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芳
【摘要】作为农村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有收获,心理教师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将研发校本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坚守课堂纪律、优化自身内在形象等各方面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教学途经;前提;关键;核心;根本;源泉
为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育人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农村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应该怎么上?怎样才能让中职生有体验、有感悟、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笔者一直不断学习、摸索、思考、调整,现将实践经验和反思总结如下:
一、研发校本教材是前提
尽管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中职心理健康教材,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和学情差异,很多情况下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针对农村学生实情,研发真正有效、实用的校本教材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需了。校本教材的研发需要心理教师根据本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教材、编写教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面向本校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部分学生属于标准的“留守儿童”,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差生”,中职学校是他们无奈之下的选择或是在父母逼迫下的选择。他们在初中多是老师忽视、嫌弃、打击的对象,自卑自弃心理非常严重。因此,在一年级的心理健康课上,笔者在研发的校本教材中,设计了《我的名字》《我的智能优势》等课题,通过小游戏、个人展示等环节,帮助学生从积极的角度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提高自尊。对于这些课题,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度高,课后反应良好。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是核心
(一)课堂导入最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更乐意主动接受。农村中职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上课。为了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習,心理健康课就需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避免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因此,小游戏、小故事、音乐、电影片段等,都是很好的导入方式。
(二)通过“活动”获得“体验”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农村中职校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在于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影响他们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农村的中职生来说,再生动、再精彩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他们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悟,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因此,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心理短剧、讨论沟通、行为训练等,都是心理健康课可以采用的活动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形式的选取要根据课题和学生的需要。
三、坚守课堂纪律是根本
心理健康课应该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氛围,但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如果单纯追求轻松、愉悦的气氛,课堂就会乱作一团,不仅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心理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原本精心设计的课也有可能功亏一篑。
中职生自律性不强,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差,在课堂上最易出现 “自由散漫、忽视倾听”的状况,使得课堂缺乏温馨的气氛,导致有的学生不敢流露真情,班内不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还使得一些话题和讨论流于形式。笔者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丰富课堂形式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评价进行考核。所幸通过形式的改变,不再让课堂纪律成为教学中的难题。因此坚守课堂纪律是根本,其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四、教师优化自身内在形象是源泉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良好内在形象上。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习惯差、纪律意识淡薄,因此,心理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理解和尊重,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达到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心理教师自身内在形象的优化不仅可以对中职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重、自信的健全人格,成为源泉滋润学生的心田。
以上是笔者在农村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上的实践和思考。当然,要真正上好农村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使得它在农村中职学校的教育中发挥作用,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娟.《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山西渭南商贸技工学校学报,2009(3):2-3.
[2]江静,沈亚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06):73-73.21015ACB-A0B3-4EAA-9DCE-943C4D39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