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官玮
教研工作是促进幼儿园提升办园质量、有效开展高质量保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向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二十多年的从教过程中,我们认为教研工作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自下而上的經验积累。教研活动只有将“教师立场”作为基础,才能让每一名教师获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成长之路。所谓“教师立场”,就是教研工作要从教师的自身需求出发,从教师的工作视角制定,更多体现园所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加贴近教师本身而不是组织者的思想。
区别于教育实践工作,教研工作是一种探索教育规律的认知活动,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获得的理性认知。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系统、客观的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证来发现教育工作中的科学事实和幼儿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在提出研究问题→形成假设→假设的操作化→经验观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科学程序中提升教师理论知识,指导教师教育行为。因此每次设计教研活动时,我们都要审视是否遵循及符合这样的原则和过程。
在我们的常规工作中,往往是学期初下发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多数情况下是教研组织者统一进行设计与安排,教师遵照执行。这样的教研计划仅仅把教师作为实施者,忽视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参与、实践的功能,使教研工作看起来高大上,实则不接地气,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往往收效甚微。
与教师共同制定教研工作计划,前提是教研工作者要有发展的接纳态度、专业的鉴别能力和持久的教育情怀。教研组织者应激活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期末在教师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利用调查问卷或讨论会的方式,自下而上地收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最想解决的问题,形成下学期教研计划的主要研究方向,或提前下达教研计划,邀请教师共同研讨教研计划是否合理,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使计划更加丰满并更具可行性。
多数幼儿园的教研工作以大教研的形式进行,活动时安排工作或总结工作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真正用在教研上的时间所剩无几,大家匆匆讨论后形成记录了事,教研的成效可想而知。
基于教师立场,我们可以开展集中教研、分组教研和分层教研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集中教研主要解决各年龄段教师都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可以是园所在课程、课题上的集中研讨和反思,让教师了解园所教研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分组教研主要解决不同年龄段教师存在的个性问题,开展形式更加灵活,讨论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教师形成系统理论的知识构架很有帮助;分层教研主要解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个性问题。教师的成长具有阶段性,良好的规划和指导能帮助教师超常规发展,获得更快的上升空间。
多数教研活动以教研组织者说、教师听为主要形式,穿插研讨、听评课、讲座等常规形式开展,长时间很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和麻木,对教研活动失去兴趣。
例如,在进行游戏活动的研讨时,可以让教师真正地开展游戏活动,体验游戏在组织实施、观察指导、推进提升的实际效果,从而形成有效的经验,还可以通过游戏本身获得乐趣,体验职业的幸福感。可以共读一本专业书籍或通识类书籍,集体对抗个人懒惰,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形成教育智慧;可以组织教师分享自己的受教育过程,反思个人的成长经历,引发教师共情和同理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工作;等等。类似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调剂丰富我们的教研活动,还可以让教师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得成长。
让教研活动更贴近教师,更具人文关怀,是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对教研工作组织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教研组织者不仅是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和提升者,也是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关键。从教师立场出发,开展好每一次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真正发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让每一位幼儿教师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是每个教研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的职责和任务。
幸福的教师造就幸福的孩子,快乐的教师成就快乐的童年。如果我们的教研活动能够带给教师快乐和幸福,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每个孩子。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