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教测一体化”模式探析

2022-05-31 02:54王厚红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质互联网+测试

杨 敏,王厚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成熟,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开始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与经济高速发展相伴生的,是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兴趣日益浓厚、需求日益扩大。近年来“全民健身”“大众体育”“健康中国”等话题成为社会舆论热议焦点。与此同时,新兴科技的应用和渗透正使教育向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四化”方向不可阻挡地快速发展,同时也给各学科的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有着规模大、人数多、管理繁琐等的特点,如今数字校园建设正方兴未艾,通过互联网技术管理体育教学事务,可以极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使管理和学习更加轻松和便捷。

在高校中,传统的体育教育被场地、师资、课时量、教学时间等软硬件条件限制和规定,特别是教学内容注重专项技术却忽视基础身体素质、教学效果注重成绩至上却忽视兴趣习惯养成等问题突出[1],使得体育教育内在的育人价值难以发挥。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和现阶段采用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之间,缺乏互通和反馈功能,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运动之间关系的割裂,忽略了体质测试与日常健身之间互动的可能。同样体质健康测试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价值引领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效应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考虑建立高校体育“教测一体化”模式,以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为核心,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使教学与测试相结合、锻炼与反馈相衔接、课堂与课后相关联,或可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二、“互联网+”对体育教学的渗透

(一)“互联网+”与体育课程教学的结合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强调对于某种运动项目技术细节的教授,相当于一种专门化的技术训练,与日常生活关联度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兴趣。如果说这种教学是一种对“术”的传承,那么对于体育思想与理念的耳濡目染则是近乎“道”的熏陶,二者不可偏废。高校的体育教育不是竞技训练,更近似于一种普及化的宣传指导,重点是要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发现乐趣、愉悦身心、获得领悟,正确理解健康与运动的关系,对强身健体的价值观念产生共鸣,从而培植起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为其生命的健康幸福奠基。

近年来国人对身材体格的审美偏好愈加流行,高校学子受互联网等渠道的影响,健身、塑形、长跑等越来越成为课余活动的首选,使用健身APP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他们在自觉参与锻炼的同时甚至带动了身边更多同伴参与其中,而这不正是体育课堂希望带给学生们的正面影响吗?传统教育无法取得的成效却在课堂外成功实现,可见高校体育课程与“互联网+”的结合并非不合时宜。面对技术与文化的双重浪潮,中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顺势而为,贯彻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宗旨,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

(二)“互联网+”与体质健康测试的结合

根据最新版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内容要求,大学生群体可分为两组,即一年级、二年级组和三年级、四年级组,或者一年级组和二、三年级组,同时具体测试的运动项目有体重指数(BMI)、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八项。虽然“体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已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但与此同时,多年测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其中体测项目后续服务、干预缺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2]。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已经建立,其中储存有各大高校历年收集的体测数据,从功能上可以满足对数据的上报与分析。然而,相关网站的使用主体只是高校与政府有关部门,信息渠道相对封闭,致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体测工作近乎成为了一项指标任务,与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脱节,未能实现其既定宗旨和社会价值。对比美国政府建立的FITNESSGRAM系统,测试完成后可给予每位学生可视化体质健康测试报告,针对出现的问题能够给出个性化运动与饮食方案,方便自查自检。此外,此信息系统支持把学生的体测信息在家长、教师、学校和个人等多主体之间传播、反馈和督促,能够做到对信息进行动态管理[3]。

“互联网+”时代,众多APP应用为用户提供了管理不同生活场景信息数据的渠道,这也使得体测数据库拓展自身服务功能成为可能。有研究指出,相关的数据库或网络平台应该具备几大基础业务功能,即测试预约、成绩管理、报表统计、健康评价、个性服务、健身指导以及互动交流[4],可以满足体测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应用需求。具体到开发应用中,设计架构时考虑可扩展性高的多层框架技术,数据挖掘时可采用合适的分类聚类技术,便可在保证体测成绩管理的集约化程度基础上,满足对数据深度应用的不同需求。

总而言之,一个行之有效的体测数据库系统不应该是封闭或半封闭的,而应优化成为一种服务型“产品”,全程参与到学生在校体育实践中,助力高校体测形成基础性、长效性、权威性的“以测带练”机制,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和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服务。

三、“教测一体化”方案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理念的指导。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有关内容,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有五种,分别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具备健康体魄前提下掌握运动专项技能。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关规定,“健康第一”是体质健康测试一贯坚持的基本理念,目的是为了强化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两者结合而言,高校体育教学与体测同时具有价值引领、教育激励、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等功能,相关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切实增强学生体质素质,其本身应该成为学校教学育人的重要助手和成果参考,成为个体学生健康水平向社会发展要求看齐的指南。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加持使得信息获取与管理的效率增加,“教测一体化”更加能够发挥体育教学的延展性、增强体测的反馈性、提升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等。

