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娟,陈霞,郑娟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福州 350001
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 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疾病。 随着我国近些年的发展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导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均发生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临床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干预,主要是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进行应用, 此方法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临床应用意义显著。 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人数较多,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较高, 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处理,则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再狭窄问题,降低临床干预效果。因此,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术期中加强对患者的血糖控制尤为重要[1-5]。 该研究则基于此,以该院2019 年1 月—2021 年8 月接收的100 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究胰岛素泵应用对患者血糖水平和再狭窄率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以该院接收的100 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展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 例。研究组中,男24 例,女26 例;年龄53~78 岁,平均(65.71±4.26)岁;糖尿病病程2~12年,平均(6.85±1.73)年。 对照组中,男23 例,女27例;年龄54~78 岁,平均(65.99±4.33)岁;糖尿病病程2~12 年,平均(6.95±1.83)年。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比研究标准。 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诊断为2 型糖尿病;与冠状动脉诊断标准相符合;符合手术指征;对该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配合[6-7]。
排除标准:存在精神异常或是精神病史患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患者; 合并其他重大脏器损伤疾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依从性较差患者;资料不全患者。
两组患者均实施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并在围术期内给予患者门冬胰岛素干预, 以便于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血糖控制,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应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J20150072,规格:3 mL∶300 U)持续静脉滴注,每隔3 h 给予患者1 次血糖水平监测,实现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 目标血糖值为10 mmol/L以下。
研究组患者应用胰岛素泵,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胰岛素泵强化血糖干预,在患者就餐前30 min 增加胰岛素泵注入量,将其剂量增加到2~4 U/h,一直持续到患者进食2 h 后, 随后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对胰岛素泵的泵入量进行合理控制。在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10 mmol/L 以下时, 检测患者的血糖值,可根据患者情况单独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确保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8.0 mmol/L 以下, 餐后2 h 血糖水平控制在11.0 mmol/L 以下,严格将患者围术期内的血糖水平均控制平稳, 保证其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①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 周后进行检测。
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低血钾、血肿、出血等。
③对两组患者展开6 个月的随访, 确定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8-9]。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值均得以降低,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空腹血糖(mmol/L)干预前 干预后餐后2 h 血糖(mmol/L)干预前 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11.23±2.23 11.20±2.33 0.066>0.05 6.56±0.34 9.33±1.43 13.326<0.05 14.33±3.22 14.95±3.33 0.946>0.05 9.03±1.23 11.28±2.33 6.039<0.05 7.22±1.23 7.45±1.39 0.876>0.05 5.00±0.33 6.84±0.22 32.805<0.05
两组患者均发生并发症,其中研究组患者的发生率4.0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研究组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比较
临床目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常见的冠心病干预方法,其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但是患者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已经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近些年的发展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导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均发生一定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导致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问题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糖尿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就冠心病患者来说,其通常伴随糖尿病症状的发生,患者血糖含量较高, 患者的机体吞噬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糖代谢障碍,对患者的脂肪和蛋白质分解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身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不仅会降低患者的伤口恢复速度, 而且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问题。而在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也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含量增高, 导致患者的胰岛素拮抗激素出现调控失常,增加分泌量,出现血糖波动, 甚至出现血糖失控的情况, 从而增加手术风险,对患者的伤口愈合造成影响。 同时,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连续危险因子,在血糖较高的情况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预后效果均相对较差。因此在近些年发展中,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血糖控制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的关注[10-15]。
临床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进行控制, 主要是应用胰岛素,临床通常是采用日常血糖监测,并给予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 此方法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血糖浮动,且受到患者进食时间、进食量和食物种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频繁地对患者的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 在采用此方法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时,起效效果较慢,血糖波动浮动较大。 但是实际发展中,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干预时,其血糖调控和感知能力均会发生下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问题, 导致患者的靶器官受到永久性损伤。而胰岛素泵的使用,可对人体正常胰岛素B 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行模拟, 向患者体内持续注射胰岛素,并可从患者的血糖特点、食物种类和食物总量入手,对药物注射量和注射率进行合理控制,并能够加强餐前胰岛素输注量的控制, 可将患者的血糖波动发生率降低,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在围术期中应用胰岛素泵,可实现对患者的高血糖控制,改善患者蛋白质和脂肪代谢情况,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安全、方便和灵活性等特点,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在对不同空腹血糖水平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如果患者的空腹血糖较高,出现异常情况时, 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冠脉狭窄评分增高的情况,两者之间独立相关。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临床加强对冠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血糖控制问题的重视程度。 持续性给予患者胰岛素泵入是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控制的有效策略, 通常可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在实际发展中,患者每次进餐后还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 导致血糖含量发生波动,难以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这也是血糖水平控制不足的主要表现。 要想将这一情况进行改善,还需要临床加强对患者血糖的监测,在患者每日进餐前适当增加胰岛素泵入量, 在餐后2 h 后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 对患者的胰岛素泵入量进行合理控制,减轻患者的胰岛负担,促进患者胰岛素B 细胞功能的有效恢复,实现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保证尽快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促进患者恢复[16-19]。
该研究在加强胰岛素泵使用后,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指标相近(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值均得以降低, 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56±0.34)mmol/L、 餐后2 h 血糖(9.03±1.23)mmol/L 和糖化血红蛋白 (5.00±0.33)%均比对照组低(P<0.05)。 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 此外,研究组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P<0.05),研究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更好。 结果表明在强化患者的血糖水平管理合理应用胰岛素泵, 可将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促进患者血糖水平尽快达标,同时也可将患者的胰岛素用量降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保证提高患者免疫力, 避免长时间高血糖对患者造成损伤,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也可以将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降低。
综上所述, 将胰岛素泵应用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术期中, 更有利于实现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意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