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军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体现人文性,以古诗词教学为窗口,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文化魅力和内涵。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资源,通过启发式教学、信息点缀教学以及文化挖掘教学等方式,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距离,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信息技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8.005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比重逐渐升高,因此,教师也应当提高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可以看到,古诗词数量相比旧版教材有了极大的提升,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进行古诗词相关教学工作,充分挖掘出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之美,带领学生从古诗词的认知进入古诗词的文化理解。小学阶段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实现情感场景的建构,对于增强古诗词体验来说作用显著,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的改良升级,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的优质课堂建设。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
1.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古诗词文化缺失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古诗词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体情感,是诗人在文化背景当中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同时古诗词的表达形式中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数量大幅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高度重视古诗词文化教学。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并理解古诗词的关键时刻,通过对古诗词进行理解,能够使学生形成文化思想,获得重要的文化养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等,都有突出作用。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功利化现象十分严重,古诗词教学缺少重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大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缺少对于古诗词情感体验教学,古诗词更多以格式、体裁、段落拆解的方式进行,学生所获得的古诗词更多是机械、零散的语言形式,与古诗词本身的情感世界渐行渐远,无法直观感受古诗词的文化,也很难产生古诗词情感的共情能力。
2.过于强调背诵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古诗词学习等同于“背诵”,语文教材当中大部分古诗词要求学生完成背诵,导致学生产生了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厌烦情绪。需要认识到的是,只有学生真正产生对于古诗词的爱,意识到古诗词作品本身拥有的艺术价值和灵魂魅力,才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当古诗词学习成为任务,古詩词背诵成为必须完成的事件时,学生便很难从感受、理解层面来接近古诗词。功利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面对古诗词时感觉到麻木、呆滞,无法投入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
3.不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后还可以发现,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通常会对诗词作品进行翻译,这种翻译能够使学生快速理解当前古诗词中的文字意义,但是在无形当中也剥夺了学生的主观体验,使古诗词有了一种固定的“范式”。随着年龄的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多样性认知能力得不到提升,开始逐渐形成了以一套固定的翻译范式来进行古诗词分析的思维,最终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将古诗词的美感挖掘出来。不注重内心感悟、缺少对于学生主观参与的引领,教师越俎代庖,违背了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导致学生很难真正透过古诗词来感悟传统文化,体验文化之美。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改革,其中教育行业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量优秀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其中,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彩,推进了教学改革,促成了教学实效性全面升级。
1.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有着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话题,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教育信息化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宽。近年来依托网络渠道出现的慕课、空中课堂、云课堂等新教学形式受到广泛关注,同时新教学形式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课堂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压力。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从技术到理念的质的变化。早期教育信息化更多是以技术升级为主要手段,教学工作核心仍然是教师。而在当下,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技术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使得教学有了新的场景和新的逻辑。其中情境式教学、在线教学等教学机制,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也塑造了新的课堂教学格局。
2.古诗词传统文化教学中信息教师的应用价值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古诗词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需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传承。古诗词不是机械的语言文字,而是一种文化思想,强调人们对于它的理解和感受。传统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到文化情感世界,导致学生面对的传统文化是碎片化的、割裂的、无法统合的。为了能够实现文化理解和传承,古诗词教学必须要还原感受体验教学,以浸入式的教学模式来带领学生走入文化场景、文化世界当中。恰好信息技术的发展,承担了这一职责。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古诗词有着十分鲜明写景抒情的特点,小学阶段大部分诗词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物喻人。鲜明的场景和故事环境构造了诗词意境,也成为其文化生命的载体。语文教学不应当停留在对于字句的解读,而是要带领学生进入到丰富的文化场景当中,尝试进行文化感受,从中形成古今相通的文化理解。虽然小学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不足,但是他们同样形成了初步的情感能力,能够感受到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情感体验角度出发,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情感环境中。信息技术手段当中的多媒体、微格教学、智慧教育等手段,通过技术条件丰富感官,是强化古诗词体验教学的重要媒介。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教学资源优势,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性,进行语文学科教学的全面创新。825836AB-131B-4BF7-A706-4DA35E818BBC
三、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原则
1.辅助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需要注重主次之别。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信息技术需要充当体验载体,作为一种辅助角色出现。教师应当避免单纯追求信息技术的华丽展示,营造炫目效果,而忘记了古诗词体验这一教学主体,规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中出现认知偏差。
2.深刻性原则
古诗词内容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是文化环境与诗人个体情感相互交叠的产物。透过古诗词除了要体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感受到诗人所处的文化背景,理解深刻的文化精神。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建立的桥梁不只是学生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而是学生思考到文化背景之间的桥梁,古诗词教学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能够在诗词环境中,挖掘文化感想,理解文化思维,产生文化共鸣。
