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花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培养;习惯
幼儿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此阶段的教育对幼儿有启蒙意义,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阶段。学前教育教师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语言习惯等,能够对其未来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作用。但幼儿的习惯并非简单进行说教便可形成的,需要教师将其渗透至各个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习惯。
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帮助幼儿逐步形成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为不足,短时间内的指导难以促使他们形成深刻的习惯。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事情做起,引导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能够乐于构建习惯,促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按照由浅至深、由近到远原则逐步发展。例如在“洗手”习惯养成过程中,第一阶段教师带领孩子传唱关于洗手的儿歌,并教会他们怎样洗手,形成对洗手活动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教师要求幼儿尝试自己洗手,并将此行为带到家庭环境中,和家长达成共识,避免家长参与帮忙。第三阶段建立和家庭教育的合作,让家长能够监督幼儿洗手,以此培养幼儿的洗手习惯。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基本可以建立洗手的行為习惯,此过程需要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以耐心态度引导幼儿,促使其初步完成习惯活动。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设置不同的培养方案,从简单事情做起,强化对孩子的鼓励,让他们能够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与成就感。
二、丰富教育活动方式,促使幼儿习惯形成
要想让幼儿获得深刻习惯,单纯靠教师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发幼儿内在潜力,让他们在自由环境中获得习惯印象。例如在“读书”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爱读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传授幼儿读书的行为方法,比如得到一本书时先要看书的封面,通过浏览封面找出绘本的主体,通过浏览简介了解书本的主要内容等。让学生了解各类阅读材料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书本的阅读兴趣。而后为幼儿展示一些破旧的书本,用拟人手段表达书本的情感,将书本的破旧过程以小故事方式讲述给幼儿,让幼儿感受到书籍被破坏时的“悲伤”情绪,引导幼儿自觉保护书籍。故事完毕后引导幼儿思考有效不良的阅读习惯会破坏书籍,幼儿积极回答随意折书页、边吃零食边看书等,以此引导幼儿改掉不良阅读习惯,告知幼儿正确的阅读行为,以此帮助他们良好阅读习惯形成。
三、加强家园共育落实,全面落实幼儿习惯教育
家庭活动中存在大量的教育机会,教师要找准能够与习惯培养相契合的环节,强化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度融合,帮助幼儿了解面对生活场景该如何做。幼儿园与家庭都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对此,幼儿教师与家长要强化教育衔接,促使幼儿园教育场景与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有效联系,充分发挥两者的教育优势。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对此,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家庭环境的了解,结合孩子家庭情况与家长教育水平制定合作方案,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家校共育工作者。例如在穿脱衣服习惯培养中,教师要建立与家长的合作,和家长达成共识,督促幼儿独立自主完成穿脱活动,引导他们掌握穿衣脱衣的技巧与习惯,让他们能够自觉穿好衣服与整理衣物等。再例如收拾家务习惯,家长在家庭中要引导幼儿先从简单的清洁玩具入手,让幼儿在玩完玩具后将其整理好,而后逐步过渡到整理自己的小床等。家长要加强对幼儿的关注,及时发现幼儿的进步情况,多对幼儿表现进行鼓励与赞扬,使他们感受到成功,进而可以建立坚持下去的信心。除此之外,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自身要保持并展示良好的习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幼儿,促使他们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行为,良好的习惯能够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良好习惯的启蒙阶段与形成阶段。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强化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渗透,强化对各类教育资源的开发,将习惯培养与日常教学、常态化监督、家庭教育等相融合,为幼儿未来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邬彩凤.如何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好日子,201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