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时映梅 马冬 苗慧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的路径,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践培养四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培养出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战略的国际化翻译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1 — 0153 — 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所体现的深刻的战略思维特征,不仅是外语学科的建设背景,更是外语学科建设的战略指南。新时代下,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这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培养必须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一、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学校是翻译人才的重要所在。一直以来,翻译在高校的学科设置中并没有居于相对应的学科地位,翻译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而是外语教学内容的一个分支。一般而言,高校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开办口笔译课程来实现的。尽管我国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缺少特色
高校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对象以及课程设置无法展现出高校特征和经济区域发展的特色,更无法同国际化翻译人才的需求对接。不符合“新时代”对于翻译人才发展的要求。部分高院笼统地将课程设置做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微调整,课程设置依旧老化,与时代要求脱轨,无法体现新时期的办学理念与特色。
(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第一,中国文化类课程缺少。翻译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要了解本国文化,学习讲好中国故事。如今值得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是大多数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课程设置少,上课时间不多,课时量存在不足,有些甚至不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第二,课程设置中基本不包含翻译技术课程。新时代聚焦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化,而传统的翻译课程系统则将重点放在翻译技术教学上,忽视翻译技术方面培养。国内除了少数MIT院校,多数高校翻译技术课程的开设不全面、课程所占比重极小。目前这些高校毕业生的翻译技术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缺乏较高翻译技能水平的教师
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随着新时代来临而发生改变。首先,缺乏复合型的翻译教师,突出表现是缺少既懂外语又了解行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单纯的外语人才缺乏竞争力,难以在复杂的国际化环境中生存。必须整合学科、专业资源,把外语同其他专业相结合,促使其深度融合,形成内在勾连。其次,缺乏口笔译实践能力都强的高水平翻译教师。教师的理论素养一直是高校较为看重的方面,大多高校外语教师过分依赖于经验主义,一味照搬过去翻译方法及技巧,缺少口笔译实践及感知能力,课堂创新性、趣味性不足。部分院校在培养国际化翻译人才方面师资力量匮乏,亟待改善实验及实训设备。
(四)翻译实践渠道较为狭窄
翻译实践需要实践场所,目前我国翻译企业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是翻译公司主要集中地区,其他地区翻译企业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且数量少。目前大量的课内翻译实践仍是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因此在课堂翻译材料的选择上无法真正与现实的市场需求对接。小语种的翻译实践基地建设较为滞后,阻碍了学生们翻译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国际化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教育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指出: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这种形势下外语学科极具特殊性,必须结合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现状,探索与人才需求市场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策略,為国家发展大政方针服务,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化翻译人才,这也是外语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一)多样化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为“外语+”
新时代国际化外语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面临着新挑战,亟待推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把外语知识同专业能力相结合,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才,使国家整体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具有战略意义。外语教学应大胆创新,培养“外语+专业”“通用外语+非通用外语”或“主外语+辅修外语”等复合型外语人才,减少纯外语教育的数量,实现“外语+法律”、“外语+体育”、“外语+工程”等相对专业化外语教学,同时加强对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训练,培养懂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探索“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相对专业化外语教学,培养懂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掌握关键语言技能,还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从而更好地为国家语言能力服务。
2.融入文化类课程
首先,高校外语教学要重视母语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语言观和文化观,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实现母语与语言文化的同步发展,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或文学,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比较和学习,培养对热爱母语的情感,在对外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其次,应设置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核心的语言文化类课程模块,开设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核心的语言和文化类课程,使外语学生系统地获取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和理解,拓展传统外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增设课程思政课程
翻译在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翻译工作是基础,翻译人才是核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目的就是打牢未来翻译人才的底子,使学生能够坚定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做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语课程教学,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加强外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同向而行,坚守课堂教书育人主阵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教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培养新时代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国际化外语翻译人才。
(二)全面深化外语教学改革
1.语言教学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为我国现代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微课视频,外语教学视频等现代教学信息,改变单一形式的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生建立多样的教学模式很重要。在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早确定就业方向。通过这些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原动力,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对自己未来的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这些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找准就业方向,使学生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而立于不败之地。
2.改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积极和学生展开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提高外语教学大纲中外国文化课程比重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系统、明确的文化教学大纲,虽然有文化课程教学,但外语教师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文化教学。教师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提前吃透与课程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或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来扩大文化知识,使學生对外国文化有一定认识,了解其语言现象和文化习俗。