四、“教测一体化”的模式设计

当今的高校之中,不少的学生未能养成较好的健身习惯,基本身体机能较差,因此在某些反映特殊运动能力的体测项目中往往表现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体质健康测试应该更积极地发挥其激励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使用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考核,挫伤学生运动的积极性。相反,对于体测相关项目的练习应该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去,融入到课余体育活动过程中去,逐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为了更好实现上述目标,笔者提出了“教测一体化”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测带教”和“以测带练”,这里的“教”是指教学课程,“测”指包括了体质健康测试在内的课后自主测试环节,且后者应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从而倒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后练习。

(一)“教测一体化”课程设置

该模式下的体育课堂由线下、线上两部分构成(见图1、图2)。

图1 线上身体素质训练构成图

图2 线下专项技术训练构成图

1.线下课堂

线下课堂更多是指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主要针对专项技术训练,充分发挥教师实地指导的作用,主要分为专项技术动作指导和专项技术能力考核,目标是学生运动技能的获取与提高。

2.线上课堂

线上课堂聚焦于个体身体素质训练,从心肺功能、肌耐力、柔韧性、爆发力等维度设置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循序渐进感受身体机能的提升,旨在运动兴趣的培育。具体到线上训练内容层面,笔者认为需要体育教师审慎为之,建立起运动健身动作库。有研究指出,用户使用健身类APP的心理动机来源于用户在运动中成功唤起刺激感与成就感,在历次自我比照和相互交流中达到自我概念的保护与提升,特别的是,其形成路径是一个基于“暗示、行为、奖赏、渴求”的闭环或半闭环[5]。有鉴于此,可以根据人体构成,把训练分为全身协调性训练、核心肌群训练、心肺功能训练、上下肢力量训练、拉伸训练五大组群,每个组群内部按照难易程度(主要按照运动持续时间、最大心率、最大耗氧量分级)又划分若干级别,同时按照学生体质的不同水平制定训练计划,要求学生每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计划进行练习,一旦其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则可选择更高难度的训练动作。也可以立足于教师自身专长,如足球或篮球,发展学生与此项运动密切有关的身体素质,旁及其他基本身体机能,满足学生提升某一运动专项技术的心理需求。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案,教师都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素养,了解运动健身动作的锻炼原理,合理设置运动量,找到效率较高同时趣味较强的搭配组合,确保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找到学习动力。此外,该模式在线开展,学生完成度情况可以进行及时跟踪,学生训练效果可以进行相互比较,保障了锻炼的可监测性、持续性与有效性。

(二)教测一体化”管理考核

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主要根据学生考试成绩与课堂表现而定,前者多为一次性,容易受环境、个人状态等不稳定因素影响,而后者多从教师课堂经验出发,具有较强主观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体育课堂可拓展出线上部分,因此考核评价体系亦可相应延展。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体育教学评价,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从头到尾记录整个教学过程,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师生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此作为依据,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6]”在这里,数据的客观及时性将提升反馈评价的准确有效性。当然,考核制度的重新规划不排斥必须的当堂测试环节,特别是专项技术的实地测试,但是类似测试的成绩将不再居主要地位。相反,教师应该采取过程管理思维,在线下利用APP布置运动健身任务,要求学生以全面提升身体各维度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其打卡完成训练的总时间长短、APP生成的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程度为客观依据进行评分,让学生见证自身学习效果,真正引导学生养成运动健身习惯。

必须说明的是,此APP应是基于体质测试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应用软件(见图3),方便学生利用体测数据在APP内寻找适合自身的运动健身处方。而学生使用软件后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情况也可汇总到数据后台,方便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校园体育动态和体质健康测试反馈调整、引导锻炼功能的落实情况,为后续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体育政策的制定乃至高校体育事业顶层规划的实施提供更加详实和完善的经验依据。

图3 教测一体化流程图

(三)教测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高校体育线上课程的开发不能单靠教师一方,同时也需要学校、学生、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的配合参与。就目前中国高校的情况而言,课程的设置必须经过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的核准,教学经费的拨划也由学校裁决。由于学校、教师可能无法掌握开发线上健身APP的技术,势必需要校企联合完成从设计到运营的全过程。另外,相关课程设置涉及到学生自身的信息隐私,如何在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推进教学,需要参考学生方的意见建议。最后,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与监管措施也将成为影响课程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纵观全国,许多高校早已使用APP打卡的方式记录学生“阳光长跑”的运动数据,开展更丰富多样的校园在线体育APP应用亦非绝无可能。下图4为“教测一体化”中参与和实现的各方主体。

图4 教测一体化关联图

五、结语

“教测一体化”模式,以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为目的,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其核心理念是“以测带教”和“以测带练”,该模式的关键是要把握线上与线下、运动兴趣与运动素质两个维度的关系,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制定在线体育教学方案,将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结果测评相结合,将体质健康测试与教学效果相结合,将运动锻炼与健康测试结果相结合,真正使教学与测试相结合、锻炼与反馈相衔接、课堂与课后相关联,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有所乐、有所得,有所获,努力让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体质互联网+测试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幽默大测试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