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科技新闻的突破创新探析

2022-05-30 10:42:17王文丽
新闻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播新媒体

【内容提要】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和舆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技新闻的传播报道也需要与时俱进,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塑采编业务,强化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处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科技信息需求高涨,科技新闻成为新闻报道家族里的重要成员,但传统媒体语境下,科技新闻的强专业性和理论性使受众难以产生情绪共振,在新媒体占据主要地位的今天,科技新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针对新媒体视阈下科技新闻的突破创新进行了相关探析。

【关键词】新媒体 科技新闻 传播

一、新媒体的发展促进科技新闻的勃兴

科技新闻是报道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新闻。科技新闻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准确性、通俗性、知识性。

科技新闻的兴盛与所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公民对科技的关注度紧密相关。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时代,大量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诱发了人们对科技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带来了科技新闻在当今时代的繁荣。当前,社会空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公民科学素質的提高,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纳入了国家规划研究。如今,幼儿科幻绘本丰富多样,小学科学课程逐步完善,不同年龄段的机器人编程课程炙手可热,全社会营造出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社会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高涨,以科技新闻和普及科学知识为内容的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网站等新媒体应运而生。例如果壳网、“混子曰”公众号,“科学龙门阵”音频节目等,各大主流媒体也开辟出科技频道,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普知识和新闻传播矩阵。公众的求知欲、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公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都大大促进了科技新闻在当代社会的勃兴。

(一)让专业人士投身新闻创作

科技新闻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传统媒体视阈下,科技新闻是由科技新闻记者采写,但科技赛道包含的专业众多,各专业间有很深的壁垒,记者无法通晓各领域专业知识,因而报道的深度和高度都是有限的。新媒体兴盛的环境下,自媒体蓬勃发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知乎、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文字及音视频平台发声,成为新闻产出者和传播者。各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因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且更容易获得行业内的资源信息,其见解更为专业,发表的内容也更具公信力。他们制作发布的科技新闻质量更高,更受观众信赖。例如,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钟南山、张伯礼、张文宏等专家观点成为了疫情讯息和防疫科普新闻的热点。其中,张文宏医生为了正确传播自己第一手的信息和观点于2020年5月开通了个人微博。此后,“印度疫情失控的深层原因和走向”“南京疫情促使全国经受压力测试,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思考”“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等博文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部分博文点赞数量达数十万。其中,很多文章被各主流媒体报道、解读,为疫情期间突发事件形成正确、有力的舆论引导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向公众传递出专业的科普信息。显然,以新闻创作为中心的科技新闻记者所掌握知识的专业程度和被认同度都很难与这些行业专家相匹敌。新媒体的发展让科技新闻的话语权从媒体机构向高水平个体离散,在新媒体语境下,专家型的新闻创作者为科技新闻勃兴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二)让受众成为传播者

传统媒体语境下,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这像只能接收邮件的“收件人”,只可观看,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而科技新闻受专业性强、受众群体窄的制约,热度往往不及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自然偏安一隅。但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的媒体结构让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都发生了变化。新媒体受众普遍更加偏向于“积极型”,他们活跃在各大平台上,每个人都拥有了“麦克风”,纷纷投身到科技新闻的参与和创造中,促进了科技新闻通俗化、个性化,大大提升了受众对科技新闻的兴趣和需求,传播科技新闻的新媒体也随之蜂拥而起。

(三)让传播形式更多样

传统媒体占主导时期,主流媒体紧紧把控着新闻源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了垄断局面。再者,互联网技术未普及的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反馈渠道和方法都不畅通,这使得大多数人是沉默的,从而限制了科技新闻的受众面,甚至是科技新闻的发展。受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渠道霸权产生了极大挑战。同时,新媒体摆脱了硬件和时空的束缚,赋予公众表达的自由和广泛的传播权利,同一个科技事件在泛通信时代,可以形成不同表达形式的科技新闻,这种由集中化向分散化、由刻板化向多元化的传播模式成就了科技新闻的兴盛。例如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中国”公众号,采用通俗的语言,风趣的角度解读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引起大量科普爱好者的关注。诸如在科普减毒疫苗与灭活疫苗区别时,公众号用风趣幽默的漫画形式,将两者的区别对照呈现,直观易懂。

在新媒体创作环境下,科技新闻报道往往会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科技新闻事件中的科学知识,使报道立体、形象,易于受众吸收,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事件形成连续多篇报道。同样以“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为例,2022年5月猴痘引起关注以来,该公众号根据猴痘疫情的发展,在不同节点发布多篇科普推文,解读猴痘病毒的来源、治病机理、感染风险、传播途径以及我国的防疫措施等。但传统媒体受版面或时长限制,很难持续对这样一个专业性强、受众群体窄的科技事件形成及时而又有深度的追踪报道,继而很难达到新媒体科技新闻的透彻性和即时性。

二、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注重新闻选题的设置

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的价值。而新闻的选题是新闻的采编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价值。

首先,科技新闻的内容选择要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科技新闻除了传播科学知识和前沿信息,还应具有思想性,内容要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展现出科技新闻的社会价值。

