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微纪录、短视频是影像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吸引受众关注、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它是传统村落现状传播、文化传承、遗产活化的重要载体,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力量。在微传播语境下,坚持受众本位,重视影像传播在传统村落发展变迁中的作用,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强化微记录与轻表达等形式重构传统村落记忆,能够留住乡音乡愁,守护传统村落,传承文化根脉。
【关键词】微记录 轻表达 传统村落 乡音乡愁 大众书写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提速、农村人口外流,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亡。传统村落的印记随着时间流逝渐行渐远,相关记忆越来越模糊淡化。乡音难觅、乡容难忆、乡愁难寄正逐渐成为现实。“留住乡愁”、留住历史和记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和专业角度研究探讨如何留住乡愁、重构传统村落记忆。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媒体通过影像化等手段记录并构建传统村落立体的形象,为后世留存记忆。
乡土文化被加速推进的城市文明所吞噬,引发了文化认同危机。人生当知来处,以央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记住乡愁》《乡音》《故乡的目光》《你的名字离梦更近》等为代表的影像文化作品应时而生,它们以影像的方式,通过生活化的故事,生动地勾画了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深入开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厚重的集体记忆重新回归。①《记住乡愁》引导受众近距离触摸感怀深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满足了受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其他媒介和同行对传统村落的影像化呈现提供了范本和指导。
影像化传播作为一种新潮实用的传统村落传承手段而日益受到重视,它是指借助影像化和数字化等手段,利用微纪录片、短视频、动画、VR等影像形式对古村落进行数字化永久保存和形象化可视传播,以丰富古村落传承和发展形态。其目的一是记录,用影像的方式将它们留存下来,作为真实的资料供后世追忆和研究;二是活化传承,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及其重要价值,强化村落记忆,自觉地加入到村落的保护与活化行动中来。
一、微纪录:人人皆是传统村落的记录者
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等为表现对象,在强调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修饰,映衬出看似平凡却又不简单的整体真实,并引发人们深入思考的影像艺术形式。当下,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微纪录片等为主要特征的微传播业态深刻影响了传受关系和媒介生态。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到:“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他们对私人生活、政治、经济、美学、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如此普遍深入,以至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受其影响,为其改变。”②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中,必须充分理解把握传播特点及规律,利用媒介影响受众,增强受众对传统村落的认知记忆并自觉加入到传统村落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微纪录片、短视频等影像作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丰富并满足了微传播语境下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对信息、文化、历史、娱乐和社交等多样化的需求,也为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记忆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一)大众书写更加原生态
微纪录片是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在信息井喷的媒体环境下,受众需要通过更为高效和便捷的方式来接收信息。微纪录片和传统纪录片在实用功能上没什么大的差别,它们都可以记录下社会生活的片段,但微纪录片拍摄的时间和成本远远低于后者,在微传播语境下,微纪录片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大量受众人群的期待。③
用镜头记录传统村落,用影像反映时代变迁。在微传播语境下,仅用手机等简单工具就可以拍摄日常分享生活,创作门槛大大降低,传播渠道日益便捷通畅,人们的创作激情被大大激发释放,创作主体从权威媒体到专业公司到网红再到普通个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内容涵盖从传统建筑、传统习俗、文化遗产、寻幽探秘、乡村美景、乡村民俗、乡趣生活等,更加丰富和个性化。《了不起的村落》《中国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三晋经典》《寻访古村落》《一游记·湖南古村落人文之旅》,以及@山中杂记、@霖枫旅行记、@村落联盟——胶东院子等聚焦传统村落现状,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村落风俗的保护和传承之路,分享个人见闻与体验的微纪录片和短视频创作者大量涌现。
