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疗效影响研究

2022-06-01 14:06张建全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六味地黄血脂血糖

张建全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鼓浪屿医院中医科,福建厦门 361000

糖尿病现阶段已成为了临床中的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近几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1]。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然而主要还是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存在相关性,而2 型糖尿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2]。在人们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不断改变以及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过程中,2 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而且发病表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人们也更加关注2 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3]。现阶段临床中在对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西医治疗已处于瓶颈期,现阶段还缺乏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来缓解患者病痛, 提升其生活质量[4]。在治疗消渴病时,中医疗法具有自身特点,能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整体治疗、用药也更具针对性,能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时中医治疗的不良反应也更加轻微,相对西医治疗明显减少了用药次数, 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5]。 该文主要分析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该院收治的80 例糖尿病患者探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对空腹血糖水平与疗效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 例)与研究组(40 例),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满足2 型糖尿病的相关西医诊断标准[6]; 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11.0 mmol/L;签署知情同意书;满足中医诊断消渴病-肾阴亏虚证[7];能按规定服药,积极配合运动及饮食治疗。排除标准:药物过敏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精神病、不愿合作者;伴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近1 个月内合并感染、 存在急性代谢紊乱者。 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平均病程(4.08±1.64)年;平均年龄(62.67±9.17)岁。 研究组中,男24例,女16 例;平均病程(3.94±1.73)年;平均年龄(61.93±9.02)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相同的运动疗法、饮食疗法。对照组选择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 g/片×20 片)治疗,口服,3 次/d,1 片/次。 研究组选择二甲双胍片联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 盐酸二甲双胍片的治疗同对照组一样;六味地黄丸加味方的药物组成为:覆盆子、泽泻、山茱萸各10 g,麦冬、党参、牡丹皮、茯苓、山药各15 g,熟地黄20 g;水煎内服,1 剂/d,早晚饭后服用,150 mL/次。两组均接受为期4 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临床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证候积分进行评估[8],对下降率进行计算,按照证候积分下降率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降低幅度>70%)、有效(降低幅度为30%~70%)、无效(降低幅度<30%)。②比较血脂水平、血糖水平,血脂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HDL-C 水平明显更高,而LDL-C、TC、TG 水平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s),mmol/L]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s),mmol/L]

组别HDL-C治疗前 治疗后LDL-C治疗前 治疗后TC治疗前 治疗后TG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1.02±0.07 1.04±0.06 1.372 0.174 1.72±0.19 1.33±0.15 10.189 0.001 3.34±1.44 3.23±1.51 0.333 0.740 1.81±0.87 2.37±1.03 2.627 0.010 5.03±0.56 4.92±0.61 0.840 0.403 3.83±0.47 4.45±0.44 6.091 0.001 2.44±1.16 2.49±1.25 0.185 0.853 1.23±0.71 1.88±0.83 3.764 0.001

2.3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s),mmol/L]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s),mmol/L]

组别空腹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餐后2 h 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11.43±1.04 11.27±1.14 0.656 0.514 6.55±1.05 9.12±1.07 10.842 0.001 15.56±2.09 15.41±2.45 0.295 0.769 8.35±1.93 10.04±2.06 3.786 0.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导致的一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性疾病, 其主要标志为高血糖[9]。受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糖尿病患者人数越来越多, 糖尿病现阶段已成为了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类型,2 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体质量明显降低、多尿、多食、多饮、皮肤发痒。 2 型糖尿病现阶段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 现已逐渐成为了一种最主要的非传染疾病, 其危害程度仅比肿瘤、心血管疾病低[10]。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针对糖尿病提出了综合管理的5 个关键点,即药物治疗、血糖监测、运动疗法、医学营养疗法、糖尿病教育。盐酸二甲双胍片是现阶段临床治疗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该药物能促进葡萄糖有效吸收,显著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减少异生糖原,同时对糖脂代谢进行显著改善, 然而在对难治性以及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该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药物不良反应严重[11]。

祖国医学将糖尿病纳入到“消渴病”范畴。 中医研究发现,消渴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燥热偏盛、阴精亏损,其基础为阴虚,其标为燥热,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燥热欲望盛,则会导致阴虚越重;阴虚越严重,则会导致燥热越旺盛[12]。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与肾脏、脾脏、肺脏存在密切相关性,而以肾脏为主,三者互相影响。消渴病的病机关键是肾阴亏虚,进而导致肾脏缺乏濡养,固摄之力丧失,随尿将水谷精微物质排出,所以常常表现出尿味甜[13]。 肾脏之府为腰部,肾脏缺乏濡养则会导致腰膝酸软,舌红苔少、疲倦,系数脉象,均为肾阴虚迹象。 分析六味地黄丸加减的药方组成发现,其君药为熟地黄,功效主要为滋阴养肾、填精益髓。 臣药为山药、山茱萸、党参、覆盆子,其中山药能固精止带、补脾肺肾、益气养阴,不但能固精、 补肾脏, 而且能补脾脏以获取后天生化之源,山茱萸能对肾脏、肝脏进行有效滋养,具有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的作用; 党参的功效主要为补血生津、补脾肺气;覆盆子具有益肝肾明目、固精缩尿的效果。佐药包括牡丹皮、茯苓、泽泻,其中牡丹皮的功效主要为活血祛瘀、 清热凉血, 茯苓不仅能养心安神、健脾止泻,而且能利水消肿,泽泻的功效作用为宁心、健脾、利水渗湿;使药麦冬则具有清心除烦、益胃生津、养阴润肺的作用[14]。 以上诸药合用补泄兼施, 泄浊气而有利于津液的生成, 降火则有利于滋阴。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地黄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苷类,不但能消炎、解热,而且能利尿、强心,能让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促进血液有效凝固。党参不但能对胃黏膜进行有效保护,对胃酸分泌进行有效医治,而且能明显提高免疫力、抗休克、强心等,常用于对内热消渴、虚喘咳嗽、食少便溏等进行治疗。 山茱萸不但能对失血性休克进行治疗,而且具有抗菌、抗糖尿病的作用,可对糖尿病、月经病、腰痛、眩晕等疾病进行治疗[15]。 山药能促进肠管节律恢复,而且还具有抗衰老、降低血糖的作用。泽泻不仅具有降糖、利尿、降压、保护心脏及肝脏的作用,而且能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 牡丹皮的作用主要为增强免疫、保护肝脏以及降低血糖等。麦冬的功效主要为降血糖、抗衰老、调节免疫、保护心脏抗肿瘤、抗炎等。该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 治疗后的HDL-C 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的血糖水平以及LDL-C、TC、TG 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纯西药治疗,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在临床疗效、 改善血脂水平及血糖水平方面均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糖尿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能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控制血脂水平及血糖水平。

猜你喜欢
六味地黄血脂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六味地黄丸的现实应用
你了解“血脂”吗
六味地黄丸(汤)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