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文柏凯 沈娟斐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构建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4-0020-03
1背景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PEST-SWOT分析
PEST-SWOT分析是指在外部宏观环境下,对研究对象的内部微观要素进行分析,运用系统分析理论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层面出发,综合分析其所具备的优势、劣势与面临的机会、威胁,厘清关键影响要素,制定未来工作策略[1]。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适用于公共图书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 PEST分析 PEST是指影响社会各行各业的多种宏观力量,主要包括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2]。笔者从政策法律、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分析工作。
2.1.1政策、法规有力支持。《意见》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赋予了其新的使命,对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能作出了战略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自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为了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繁荣,一些地方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如:201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湖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
2.1.2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区域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如:2019年湖南省GDP为39,750余亿元,同比增长7.6%;人均GDP为57,500余元,同比增长7.1%[3]。当区域人均GDP高于5,000美元时,其消费结构将以精神文化消费的占比最大。因此,湖南省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能够推动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开展。
2.1.3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稳中有进新的增长点,积淀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先天的文化营养。我国居民对消费产品的需求将上升到马斯洛理论中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层次。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550余元,用于教育、文化和娱乐等领域的人均消费支出为2,510余元,同比增长1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1.7%[4]。我国居民高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多,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2.1.4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开启了人类信息社会新的篇章。以互联、互通和智能为主要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正在逐步推进,未来互联网将成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战场。此外,各地陆续出台的“人才引进”计划,推动了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2SWOT分析
态势分析法即SWOT,包括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5],公共图书馆可把SWOT分析理论应用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2.2.1优势因素分析。从总体看,我国公共图书馆在人才队伍、资源和服务设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撑。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不含志愿者)57,79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960余人,占12.1%;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18,540人,占32.1%[6];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总藏量111,780余万册、电子图书86,550余万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
2.2.2机会因素分析。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和馆藏资源建设,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通信、计算机和数字化等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推动图书馆实現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增多,我国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保证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2.2.3劣势因素分析。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各地的文化服务设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但在区域发展、部门协调方面存在劣势,如:区域分布不均衡、辐射范围有限,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较差,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力不足,文化设施、文化场所和文化资源利用率较低等。
2.2.4威胁因素分析。威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力度,但其资金仍存在一定缺口。其次,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增加了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压力。泛在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提供了专业、便捷的信息服务,如:Google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出版社直接向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压力。再次,民众阅读模式和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如:民众重泛读轻精读、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目的中的休闲娱乐性阅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给公共图书馆带来诸多挑战。
3图书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途径
3.1明确体系建设主体
《意见》的基本原则强调“正确导向,政府主导”,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以政府主导为原则,明确服务的主体是民众,以民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为落脚点,为民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引导民众参与体系构建,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阅读需求,提升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7]。
3.2统筹推进、均衡发展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民众的基本需求和多样化需求,科学理解和把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深刻内涵,对构建体系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实现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由于各区域的政策、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注重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
3.3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在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应注重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整合[8],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例如,省馆可通过建设“基层馆互联互通”项目,将县级馆纳入数字网络体系,为基层民众提供便捷的数字资源服务。公共图书馆不仅应积极推动全民阅读的开展,创新阅读推广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为民众推荐合适的阅读资源,还应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获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服务措施,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3.4以创新理念增强发展动力
公共图书馆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文化服务内容,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工作[9];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机制,完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10];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