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春龙 罗苗苗
【内容提要】在清季,重庆作为内陆通商口岸进行开放,经济地位的变化,为地方思想解放潮流的掀起提供了条件。本文以《渝报》为例,从生存形式、传播手段、社会活动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地方维新报刊对思想解放的影响,以期管窥地方维新报刊能否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
【关键词】《渝报》 维新报刊 传播 思想解放 影响
重庆,得名于宋代,古称江州、渝州等,地处西南部,长江上游。在清季,经过滇案后,中英两国于1890年正式签订《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重庆开为商埠,次年重庆建立海关,正式对外开埠。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重庆成为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重庆这个内陆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开埠之后,到辛亥革命之前,重庆形成了以商业、金融、交通和工业为四大支柱的近代经济体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②重庆经济地位的变化,为地方思想解放潮流的掀起提供了条件。
报刊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应运而生。城市报刊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在创建其“知识仓库”的初期,维新派知识分子发挥了主要作用。在维新派知识分子的办报事业中,报刊是宣传维新思想重要渠道,也是“开民智”的重要凭藉。研究一个地方维新报刊对人们思想解放的影响,势必会涉及这样的问题:维新报刊如何传递内容?谁接受了报刊所传递的内容?报刊的读者范围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如何?也就是说,地方维新报刊的生存形式、传递内容和读者阅读是探讨报刊与思想解放研究的重要议题。《渝报》作为重庆第一家近代报刊,无疑是重要研究对象,借此个案,可能管窥地方维新报刊能否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
一、维新时期地方报刊、学会与学校相互依存
宋恕在《〈自强报〉公启》中说:“自强之源在学校、议院、报馆,夫学校、议院,权不在士,报馆则是兴有责焉。”③宋恕认为“士人”在报馆中有着较为主动、便捷的“自强途径”。梁启超提出“士群曰学会”,他认为学会虽然重要,但“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报纸之议论,既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或不远矣”④。报馆与学校的关系则是互为表里,互相依托,正如《国闻报》一篇时评所言:“盖学堂者,报馆之心腹也;报馆者,学堂之吭咽也。有学堂而无报馆,则诸学之径涂,仅能课诸学堂以内之人,必不能课诸学堂以外之人。……有報馆而无学堂,则报章中之所报,仅能以报学外之事,必不能以报学中之事。……二者连为一气,而黄种不难长存矣。”⑤学校为报馆供给文章素材,报馆为学校树立名气风声。学校与学会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认为虽“今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于学会”,但“学校振之于上,学会成之于下”才能真正达到“开民智”的目的。⑥以上观点都指出,报刊、学会与学校三者相互作用,促进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
在维新时期,由梁启超等人利用强学会的余款创办的《时务报》不仅引领舆论、推动社会变革,它还作为当时新式报刊的坐标,为中国报刊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⑦在其影响下,各地学会纷纷创办报刊,如湖南的南学会创办《湘学报》,上海的蒙学公会创办《蒙学报》,广西的圣学会创办《圣学报》等。1897年10月上旬,宋育仁效法《时务报》在重庆创办了四川省乃至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的第一家近代报刊《渝报》,也是本地区第一家维新派报刊,⑧从创刊到1898年3月停刊,以旬报的形式先后出版了16期。不同于其他报纸依赖于学会的发展模式,《渝报》为重庆的新潮学会——天足渝会的建设提供了支持。《渝报》的创办与学校联系密切。据载,《渝报》副主笔梅际郇早年历主各书院、学校。创办者宋育仁曾就读于尊经书院,宋离开重庆后就任尊经书院山长,宋育仁善于运用人脉,在成都创办的“蜀学会”也以尊经书院院友为核心。⑨另外,在该报首期刊登的《集款诸君名氏》中,尊经书院的附设机构尊经书局也捐款支持了《渝报》的创办。