3.差异性原则
首先,在教师层面,应用信息技术的古诗词教学不能成为标准化教学,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课堂教学需要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年龄特点相一致,坚持差异化,避免同一性。其次,在学生层面,古诗词信息技术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够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角度,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系统性原则
古诗词作品本身是一个体系完整的整体,传统课堂教学采用拆分式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古诗词本身的文学特征,无法展现艺术场景。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相互结合中,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着眼大局,能够从系统化角度出发,将诗词作品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进行描述。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在与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场景,因此不能以打破系统性为前提进行融入。信息技術的应用要注重诗词作品从诗人、创作背景、情感态度等各个环节彼此之间的联系,明确系统内部的关联性,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理解古诗词作品的情感意涵。
四、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1.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形成学习正向心理倾向,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同时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兴趣主要表现在:当其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行动,使自己能够全面投入到学习场景当中。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情感启发,带动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词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启发应当集中在课前或课堂导入阶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保证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全面覆盖。学生在家庭和学校学习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设备多种多样。课前启发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课等形式来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的古诗词课程之间,获得古诗词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则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或者多媒体,将具有交互特征的引导材料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预设的文化场景当中,借助与场景之间的互动来生成情感体验。
例如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敕勒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古诗词进行文本分析,意识到这首北朝民歌描写的是草原环境壮阔宏达的氛围。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并没有亲身前往草原感受草原天与地的壮美,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的方式,将草原的环境展现出来,为学生展现一副草原图景,使学生能够在视频当中接触到古诗词作品的背景,产生更加直观的诗词体验。
2.采用信息点缀教学
点缀教学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的点状信息来进行内容呈现,以实现课堂内容的优化。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古诗词教学方式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引入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增强感官能力。古诗词教学最为重要的便是场景感官,学生只有真正进入到场景当中,才能够理解古诗词的文化韵味,感受到文化想象。但传统课堂教学受到环境限制,许多场景内容需要通过教师的描述来建构。引入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引入声音、图像的方式,增强体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情感环境当中。例如音乐引入的方式,教师通过巧妙的音乐设置,在学生尝试进行诗词感受中,引入音乐,带动学生的听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诗词场景,增强体验与感受。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便是一首十分典型的借景抒情作品,诗歌通过“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出诗人对于离别的深刻情感。学生年龄较小,可能无法对离别之情进行正确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环境引导出发,通过视频的方式,介绍阳关的荒凉环境,使学生理解阳关对于人与人的阻隔,奠定情感基础。与此同时,引入央视《经典永流传》节目中曹轩宾延长的《别君叹》,来增强情感环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强烈,感受到诗词作品中隽永悠长的诗人情感。
3.采用文化挖掘教学
文化属性是古诗词教学应当追求的教学角度,将古诗词作为窗口,为学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感受文化的场景,学生在诗人的语言表达中,感受他们的文化遐思,尝试理解其中的文化精髓。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诗词作品当中的文化隐喻、文化特色进行挖掘,使文化信息能够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理解诗人在作品创作中是“这样”进行情感表达,而不是“那样”进行情感表达。
《村居》这首古诗作品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代表作,其中描写了春天儿童散学归来的场景,表现出了十分浓郁的童趣。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发现其中对于古代文化生活场景的描写,意识到文化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中“放纸鸢”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风筝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是传统文化中文化象征之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形式组织关于传统文化中风筝的相关教学,为学生勾勒古代生活中风筝的重要地位,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风筝的文化色彩。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展现,学生可以自行绘制风筝,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完成风筝的制作,参与到风筝的放飞活动当中,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总之,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现窗口,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当从整体性教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通过信息技术来营造一个直观真实的文化场景,强化学生的文化感受和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晓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微课程资源开发探索——以达川区逸夫小学为例》,《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年第7期。
[2] 高丽《二十四节气: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3期。
[3] 沈彤《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戏剧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东西南北(教育)》2020年第7期。
[4] 孙青《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探究》,《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20年第27期。
[5] 刘玲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广东教育(综合版)》2020年第2期。825836AB-131B-4BF7-A706-4DA35E818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