医药或中医技术治疗该疾病, 与单用西药效果比较效果更理想。 耳穴压豆、艾灸均是中医传统治疗技术[2-3]。 中医理论表示,耳穴压豆经按压、 揉捏等方式刺激耳穴达到治疗的目的;艾灸通过艾条燃烧后经热力催发药效,促使药效直达穴位发挥疗效[4]。为进一步证实耳穴压豆、艾灸对改善2 型糖尿病肾病水肿有效, 该研究观察2019年8 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2 型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126 例展开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家属知情且在知情书上签字存档。纳入标准[5-6]:①确诊糖尿病肾病水肿;②无其他脏器严重并发症者,例如糖尿病足。排除标准:①原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者;②合并心源性或内分泌性水肿者;③精神状态异常者;④皮肤有感染或出现损伤者。通过依据抽签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3 例。 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为患者提供硝苯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53022058),20 mg/d,以此控制血压;同时为患者提供呋塞米注射液,使用20 mg/d,静脉推注给药,根据患者水肿程度调整用量,保证患者体质量降低控制在0.5~1.0 kg/d, 用量应低于200 mg/d,治疗2 周[7]。
研究组接受上述用药的同时为患者提供耳穴压豆与艾灸治疗。使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治疗,选择胰胆、脾、肾、内分泌及膀胱部分,完成常规消毒后,使用镊子将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耳穴, 使用拇指、食指放置在耳郭正面、背部实施按揉,注意力度由轻至重, 以耳郭发热以及按压部位有酸麻发胀感觉适宜,每次贴压单侧耳穴,叮嘱患者三餐前按压埋豆位置3 min,3 次/d,每3 天换药1 次,对侧耳穴同样操作[8]。 同时给予患者艾灸治疗,取穴位:水分、气海、关元、足三里、涌泉,艾灸对应穴位,水分与气海采取泻法,完成艾灸后无需按压穴位,其他穴位使用补法,艾灸后快速按住穴位,促使热感缓缓地透入穴位中,根据患者耐受能力不同调整热度,患者局部皮肤有红晕为准,每一个穴位艾灸5 min,共治疗2 周[9]。
观察两组3 个月,评估患者疗效、水肿积分、实验室指标(24 h 尿蛋白、白蛋白等)。 疗效标准[10]:显效:水肿症状完全消失,水肿积分减少已超过70%,24 h 尿蛋白量降低>30%, 血钠与血清蛋白指标上升>3 U;有效:经治疗后,患者水肿症状已得到缓解,水肿积分降低于30%~70%, 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及检查指标无改善,甚至有恶化趋势。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水肿积分评估标准[11]:水肿部分均出现在足踝以下,记1 分;水肿部分出现在胫前,有凹性水肿,手指按压不没指,记为2 分;水肿出现在胫前,手指按压没指,记3 分;水肿出现在双下肢,水肿较为明显,双上肢也有水肿,记4 分;发生浆膜腔积液,记5 分。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尿蛋白定量、血清钠(Na)及血清白蛋白(ALB)实验室指标。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 对照组临床疗效率分别为95.24%、8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水肿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水肿积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水肿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水肿积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研究组(n=63)对照组(n=63)t 值P 值3.74±1.12 3.88±1.17 0.686 0.494 1.26±0.78 2.23±1.02 5.996 0.001 14.422 8.437 0.001 0.001
治疗前两组24 h 尿蛋白定量、Na 及ALB 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 尿蛋白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Na 及ALB 水平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患者24 h 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Na 及ALB 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ALB(g/L)研究组(n=63)组别 时间 24 h 尿蛋白(g/24 h)Na(mmol/L)对照组(n=63)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7.56±1.23(5.23±1.02)*11.574 0.001 7.28±1.20 6.02±1.06 6.246 0.001 114.56±23.26(128.68±24.23)*3.337 0.001 113.82±22.64 119.23±23.54 1.315 0.191 24.26±5.26(28.56±6.02)*4.296 0.001 25.02±5.31 26.22±5.38 2.301 0.02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均对糖尿病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出现可能是由高血糖诱发, 血流动力学障碍或是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等引起疾病, 糖尿病肾病水肿是此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12]。 由于在病程中出现大量血清白蛋白,且随着尿液大量流失发生低蛋白血症和诱发全身性水肿,又因肾脏的器质性病变, 从而发生难以逆转肝肾功能损伤,导致钠水滞留在体内而诱发水肿。水肿症状难以消除,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增加其医疗经济负担。糖尿病早期无水肿,且随着病情发展至糖尿病肾病Ⅳ期、Ⅴ期时,临床多表现为水肿,胸腔、腹腔及阴囊等有大量积液,出现严重的压迫症状,会加速肾功能衰竭进展,增高血压,还会增加感染风险,特别是对心肺的压迫,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展开有效的利尿、消除水肿等措施。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水肿病机认识中,于古籍《圣济总录》中有记“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 大部分学者认为消渴病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气虚难以行血,阴虚则脉络无利,导致瘀血淤积于内,阴损耗阳,疾病累及脾肾,脾不制水,肾不主水, 水邪泛滥进而为水肿。 该病病机十分复杂,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相互影响。临床研究发现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学者研究显示, 中医外治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不良反应,获取良好效果。
该研究中,硝苯地平缓释片、呋塞米治疗均是治疗糖尿病肾病常用药,能够获取一定的临床疗效。而研究组患者接受中医传统治疗,耳穴压豆与艾灸。耳穴压豆的应用是将王不留行籽粘贴在耳穴位置,经按压、揉捏等方法对耳穴进行刺激,有效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耳郭可影响机体内脏功能及内分泌功能,刺激迷走神经,对胰腺功能有调节能力。而艾灸在热力的作用下, 发挥艾灸药效作用实现温经通络、 活血化瘀的效果。 该次研究结果分析研究组、对照组临床疗效率分别为95.24%、8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研究组患者水肿积分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水肿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与常规药物相对比,联合使用耳穴压豆与艾灸,更有利于消除患者水肿症状,缓解患者痛苦,该次艾灸取水分、气海、关元、足三里、涌泉等穴位,经过艾灸后能够激发阳气,驱除水寒邪气,上述穴位共同艾灸,发挥疏通经血、利湿热,促使小便排出,从而缓解水肿症状[13]。 另外,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24 h 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Na 及ALB 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 提示耳穴压豆与艾灸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消除水肿,且不会导致患者血尿酸等指标的异常改变, 加速了蛋白尿等症状的控制,利于改善患者肾功能,减轻其损伤程度。 国内学者认为,艾灸有利于促进胃动力,加快排空,调节胃肠功能,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肠神经病变[14]。 学者研究提示,艾灸对血液流变学及血脂、血糖等异常有显著的调节功能,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神经传导,从而缓解水肿程度[15]。 艾灸穴位,借助艾灸的热力作用及穴位的经络传导调节血管舒缩,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实验室指标。中医理论认为,耳郭上均能找到各脏腑组织的反应区,即耳穴,对患者耳穴实施刺激,可调节对应的脏腑。对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实施耳穴压豆,操作简单、应用安全,在糖尿病肾病水肿中能够获取良好的应用疗效。
综上所述,2 型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接受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 有其独特优势, 操作便捷且安全,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干预疗效,积极改善患者水肿症状,促使尿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