在《渝报》的影响下,重庆地区相继创办了一系列维新报刊,造成了四川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直接启迪了重庆广大的青年学生。邹容就是在《渝报》的影响下投入时代洪流,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⑩甲午战争后,邹容读到了《天演论》《时务报》等著名的维新报刊。特别是《渝报》创刊后,更使邹容大开眼界,为了直接学习西方,他留学日本,在此期间便创作了《革命军》。1903年在上海一经发表,轰动全国,被称为“义师先声”。同年,朱蕴章、杨庶堪等新式知识分子在重庆创办了以“树新风,振民命”为宗旨的《广益丛报》,是重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公强会”的机关报。次年9月,卞小吾创办重庆第一家日报,时称“重庆的《苏报》”的《重庆日报》。这些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主张救亡图存,或以“公强会”11为依托,或与之联系密切,并以重庆府中学堂等学校为据点,以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坚力量,推动报刊、学会和学校一体式发展,报刊在其中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基础性作用。12
二、《渝报》的传播手段与社会影响
《渝报》作为重庆近代新闻传媒的开端,致力于宣传维新思想,以“广见闻,开风气”为办报目的,以《时务论》为主题,无论是论述文章、译文摘录还是新闻,都紧紧围绕维新变法。同时,渝报馆还“代发官书局汇报、时务报、万国公报,并印发各种时务书或新译外国书及刻近人新著时务书。”13《渝报》主要靠私人募捐,系完全民营。在创办之际,号召当地官绅同人捐款,并且将捐款与阅报相结合,把赠送报纸作为回馈捐助、来稿与提前预定的重要手段。《渝报章程十五条》规定:
……捐助百两以上者,每年送阅报五分;五十两以上者,每年送阅报三分;三十两者每年送阅报一分。均无报费。
……各府州县各就其地,托一友人采访要件,按月函知,并托代为售报,不必加以访事名目,亦勿庸议给薪水,但按期送报一分,以搭酬劳。
……阅报费先交银十两者,送报五年;先交洋银十元者,送报三年;先交银三两者,送报一年; 先阅后交银者每年银三两六钱,闰月照加,折购者每册九分。14
捐款一定数量即赠送报纸阅读的方式不仅为渝报募银3250两,解决了办报的资金问题,也打开了《渝报》初办时的社会传播途径。另外,渝报为提高省域内与全国的影响力,还设有本省派报人和外省派报人。在清代,四川省共辖含重庆府在内的20个府级单位,15其中《渝报》派报区域覆盖18个,最远达到如今距离重庆800多公里的宁远府,现在的四川省西昌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外省派报城市有19个,北上京城、天津、陕西等;南下广西、广东等;东联沿海江浙沪;西接云贵高原。在《渝报》第一期刊载出的50名派报人中,有一半以上拥有官衔或供职于官学系统,大部分派报人为四川籍。从中能够看出四川士林对《渝报》的支持与响应,使得《渝报》在一开始就能在发行上独立自主,这区别于其他后起维新报刊依附于《时务报》的模式。16
《渝报》创办于晚清,创始人宋育仁时任翰林院检讨,又主持四川商务矿物,为四川绅商领袖。从刊载出的《渝报》捐资人与派报人的身份构成可以看出,《渝报》的主要受众为士大夫阶层。作为川渝地区的第一家近代报刊,“《渝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于近代重庆的文化思想以及社会风气、民风、民智的开启”17,这也达到了《渝报》“开风气”的办报初衷。《渝报》虽然引领了四川地区的维新思潮,部分士人、商绅的觉醒启迪了一批重庆的进步知识分子,但并未引起普通百姓的共鸣,出版16期后移设成都停刊,主笔潘清荫在重庆创办了日报形式的通俗报《渝州新闻》。“渝中专为通俗之言,日出一纸,亦略变演义报之例……”18该报不同于《渝报》对内容深度的追求和对读者的思想感化,而是“使素不闻外事者,一辟其荒陋也”19。由于《渝州新闻》主要登载通俗之言、商务洋务浅论等内容,同时也为与《渝报》和搬去成都之后开办的《蜀学报》作区分,潘清荫专门强调“(士农工商)四民之中,惟士可无须浏览是报”20。