相较《记住乡愁》的宏大叙事、家国情怀,深邃且重大的思想主题,大众记录和书写的传统村落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等特征,更具个性视角,更加原生态。而且由于微纪录短小精悍,更加适合在微传播语境下进行分享转发,让人们更加近距离地了解触摸真实的传统村落,更能引发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认同和共鸣,从而将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他們内心。
(二)坚持受众本位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信息获取的丰富便捷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速,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耗费宝贵时间和精力去观看篇幅较长、内容较为繁闷的传统纪录片了。相反,微纪录片短小精悍,从受众的角度谋篇布局讲故事,因此微纪录片作为视频大军中的耀眼一部分,顺应着时代的需求快速发展。
微传播语境下,受众的口味更加挑剔,选择更加多样。优秀的传统内容要想传承下去,关键是获得年轻一代的青睐和加入。村落的影像化传播应基于满足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好,从思想主题、内容结构到艺术加工都要考虑年轻人的需求,引导他们积极接受这类主题,将“村落故事”打造成大家都愿意观看、积极分享的影像作品,才能成功地把小众题材转变为大众津津乐道的现象级话题。正如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主创黎振亚讲的那样:不要责怪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讨厌农村,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团队没有坚持受众本位,不能以年轻人青睐的方式讲述故事。” 在媒体不断重塑洗牌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唯有真正了解并尊重受众的真实需求和喜好,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有可能在泛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大潮中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轻氧”之路。④
(三)个性表达呈现特色化村落
微纪录片中个性表达不是指从商业角度对传统村落的文化、历史、传说进行恣意消解和重构,而是指在叙事结构和内容编排上不再恪守传统纪录片的模式和窠臼,坚持融合发展、创新转变、个性表达,充分彰显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专业性,呈现出一个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
每个传统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印记,都蕴含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性。如果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去记录去表达的话,那就千篇一律索然无味了。因此在坚持弘扬传统村落优秀文化历史等正能量的基础上,不同的记录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领域对传统村落进行解读和研究,如传统村落地域景观的生态性表达,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表达……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微纪录片应不断创新,打破一直以来形式固化、内容“高大上”、说教意味浓厚的创作窠臼,大胆开拓新的创作思路,探索纪录片叙事新视角,注入符合时代脉动节奏的新气息。⑤微语境下,要更加全方面、多角度地真实再现中国传统村落的真实面貌,影像的创作者可以打破传统纪录片强调的“旁观”视角,开创性地以个体视角切入故事叙述演进,以游客、专家、故事亲历者或参与者等身份为主线来讲述有关村落的个人点滴记忆、见闻、感受,又或采访村中的长者或守望者讲述村落背后的历史故事,挖掘有趣的内容和题材,凸显个性化元素,让纪录片真实有趣、可感可赏。
二、轻表达:轻松明快“有氧”的书写方式
轻表达是指以轻松明快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深刻、重大、复杂的内容和主题巧妙地诠释出来。避免传统文化纪录片的“高大全”和说教意味,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观影情绪,让观众轻松地品味传统村落的美与魅。
(一)故事化叙事
所谓故事化叙事,即以非虚构非臆断为基础,学习借鉴经典影视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方法,有目的地塑造人物、设置情节、制造悬念、强化矛盾冲突,打破正常的节奏和程序,利用蒙太奇等手法加强作品的戏剧化效果。
微传播语境下要坚持受众本位,影像作品要获得受众的青睐必须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增加故事性、趣味性以及矛盾和冲突等。比如《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最后的驯鹿村》中,喂鹿、寻鹿,不多杀、不滥杀只取生活所需的狩猎原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法则等;困难时期族人与柳霞守望相助相倚相爱一起高唱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时,生动地展现了驯鹿村人的生活环境、传统习俗、生存理念、价值追求。《老牛湾》这一集里山谷中漂荡在空中嘹亮又略带悲凉的晋北民歌,冬日里村民在黄河凿冰捕鱼,乡邻一起杀年猪、庆丰年,老人在昏黄灯光下绣花鞋垫,万大哥时常一个人去空荡荡的老房子沉坐……这些颇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场景让受众觉得新颖有趣又莫名的悲伤,也能勾起经历过岁月变迁的人们一串串回忆。通过柳霞对传统的坚守和她儿子对城市的向往这一看似不可调和的分歧,揭示了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非常具有戏剧化效果,同时也将这些深刻的问题抛给大众,引发思考和探讨。
(二)营造“轻氧”的内容
