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邦 龙志华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只有心理健全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老师若能梳理好学生的心理,及时帮其解决心理问题将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县级中学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所谓优秀学生不仅是知识丰富,还要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要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中处于一种良好的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般看问题比较积极,处理事情的方式恰当,适应能力强,情感相对稳定。但是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则与之相反,有的中学生对自我定位不准,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矛盾重重,对学习没有兴趣,又找不到情感宣泄的出口,精神紧绷,轻者出现焦虑、心慌、烦躁等异常举动,成绩下滑,甚至辍学,重者自杀。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发展,还有一个家庭的幸福、国家的稳定。
而最近几年来,县城里的这种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人数,大有增长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家长的见识影响了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关注度
县级高中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目前为止,以大专生为主,本科学历以上者所占不多,这种相对较低的文化底蕴影响了家长对孩子心灵发展的关注度,更谈不上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领航人。一方面他们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对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对待孩子还是以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为主,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遇到心理上跨越不过的沟坎时,家长有时不能从心理上共情孩子,体谅孩子的痛苦,有的还以传统的粗暴式的方式训斥一番,认为孩子在矫情。这就导致孩子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即使痛苦不堪,也自动屏蔽了家长,久而久之,简单的事情,就成了压垮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根稻草。
另外,很多家长为了赚取更高的薪酬,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平时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就是一部手机。这样,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甚至校园欺凌时,需要家长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却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只言片语的安慰,孩子就失去了能夠获取庇护的依靠,心理容易因为承受能力而出现各种问题。
二、出路的狭窄形成的巨大学习压力不断打压着学生
相较县城而言,城市里的孩子发展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利用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国内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为未来的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础;可以利用家庭的强大物质基础,选择出国上大学,开启另外的人生之路;也可以获取家长的支持,发展某些方面的特长,走特立独行的人生。但是县城里孩子,目前为止,上学依然是最好的出路,也是唯一能选择的出路,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比较大。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成绩不理想,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前景,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学生惧怕考试;有些学生即使精神出现异常,无法集合注意力,还坚持要读书;有些学生非211不上,但是实力又不足,严重的理想与现实的悬差,导致心理失衡。
三、学校对升学率的关注,疏忽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如今,优质教育集中,航母式学校出现,导致县城学生流失严重。县级高中为了谋求发展,留住生源,只能挤压学生的学习时间,从时间的利用长度上寻求成绩的突破。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余时间都只能呆在教室。同学之间,比拼的只有成绩;师生之间,交流更多的是题目。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单调枯燥的生活、缺乏情感交流的日常,让学生情感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而且,因为情绪的问题造成成绩的下滑,又会加重学生负罪感。日复一日,学生的心理压力积压过多,就会造成情绪不稳、人际关系紧张,恶性循环之下,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四、心理知识的匮乏,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县级高中,老师普遍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提高,忽视了心理知识的学习,导致老师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技能。平时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处理起来,还是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总是劝学生要关注成绩,不要理会其他问题。但是对学生而言,生活里除了学习,还会有青春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当老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学生的痛苦、不安,老师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帮助到学生。在学校里,一旦学生失去了老师的开导,又无法和家长及时、正常沟通,学生就如同陷进了一个孤岛。同学之间的一次争吵、老师的一次误解、一次成绩的下滑,都能积压在学生的内心,慢慢发酵,成为学生情绪失控的导火索。
总之,县级高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青春期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共性原因,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健康成长。
【本文系鹤壁市教科研课题“县级高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研究”(课题编号:2021-JKLX-16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