戊戌变法失败后,宋育仁因为主张不同,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四川的《蜀学报》与重庆的《渝州新闻》停刊。但在《渝报》的影响下,重庆乃至四川的报刊发展和维新学会运动并未停滞。《渝报》副主笔梅际郇在1902年左右与友人杨庶堪等在重庆秘密组织了四川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公强会21,该会紧密网罗了一批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在1906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改组为同盟会重庆支部。在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重庆支部联合各路党人,发起保路运动进行武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在四川建立了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重庆蜀军政府”,影响深远。
三、《渝报》对妇女思想解放的影响
蒋建国教授认为,维新时期,学会是团结士林的重要组织,也是报刊赖以生存的凭藉之所,学会办报,是各界知识分子宣传自身思想,鼓吹新政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会在地方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措施。22那么,依赖报刊开办新潮学会也是提高报刊在地方社会影响力的有力手段。《渝报》作为重庆第一家维新报刊,走在宣传新式思想的前列,“妇女放足”是《渝报》乃至重庆近代新闻报纸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缠足迫害了中国妇女数千年,不但使其身体残疾,也因此缺陷成为男性的附属。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传教士、商人等外国人将各种西方思想带入中国各地,其中“妇女放足”对解放中国妇女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妇女的放足行为,使中国的思想解放有了更为具象的身体表达,让新式思想具体化。
依赖《渝报》而设的天足渝会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较早的成规模、有制度的组织。高洪兴所著《缠足史》指出,“中国人自己办的戒缠足团体,最早的要数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广东人赖弼彤、陈默庵在广州附近的顺德创办的龙山戒缠足会和四川人周某、梅某创办的戒缠足会。”23此处的“梅某”便是指《渝报》副主笔、天足渝会董事梅际郇。值得关注的是,广州是晚清时期最早一批通商口岸,也是康有为等人领导维新运动的发源地,地处内陆西南部的重庆开埠较晚,而新潮思想的输入与传播却能紧跟广州。据查,《渝报》也是国人办报中较早关注“天足”的报纸,这对研究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妇女思想解放有着重要意义。
据史料记载,英商立德乐带领“利川号”轮船于1898年3月9日从汉口抵达重庆,正式开辟了川江商业航线,打通了西南与上海的物流通道,同时也是重庆接收新潮思想的大通道。其实,早在立德乐的轮船抵渝前,“妇女放足”运动在重庆地区已颇具影响力。据1987年11月《渝报》第五期新闻《天足开会》记载:“渝中英国立德乐女士以天足会远来倡导,一时闻风欣慕,愿如会者,颇不乏人。”24在天足渝会成立之前,江津便有士人组织了一个五六十人的“天足会”,并议订了会约,“其会规每人捐钱数,缗以作底本……”25天足渝会众人开会认为其会约妥帖,“拟仿办并捐资设立天足女学堂,所授以中西文字及各种有用之学”26。
《渝报》主笔潘清荫和副主笔梅际郇皆为其董事,并且天足渝会“暂借渝报局为办会所,凡愿入会者来局报名”27。渝报局成为了天足渝会重要的根据地,在进行各项迎来送往的活动中,《渝报》也通过此学会打开了传播的更多可能。天足渝会的运营模式与《渝报》多有相似,主要依赖入会捐资。据《渝报》登载,天足渝会成立之初,已募得资金106两,捐资人有申寅谷、梅树南、潘清荫、朱之洪、胡湘帆、邵炳南等,每人捐资20两到3两不等。
在董事、捐资人名单中不乏后期重庆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董事梅际郇是“公强会”的创始人之一,历主各学校,发展同盟会,为重庆起义打下基础。董事朱之洪是“公强会”首批成员,后为重庆保路同志会会长。捐资人中,梅树南为《渝报》副主笔、天足渝会董事梅际郇和董事梅际郁的父亲,他在《渝报》创办时也积极捐资助力,在蜀军政府成立后,他被推为行政部长。胡湘帆是公强会的“喉舌”《广益丛报》的主编之一,与梅际郇同为重庆府中学堂国文教师,与“公强会”来往密切,是否为“公强会”成员尚待考究。从董事成员和捐资人的身份,可以看出天足渝会与《渝报》、后继革命团体“公强会”以及《广益丛报》的关联,这也体现了《渝报》和天足渝会的先进性。
天足渝会由进步知识分子发起,但不同于其他学术协会主要是官绅士族等精英人群抱团的现象。虽有章程规定入会捐资,但并不以此设门槛,“愿多捐者听,贫户少捐者听,极贫全不能捐者经董事核实均可入籍。”28天足渝会同样吸纳一般乃至贫苦人群,这也使得放足意识能够普及给更多人。同时,天足渝会为了推广更多妇女放足,还推行了职位奖励机制,“开会分董之外有能劝导至三十人者亦推为分董”。募集的会金不仅“以作刊印会籍及购送女学书之用”,还会在会金充裕的情况下“议立女学堂,授中西文字及一切有用之学”。女学堂是否落实建设,笔者无从考究,但能在晚清封建统治之下提出这些解放女性的新式思想,已然达到了警醒世人的效果。
