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轶娜
新版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在2019年9月正式向全市推广应用。因此,就高中历史统编教材而言,目前与之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历史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作为单元教学研究下的一个分支目录,整体上看,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现有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国内现有可供参考的资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教研室编著《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书,虽并非针对最新的统编历史教材,但其中有涉及单元作业设计的相关章节,可为本项目的研究在科学性角度提供一定的基础。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单元学习活动”为篇名搜索期刊有17篇,学位论文6篇,研究成果关注的领域多涉及新教材的语文、政治学科,都较少关注历史学科。从研究数量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单元学习活动的研究,总体上成果较少,历史单元学习活动的探究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择取统编教材选必三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例进行设计研究,以文明交流互鉴为视角,期望提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质量,以达到增效减负的作用。除此之外,丝路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纷呈,也为了呼应2021年世界史学术年会的主题——“文明互鉴与跨国交流”。
一、高中历史学习活动设计的主要技术路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对“单元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界定:“单元学习活动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组织的实践或体验性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即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等引发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加工,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制的目的。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主要指向基于教学目标,以师生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和导向,运用各类史料资源,采用问题引导或探究活动方式,循序渐进地落实史学思想方法的历史学习方式。”[1]
1.研读课标、淬炼主旨
笔者首先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导言部分,提炼单元内容主旨。单元主旨研究立足课程视角,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贯彻于备课、上课、活动、作业、评价等教学环节。实际上,这也是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根基。
单元内容主旨在编撰过程中需要首先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把握历史课程的编写意图和目的要求。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这册书是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宏观分析和把握历史课程内容各单元的顺序排列与内容逻辑结构。本单元下辖两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和《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 9课分为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本课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先讲商路、贸易,然后以此为基础讲文化交流。第10课分为两个子目:“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按照专题和时序排列,以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历史事件为节点,梳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此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互动,即第二子目中以茶、饮茶风俗的传播、服饰的变化、钟表传入中国为具体案例,表现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影响。
微观分析本单元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本单元历史知识结构、脉络发展与历史价值。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是通过介绍商品贸易来体现文化交流,而商路又是商品贸易的主要通道。两课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内容上互有补充。从不同时段来看,主要是以1500年为节点,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时期;从不同类型来看,古代有陆上贸易路线和近海贸易路线,其中以丝绸之路最为著名,近现代则增加了连接全球的远航贸易线路和空中贸易线路,陆上贸易增加了公路贸易、铁路贸易等新类型。两课内容各异,但重点相同:一是商品通道,二是商品交换引发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域的商品體现着不同地域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通过商品交换,不同的文化也随之扩大和交流。
基于上述分析,淬炼出本单元主旨:从古至今,商路的开辟和商品的贸易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有物质文明领域的互通有无,更有精神文明领域的互学互鉴,创造了兼容并包、交流互鉴的光辉历程。随着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随着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2 .细分目标,确立导向
单元主旨确立之后,需要史学思想方法来加以落实和贯彻。史学思想方法内容非常丰富,中学历史课程只能选择其中最为重要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部分内容。因此,单元的核心能力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实际上,核心能力目标就是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具体导向和操作依据。选择性必修三是针对高考选历史的学生,从质量标准要求上对应是3、4层次(见表1)。本单元的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2]
二、单元学习活动举例
活动名称:“丝路”到“全球贸易网络”
活动目标:知道新航路开辟前后不同时代的不同类型的商路。借助实物馆藏、敦煌壁画、文献史料等资料等资料,理解贸易活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过程扮演的重要作用。认同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感悟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活动设计:
地图认知——不同类型的商路
出示教材第51页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教材第56页的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8A637AD6-F50A-410D-9962-F30C544A562B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地图上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分析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
(二)史料認知——商品流动及文化交流国际化
1.出示史料:丝路交流的见证。通过解读图片细节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史实。
设计意图:通过博物馆藏实物资料了解中西方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流与互鉴。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中外不同文化交流的历史。敦煌壁画和馆藏实物就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见证和产物。初步感受丝路精神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平友好交流的特点。
2.出示茶叶贸易的材料:
设计意图:以茶叶贸易来折射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一个侧面。通过材料让学生论从史出,史料结合认识草原丝绸之路和平交往,认识其在人类文明互鉴中的价值。通过中西文化交流在新航路开辟前后的对比,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感悟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三)课后探究活动设计
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课后请学生根据兴趣和资料掌握情况选择某一区域,如俄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具体探究茶传入的过程和当地的茶文化。
设计意图:以相同与不同的视角认识茶在各地的传播都推动了文化交流,并在各地形成不同的茶文化。本活动以茶为例,学生可迁移理解本单元其他商品体现的文化交流,如丝绸、瓷器、服饰、钟表等。
三、 研究反思
这一部分主要总结单元学习活动案例撰写的经验。总结如下:
1.基本格式
专家指出单元学习活动不能是泛指,设计必须是基于单元内容主旨和单元分配的能力目标,彰显史学思想方法,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活动,因此规定使用统一的模板和格式(见表2)。
2.选材
教师单元学习活动案例撰写时,所选用的史料要贴近学生认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到现场去探索,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过去的社会现象。史料一般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等,不同形式的史料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史实。本着“还历史以血肉”的出发点,设计时引用敦煌壁画、实物馆藏、文献史料等社会生活史资料,涵盖了外来动物、食物、乐舞等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丝路互鉴互学的历史特点。
3.情境
于友西在《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写道,学生如果没有感受到具体、形象的历史,是不能形成历史的表象,就很难形成历史的概念和认识历史的本质。因此,本单元设计力图创设各种情境如学术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获得对事物本质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即商路贸易与中外交往之间的关系。单元学习活动在“主旨”与“目标”指导下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同时在情境和问题中内化“主旨”和“目标”。
4.反思与不足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时,先制定合理清晰的单元内容主旨,即活动目标导向,再确立单元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活动可以与相关单元作业设计相关联,与学生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但本研究由于笔者个人能力有限,在理论方面,由于笔者的理论水平有限,对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策略的研究不够深入,达不到理想的高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单元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
【注释】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著:《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4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1页。8A637AD6-F50A-410D-9962-F30C544A56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