“轻氧”指的是作品的文案、画面、配乐、节奏、思想等要给人轻松舒畅“有氧”的感觉。传统村落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沉重的话题,如果按照传统的影像创作方式可能会给人一种身处快节奏、高强度、大压力、主题思想过于厚重的观影体验,普通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更加难以接受和适应。
微纪录片应营造一片“轻氧”的净土,让受众回归,回归传统、回归故土,远离尘嚣和焦虑,回归身心向往的精神家园。《了不起的村落》《中国传统村落》等对很多传统村落的真实面貌进行原生态的再现,通过记录当地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慢生活,营造出一块精神“高氧”区,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⑥
乡村网红、助农达人@湘妹心宝拍摄的《米饭的前世今生》,从犁田、下种、育秧、插秧、收割、脱粒、去糠、烧煮等完整的展示偏远古村落传统农耕的全过程,让受众了解了一粟一饭来之不易,让人们感佩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与“强悍”,同时作品还极富科普和教育意义。@潇洒仟哥的作品主要展现传统村落的原生态风景和地方独特美食,镜头下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相映成趣,下水抓鱼上山摘果,斜阳余晖芳草有情,暖意融融一副田园诗歌意象画,这种纯粹的美和简单的生活对久居闹市任务缠身的城里人来说“治愈”效果非常显著,加上动感十足的视觉效果和柔美的音乐,将传统乡村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三)丰富的视听语言提升品味
影像视听语言是通过合理编排视听刺激元素向观众传递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是一种将视听艺术有机融合而产生新的表情达意的语言符号。纪录片虽不要求像影视那样追求并强调光影效果、声画艺术,但随着微传播时代作品愈加丰富,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层出不穷,受众的品味也水涨船高。
镜头语言是与观众交流沟通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它的应用手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的需求。对于传统村落的视觉呈现,《了不起的村落》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开篇采用无人机航拍,以辽阔深邃的远景慢慢揭开村落神秘且秀美的面纱,渐次呈现出村落的自然概貌、地理环境。在叙述一些具体的故事时,往往采用远景、近景、中景、特写相结合的景别组合,再以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进行多方位的呈现。比如老牛湾村民用传统方法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黄河冰面上凿冰捕鱼这一细节,15秒的成品用了近40个镜头,涵盖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方式,既有冰上镜头亦包括独特的冰下镜头,既有客观镜头还有绑在冰镩的主观视角,大量使用表现力强的推、拉、跟、甩等运镜方式,辅以快节奏的剪辑切换和如临其境的现场音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凿冰捕鱼这一传统技艺。丰富且巧妙的镜头组合和视听语言满足了观众挑剔的观影体验,深化了观众对传统村落的记忆,也凸显了主创人员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追求,
三、结语
传统村落是古与今、新与旧和谐牵手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见证。守护传统村落、传承文化根脉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微传播时代传统村落影像传播须强化受众本位,将主题和思想融入故事情节当中,以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更有助于代际接受和自觉传播。在古村落影像创作中,要不断探索创新传承及活化方式,深入析取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传播古村落的文化內涵。此外,要丰富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专业性,政府相关部门、专业机构、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人、相关研究人员、影像工作者等共同努力,打造具有村落特色底蕴且符合渠道传播特性的村落影像,为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联课题“微传播语境下传统村落记忆的媒介重构及社会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C347)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郭讲用.记住乡愁:儒家文化电视传播中的价值重构[J].当代传播,2016(03):34-36.
②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③杨丹滴.微纪录片传播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二更”微纪录视频为例[J].声屏世界,2021(21):65-67.
④新京报官微.“别老说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对话《了不起的村落》导演[EB/OL].(2017-12-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6942983306919931&wfr=spider&for=pc,2017-12-16.
⑤石岩,罗艳.从《中国村落》论乡村纪录片文化再现的新表达[J].新闻世界,2022(01):80-84.
⑥黎家旺.浅析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的“轻氧”创作手法[J].新闻传播,2020(2):27-28.
作者简介:傅毅飞,衡阳师范学院讲师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