其次,科技新闻要注重选择贴近生活的新闻内容。新闻的关注度与受众的兴趣息息相关。新闻媒体的受众不止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更多的是广泛的大众,所以科技新闻的选题不应该只局限于科学及专业的角度,而要满足广泛大众的心理需求。这要求科技新闻在内容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大众,注重科技信息的受众面,在选题上倾向于受众广泛感兴趣的热点科技新闻或热点新闻中的科技角度。

再次,科技新闻也要注重与重大时事新闻的联动。在新闻报道中,稿件发表的时间与新闻发表的时间越靠近,新闻报道的现象或效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就越大,则新闻价值就越大。在科技新闻报道中,除影响深远的变革性科学技术的出现,或某地区、国家实现重要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外,各专业领域的科技信息受众面都不宽,往往只局限在领域内部或部分对该信息比较感兴趣的受众群体里传播。因此,在选题要注重与重大和热点新闻事件联动,练就新闻耳、新闻眼,嗅觉灵敏地从热点新闻中找到科技或科普元素,从科技、科普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在热点联动中提升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激发公众对科技新闻的兴趣。

(二)创新科技新闻表达方式

科学技术本身属于专业性极强的領域,在撰写科技新闻时,专业词语往往占比较大,但受众更加倾向于生活化的语言与直观的表达方式。因此,科技新闻采编人员在创作新闻时需要注意专业术语的精确性及复杂性,多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述科技新闻内容,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换成受众看得懂、听得懂的通俗语言,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将科学知识和科学价值观传递给公众。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微信、微博、论坛、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科技新闻的传播主战场。在新媒体平台,科技新闻表达方式更为多样,内容更加新颖、有趣,文字表达上也更加贴近生活语言。例如,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科技新闻事件或科普新闻的输出视频,往往内容简短、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即可展现出较强的吸引力;而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新闻往往会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全方位呈现,内容更加注重趣味性和故事性。科技新闻工作者应该利用好各平台的特性,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报道增强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三)真实性是科技新闻的生命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媒体的爆发式增长,媒体从业人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之势,从业者职业素养良莠不齐。新闻表述本该是基于事实客观的陈述,但部分媒体为提高关注度、点击量,不惜大肆制造热点,断章取义,以博取眼球,追求短期效应,这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影响正确的舆论和观点的传播。此外,部分科技新闻从业因科学素质不高、理论水平不够,不能充分理解科技新闻事件中的内容,在编辑创作中产生理解性的错误表述,直接影响科技新闻的质量。再者,在新媒体追求速度的时代,新闻“把关人”的力量被削弱,这给虚假新闻以可乘之机,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科技新闻工作者更是要以事实为准绳,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虚假新闻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流量,但当正确的声音占领舆论高地时,虚假新闻媒体必将会失去观众的信任,无法长久生存。科技新闻媒体也要注重培养新闻从业者的科学素质,打造专业型记者,让具备某专业知识素养的记者在自己熟知的领域里深耕,确保科技新闻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同时,新闻媒体内部要建立严格的审校制度,不能为片面地追求流量和速度,出现重大失误,失去观众的信任,同时设立举报奖励等机制鼓励公众监督。

(四)构建融媒体传播发展新格局

过去几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为适应新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融媒体应运而生。如今,5G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网络直播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采编传统业务之中,媒体报道形式呈现数字化、多样化、移动化、场景化趋势。科技新闻的报道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提升传播质量。

融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根据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速度和特点,可以将新闻报道采用多种形式分梯队发布。如科技人物的报道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文字描述、视频加工等多种方式传播。微博、抖音、快手直播打头阵,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当天发布,列为第二梯队,纸质印刷按照报纸、期刊复印周期发布成为第三梯队,实现一次采集,多样生成,多端投放、多元传播。在传播效果上呈现立体化、多元化,增强科技新闻传播报道的到达率和传播力。

三、结语

在当前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科技知识和信息获取的需求空前强烈。新媒体的崛起对于科技新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的互动性、及时性、个性化传播,在大大提升了受众获取科技信息能力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舆论环境。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让新媒体成为推动科技新闻传播的发展力量,利用新媒体自身特点,打造更加开放、灵活,更具吸引力的科技新闻传播平台。科技新闻工作者要抓住新媒体传播规律,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专业素养,深度挖掘受众需求,让科技新闻真正成为向大众传播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识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李珂.主流媒体科技新闻报道影响力提升策略[J].中国报业,2021(21):88-89.

[2]迪丽如孜·马合木提.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新闻的传播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2):232-233.

[3]侯政明.对县级融媒体科技新闻报道的思考[J].新闻世界,2020(10):20-25.

[4]赵鑫.新媒体语境下科技新闻勃兴的原因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9,5(06):138-139.

[5]史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如何贴近受众——以“果壳”微信公众号为例[J].科技传播,2019,11(13):19-20+ 25.

[6]郭轩宇.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新闻可读性提升研究《全民换电时代能否真的到来》创作分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7]蔡姝雯.新媒体时代如何强化科技新闻传播效果[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4):219.

[8]陈菲.实施创新出动发展战略中科技新闻创新探析[J].传媒观察,2021,6.

作者简介:王文丽,内蒙古科技报社记者

编辑:文言

猜你喜欢
传播新媒体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