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超声联合常规心电图对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2022-06-01 14:06毛袁心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心脏病颈部

毛袁心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功能科,江苏无锡 214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大,人口老龄化的加剧,2 型糖尿病正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 患病人群也是逐年攀升。我国是糖尿病患者大国,目前我国有4 000 万糖尿病患者,居世界第二[1]。 由于医护人员不足、知识普及率尚低、患者诊治率和治疗依从性不高、疾病并发症认识不足、慢性病长期监测随访不健全等,对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就显得是尤为重要。 2 型糖尿病是一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疾病,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 该文从该院2019 年1—12 月期间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70 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该院体检的70 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组, 通过联合颈部血管超声与常规心电图对2 型糖尿病患者检测, 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心律失常、房室阻滞、心肌缺血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颈部血管超声与常规心电图对早期发现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70 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该院体检的70 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组,观察组中男40 例、女30 例;年龄41~84 岁,平均(66.26±10.57)岁。 参照组中男34 例、女36 例;年龄36~88 岁,平均(55.79±10.01)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Affiniti 30 彩超仪为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探头频率5~10 Hz,探查双侧颈总动脉远段(分叉水平下方1.0~1.5 cm 的范围)和(或)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相对膨大处),避开粥样硬化斑块,测量内膜上缘至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与中膜的联合厚度(IMT)[2]。 规定IMT≤1.0 mm 为IMT 正常,1.5 mm>IMT>1.0 mm 为IMT 增厚,IMT≥1.5 mm, 凸出于血管腔内或局限性增高,并高于周边IMT 的50%,认为斑块形成[2]。根据2006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华扬[2]发表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鉴别的标准,对受检者颈动脉进行中重度狭窄的诊断。同时采用美国通用GE MAC800 12 导同步心电图分析仪检测受检者,受检者平卧,保持静息状态,检查过程中排除情绪激动、外界干扰、药物影响等。所有受检者心律失常诊断均符合《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6 版中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3]。报告由从事3 年以上心电诊断工作的执业医师进行分析诊断。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颈动脉IMT 增厚、 斑块形成、 血管狭窄(闭塞),各类心律失常、房室阻滞、ST-T 改变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对比

观察组IMT 增厚、 斑块形成、 血管狭窄闭塞(25.71%、67.14%、14.29%)明显高于参照组(10.00%、8.5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心脏病变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房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房室阻滞、ST-T 改变(11.43%、14.29%、18.57%、45.71%)高于参照组(1.43%、1.43%、5.71%、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脏病变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2 型糖尿病是一种全身代谢紊乱性疾病,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包括血管硬化和血管斑块形成[4]。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斑块负荷更大,高血糖可促进血管钙化[5]。而钙化是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公认并发症,与斑块负荷有关[6]。 糖尿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有: 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或增高致各种高脂血症,增高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透过内皮细胞深入内皮细胞间隙, 氧化后的ox-LDL使巨噬源性泡沫细胞与肌源性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粥样斑块[6]。②长期的高血糖使得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后者可修饰蛋白质、脂质和核酸,使活性氧簇增加,加强了氧化应激,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7-8]。③糖尿病有较强地刺激平滑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9]。 该研究中,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更易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内斑块形成、动脉狭窄甚至闭塞(P<0.05)。 运用颈部血管超声对糖尿病等高危人群进行颈部血管血流、内膜中膜、斑块等的测量,定量分析血流起源、血流长度,评估病变发生位置及血管腔狭窄状况及斑块位置,对病变进行评估,对临床诊治提供依据,预防并发症发生发展。

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各类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发生率高(P<0.05)。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糖尿病心肌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高血压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变。糖尿病性心脏病发病机制:①血小板水平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引起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 而处于激活状态的血小板还可以合成释放多种血管收缩因子, 诱发血管内皮损伤,加剧动脉粥样硬化[10]。 ②血脂代谢紊乱致心脏脂肪代谢障碍, 影响心脏代谢及心肌能量供应,心功能减退。 ③糖尿病患者有高凝倾向,又有血瘀倾向,易发生血栓。 ④糖尿病早期影响自主神经,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糖尿病易损害微血管,心肌病变使心肌传导障碍, 心脏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主要表现为心律不齐、心率应变能力下降、各类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赵淑静等[9]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升高可能诱发心血管病变,进而对心肌电造成影响,导致Tp -Te 延长,从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糖尿病患者心肌代谢紊乱、小血管病变、心肌纤维化、胰岛素抵抗、自主神经病变等影响心肌细胞舒缩性和心肌间质重构, 从而导致糖尿病心肌病甚至心力衰竭的发生[11]。 随着病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如ST-T 改变、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尤以ST-T 改变较为常见[12]。 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ST-T 改变, 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导致心肌肥大、纤维化、心脏重塑等,糖尿病心脏病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等因素,使心肌缺血加重,出现心室肌除极、复极顺序改变,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ST 段压低或升高、T 波低平或倒置等变化,ST 段下移的程度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12]。 该研究中观察组ST-T 改变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运用常规心电图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中心脏病变情况,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改善预后,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 脂代谢紊乱、 凝血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导致糖尿病心脏病,同时各类代谢紊乱致血管病变, 基底膜增厚, 血液黏度增加,凝血障碍,促进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易致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脏病、冠心病等,进一步加重患者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在20%~40%之间,该类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无痛性心肌梗死等,是导致糖尿病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3]。 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大、心肌缺血、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异常,最终可发展为心力衰竭[14]。 心力衰竭的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

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有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CTA)、核磁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DSA 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CTA、MRA 虽然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属于微创检查,造影剂对血管有一定的危害,也会引起各种过敏反应甚至死亡。CTA 检测的操作难度较高,同时也需要对患者使用碘对比剂, 这对于部分无法耐受碘对比剂的患者而言不存在应用价值[15]。 MRA 对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无法行此检查。DSA 价格较高,对机体有损伤性,可引起过敏反应、血管破裂大出血、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颈部血管超声是目前首选的无创性检查。常规心电图诊断属于一种常见的诊断方式,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率, 并且已经被逐渐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由于其无创性、检查方便、诊断快捷、价格低廉、利于复查等优点,使其被广泛用于普通人群的体检和高危人群的筛查。 对于我国处于高发病的大量2 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人群,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和常规心电图对其进行定期检查,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可以极大提高糖尿病的诊治水平,延迟甚至阻断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 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可及早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等并发症,对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颈动脉心脏病颈部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中医新解心脏病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