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
一、概念内涵
教育测量视域中的材料,即用于命制试题的材料。刘芃认为:“在测量当中,材料的概念是指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所有历史材料,这些材料是为回答的问题而设置的。”[1]
試题中的材料,主要包括文字材料、表格、图片(含实物照片、漫画和宣传画等美术作品)及地图。当然,并非一套试卷都具备上述材料,整体上以文字材料为主。
二、教育测量材料的特点
与史学视域及教学视域中的材料不同,教育测量视域中的材料为测试服务,有其自身特点。
第一,真实性。由于考试的特殊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对材料进行一一辨伪,因此教育测量视域的材料不能虚假,必须真实。不过,假若专门考察学生的辨伪能力,则另当别论。
第二,有效性。“所谓‘有效,是指其一,对于回答具体问题来说是有效的;其二,对于联系所学基础知识是有效的;其三,对于说明、论证是有效的。”[2]学生作答时,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或关键信息,并且能与所学知识相联系,通过知识迁移,进行论证和回答问题。
第三,重组性。史料很难直接用来命题,因此教育测量视域中的材料,绝大多数经过改造方可使用。之所以要改造史料,基于多方面考虑:一是减轻学生负担,减少阅读障碍。原始史料、文章或专著章节篇幅过长,考试时间有限,需要裁减提炼;一些文言文史料、生僻字及外文材料,学生难以理解,需要适当注释或翻译。二是提高学生兴趣,理解难度过大的史料,需要转换成漫画、故事、剧本或图表等。三是考查能力的需要,如绘画中的关键信息,依据难度的需要,可以在图中标识或隐去。试举两例:
例一:(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图7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此题漫画出自《漫画的年轮》,标题是“毛主席派人来了”,韦启美1953年创作。试题作了改造,原图如下:[3]
画中右侧,女队员扛着勘探工具,旗帜上写着“资源勘探队”;男队员左手执邀请函,上书“祖国即将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恭请光临协助”,右手用铺首门环敲门,门上贴有隶书对联“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画中左侧,山洞里,最上层的锰在伸懒腰,铜在被窝里微笑;中间的钨欣喜地探出脑袋,石油满脸笑容准备起床;下层的煤已经迫不及待地穿鞋准备下床开门,铁也在被窝里微笑。此画形象地反映了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资源勘探队员风餐露宿,不辞辛劳,为祖国寻找矿藏,用勤劳汗水建设国家,爱国强国之心跃然纸上。
全国Ⅰ卷31题的图与之相比,改造之处有二:一是突出了解题的有效信息,标明了锰、铜、钨、石油、煤、铁,表明是矿产名称;二是模糊隐去关键信息——邀请函里“祖国即将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恭请光临协助”字句,将其变成了解题选项D。
例二:(2021年湛江二模·2)
表一为有关汉代社会生活的相关记述,可用于说明当时
A.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现象较为普遍
B.豪强实力增强激化了阶级矛盾
C.经济区域分工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D.察举制推动了重学风气的形成
该题材料来自翟麦玲《汉代女子的经济活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13—118页。试题选取了汉代妇女从事纺织、卖酒、耕田和刺绣相关史料,用以说明汉代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现象较为普遍。为避免阅读量过大,故制成表格;《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不好理解,故加入主语“相如”及“当垆”的解释。
三、测量材料运用不当举例
在命题过程中,材料选择不当,易出问题。试举一例。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图画说明:《巨人中国》反映的是18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清朝巨人居高临下,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木偶中国》反映的是20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
问:
(1)概括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指出外国人眼中的“巨人中国”形成的主要原因。
(2)“木偶中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西方侵略者先后在中国操纵哪些“木偶”控制中国?
此题源于网络,因材料吸引学生,常为教师所用。根据题干“图画说明”,《巨人中国》让人感觉是一幅赞美中国的漫画。事实并非如此,理由如下:
其一,该画作者是Grant Hamilton,此画为美国《Judge》杂志所用,作为封面。“Judge”是杂志名称(封面上有“TITLE REGISTERED AS A TRADE MARK”),而非用以说明中国巨人是“主宰者”。“Judge”是本讽刺杂志,意为“评判、断定”,1881—1947年在美国出版。其发起人是一些脱离竞争对手《PUCK》杂志的艺术家,创始人包括漫画家詹姆斯·阿尔伯特·威尔斯、廉价小说出版商弗兰克·图西和作家乔治·H.杰索普。
其二,据封面的最上面一行“Vol.40 No.1024 JUNE.1..1901”,可知这本杂志1901年6月1日出版,第40卷第1024号,此时应是周刊;其左下角有一行“Copyright 1901 Judge Company of New York”,可知,出版社是Judge Company,公司总部设在纽约。
其三,分析细节。[4]
细节一:这个清朝巨人的形象,虽然高大,但不能称为“居高临下”,因为他垂头、低眉顺眼,脖子套着绳子,双手下垂。胸口写有“CHINA 600.000.000 POPULATION”,即“中国6亿人口”。此处的高大,作者意图似乎是指人口数量庞大。4868D69B-09A7-4409-ABE9-46B922DF95E6
细节二:在清朝巨人在前面,有两小人,其一是头盔上写有“EUROPE”的欧洲武士,右手牵拉套着巨人之绳,左手执剑,上写“300.000.000 POPULATION”,即“欧洲3亿人口”;其二是美国山姆大叔,左手叉腰,右手执一牌,上书“78.000.000 POPULATION”,即“美国7800万人口”。此处的矮小,作者意图似乎是指人口数量相对中国太少。
其四,此画的最下面有“A THOUGHT” “UNCLE SAM.-‘If China only knew his strength,or if a Chinese Napoleon should show himself,how long would this giant submit to being led about by little Europe?”说明了此画的意图——美国认为:如果中国知道他的实力,或者,如果一个中国拿破仑现身,这个巨人会屈服于小欧洲的领导多久?
综上,此画不能代表“18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而应是20世纪初期一部分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他们认为中国觉醒了就会崛起。故而,以之命题来表达18世纪初期西方人对中国的景仰,不妥当。此外,限于孤陋寡闻,未能找到《木偶中国》的明确出处。从其绘画风格来看,画面过于简洁,不似20世纪之初西方漫画,反倒颇像今人一些漫画风格,因此推测为今人所作。若此,题干所言“20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就有问题,应该是现代人心目中的晚清中国形象。
郭沫若指出:“无论作何种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成大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5]这虽然是对历史研究而言,但是对于命题,同样适用。
【注释】
[1][2] 刘芃:《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刘芃考试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66页。
[3] 徐新民主编:《漫画的年轮》,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4] Judge.[Image].In HathiTrust Digital Library. Retrieved from https://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iau.31858045778481&view=1up&seq=351&skin=2021
[5] 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页。4868D69B-09A7-4409-ABE9-46B922DF95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