从整体传播效果来看,天足渝会所倡导的妇女放足运动是自上而下的。“荐绅表帅于前,齐民将心慕踵行于后。”29会中进步分子以身作则,入会者女性不能缠足,男性不能娶缠足女,入会者子女不能缠足。同时《渝报》对天足运动进行大力宣传,潘清荫在《渝报》第9期文章《天足渝会启》中提出,妇女放足是中国自强的办法之一,“举四百兆人而先振其半殆,亦强天下之一术乎”,如果能在十年内让一半人摒弃缠足的腐旧思想,妇女天足并且有学可上,也能国家变强。《渝报》与天足渝会的影响不仅在于通过社会活动将让更多妇女解放身体的痛苦,更大的作用在于,让妇女天足的思想为众人所接受。在天足渝会成立前30年,四川地区便有“西崑熊子著药世十三万言,力辟妇女裹足之非,……闻其家女公子三皆能秉承父志,不屑以纤纤取容……当时不免目笑,孰料今日其道大光。”30当时蜀人不能理解的天足行为,现下在《渝报》和天足渝会的推动下,配合全国维新派对天足运动的倡导氛围,妇女放足在重庆地区蔚然成风,并且逐渐扩展。
四、结语
地方维新报刊,以传递新知为己任,是当地进步人士和新潮思想的“集体表达”。《渝报》作为重庆第一份近代报刊,虽然以宋育仁、潘清荫同人报的形式面世,但是与学校、学会联系紧密,体现出较强的组织化传播特色。《渝报》凭借宋育仁、梅际郇等主创的人脉关系,渝报局、天足渝会的社会活动,以及多元的传播手段与先进表达,在四川士族中影响深远,并且也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得到了传播,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重庆作为《渝报》的创办城市,在当时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启了活跃的思想解放与革命运动。《渝报》启蒙、动员了重庆的一批有志之士,从鼓吹“妇女放足”取得一定成效,到影响重庆的辛亥革命,取得独立政权,《渝报》对近代重庆地方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深刻影响。
注释:
①蔡斐,刘大明.城市、报刊与现代性:以晚清重庆报业(1897-1911)为中心的观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29.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③宋恕.自强报公启[M].北京:中华书局,1993:260.
④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68.
⑤⑥论学堂报馆须相辅而行[N].国闻报,1899-02-03.
⑦1222蒋建国.维新时期地方学会、学校与报刊阅读的拓展:以湖南为中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7(02):1-9.
⑧宁树藩.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9.
⑨朱至刚.戊戌时期的四川士林与本省维新报刊——以宋育仁为切入点的考察[J].新闻大学,2019(07):46.
⑩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重庆教育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989.
1121俞笙.重庆公强会散论[J].近代史研究,1987(02):184-199.
1314渝報章程十五条[J].渝报第1册,1897-11.
15龚煦春.四川郡县志[M].四川:成都古籍书店,1983.
16朱至刚.戊戌时期的四川士林与本省维新报刊——以宋育仁为切入点的考察[J].新闻大学,2019(07):41-52+122.
17李怡.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M].成都:巴蜀书社,2006.
181920增通俗报缘起[J].渝报第15期,1898-03.
23高洪兴.缠足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42526天足开会[J].渝报第5期,1897-11.
2728天足渝会简明章程[J].渝报第9期,1898-01.
29天足渝会启[J].渝报第9期,1898-01.
30天足先声[J].蜀学报第3期,1898-04.
作者简介:颜春龙,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媒体学院)院长、重庆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罗苗苗,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