4.教学中注重培养“精领域”复合型人才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和培养的战略高地,应该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第一,要推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外语专业必须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和计划,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在外语专业调整中的作用。第二,发展交叉学科,重视协同创新。跨学科培养是复合型创新人才长期培养的需要,外语专业应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实现从语言技能向专业知识的转化,坚持以学科为导向,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型外语人才,从而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办学国际化,强调交流效果。国外一流大学大多重视营造国际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留学生学历教育比重,扩大高校和院系留学生的学习范围,促进交流和了解。
(三)大力建设外语教师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强化外语教师团队综合素质和能力建设是学校外语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1.外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应改变以传统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新形势下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外语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面对新的时代需求,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及技能,在专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在外语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批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备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翻译人才。只有外语教师不断寻求专业发展,勤思多问,兼收并蓄,才能把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外语人才培养推向新的高度。
2.外语教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
外语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同时兼有其他学科知识储备。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之外继续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坚持教学和学习并重发展。例如通过进修,科研活动等方式更新知识,保持自己的教学能力始终符合时代要求。此外,教师发展的整个流程要有严格标准,对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管理要求严格规定。
3.外语教师队伍要有提升专业素养的机会
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是提升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教师群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为其语音语感等方面带来显著提高。因此,各高校可以在教育投入中重新划分比重,为外语教师出国进修及学习交流制定专项费用,该举措有利于外语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建立发展更加全面的新型教学团队。此外,出国进修及学习交流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自信,提高其翻译水平,健全教学体系。
4.外语教师队伍的竞争与流动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双师型教师是外语教师队伍培养的重点方向,特别是国内外具有专业背景、工作在翻译实践岗位的优秀翻译人才,改善教师整体结构,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来保障高校外语教师的待遇,为外语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等机会。
(四)强化国际化翻译人才的实践培养
1.建立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早确定就业方向。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原动力,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外语专业的就业特征,可以进行模块教学,将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外语教学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与一些相关技能证书挂钩。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学到了知识,如果能拿到证书也非常利于就业选择,对未来发展更加有力。
2.以学生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動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相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双管齐下,培养出国际化、专门化外语翻译人才。建立外语角、翻译工作坊、翻译学习共同体等,举办外语风采大赛,如诗歌朗诵比赛、戏剧表演赛、舞蹈大赛、电影配音比赛等,把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这些第二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和有力补充,有效提高外语人才培养效果。
3.高校应积极和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应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互相学习办学理念及管理水平,积极开展高水准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为师生创造出国深造或交流机会,双方定期互派外语教师和学生,亲身体验当地语言民俗文化等,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促进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助力师生全面、高质量发展。还可以建立海外教师培训基地,促进合作科研资源共享。
4.拓宽校企合作培养口径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录用制度、构建完备的校企合作双赢格局、建立外语专业的产教结合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打破专业限制,推进校企合作多元化、体系化、深度化,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服务模式,以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定位,精心打造高端国际化翻译人才,共同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
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国际化翻译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国际化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必须顺势而为,顺时而动,为国家发展大政方针服务,努力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外语人才培养必将展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参 考 文 献〕
[1]王守仁,文秋芳.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八部门部署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走出去”[EB/OL].(2020-06-19)[2022-1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
00623_467784.html.
[3]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02):3-7.
[4]周明伟.建设国际化翻译人才队伍,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4(05).
[5]王银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新时代外语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当代外语研究,2018(06).
[6]郝倩,郭亚文.“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对策[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
[7]蒋洪新,杨安,宁琦.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战略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01).
[8]李霄翔,毛彩凤.新时代外语学科育人功能的再认识[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
〔责任编辑:杨 赫〕
收稿日期:2022 — 11 — 12
基金项目: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SJGY-20200794;202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HWX2022007-A2021年教育部产学研项目,项目编号:202102325023。
作者简介:王云(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