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展示世界发展的前景,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生活和学习方式。面对机遇和挑战,品牌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不断进行自我变革和创新。基于互联网和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本文分析了《新闻联播》近年来的突出变化,即:传播平台融媒化、传播过程即时互动化、传播主体网红化、传播内容场景化。
【关键词】《新闻联播》 融媒化 互动化 网红化 场景化
1978年元旦,央视《新闻联播》开播。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决定,《新闻联播》应为各级电视台“必转节目”。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闻联播》不仅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积极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在推进社会工作、进行全国总动员,整合社会意识、建构国家认同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如此,近年来,为适应媒体融合大势,《新闻联播》栏目勇于吸纳新元素、扩展新平台,在许多方面为国内电视新闻都带了个好头。
一、传播平台融媒化
目前,《新闻联播》已通过央视网、央视频、央视新闻微信、微博和客户端扩大传播范围,同时打造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在抖音、快手等热门短视频APP进行传播,吸引了大量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形成了大屏幕电视、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媒体客户端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丰富的媒体融合传播平台矩阵,实现了国家声音在多个媒体平台的传播。
2019年7月29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了新媒体节目——《主播说联播》;8月24日,《新闻联播》登陆短视频新平台抖音和快手;央视网APP、《新闻联播》公众号等同步更新内容。从2019年11月9日起,新闻联播、央视新闻公众号陆续发出著名主持人康辉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希腊、巴西时所拍摄的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不仅展现了国家领导人的外交风采和大国形象,同时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幕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在微博、微信、各视频网站、自媒体等平台引起广泛关注,收获了大批粉丝。《新闻联播》利用多媒体平台、多传播手段进一步走近年轻受众,助力大国政治传播,提升政治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疫情期间,《新闻联播》将传播内容拓展到广播平台。广播以其声音优势及时传递疫情信息,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对疫情防控贡献了很大力量。
《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利用手机观看视频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抖音、快手短视频的手机APP蓬勃发展,手机用户的时间也被占用,而传统的电视媒体正处于转型期,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必须进行平台再造,完成媒介资源的整合。《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报告》中指出,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9亿,而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18亿。短视频成为越来越多网民获取信息的首选,其中的抖音、快手成为短视频用户选择的第一梯队。《新闻联播》在这一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思维方式,积极搭建全媒体平台矩阵,结合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完成了平台再造提升了互联网流量。
二、传播过程即时互动化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呈现大屏带小屏、小屏通大屏、多屏联用户的新型传播格局。而这中间,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推动,对传播过程的即时互动化无疑起到巨大的作用。“充分考虑到传播技术的作用,就能很好理解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传播技术把空间的认同感带给广大受众......如果没有考虑到传播技术的作用, 这种体验也就不复存在了。”①
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播呈现出多元化、互动化的特点,媒介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满足受众需求的平台,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互动者。丹尼斯·麦奎尔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电视可以满足受众的消遣、促进人际关系、加强个人的认同、守望环境等需求。他同时指出,使用和满足研究所依据的前提假设,受众是积极主动地,他们并非媒介播放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受众主动挑选和使用媒介内容;受众会自由选择能最好地满足其需求的媒介和媒介节目。③《新闻联播》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接地气有亲和力,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并且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参与进来。用户群体多样化,用户参与度高,互动传播良性发展。《央视新闻》APP打开的页面“我用心 你放心”,暖心的画面和栏目内容的活泼丰富,充分考虑了用户需求和愿望。《新闻联播》大小屏融合呈现,播报内容强调国内外热点、并且注重民生内容,用户在媒体接触和参与活动中不断满足自己的特定需求和动机。《新闻联播》结尾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展示,让观众深刻体会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还有浓浓的乡愁。全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的场景是一种永恒的记忆,电视屏和手机屏交相呼应是新媒体时代的特色。疫情期间《新闻联播》不断播出抗疫英雄的事迹,真实的抗疫经历和感人故事最能打动观众,引起他们情感共鸣。
《新闻联播》借助新技术的运用,不断适应传播结构的变化,拓展用户群体,从用户角度出发,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的参与、互动和体验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新闻联播》节目在微博热搜上频繁出现,阅读量也达到2亿以上;并且成为B站的热门,网友纷纷表示追剧《新闻联播》。老牌的《新闻联播》成为网红的节目,不断被网友圈粉,网友互动“高大上央视新闻金句连篇,热搜你值得拥有”、“欢迎收看大型国产电视剧《新闻联播》”、“新闻联播的口吻越发平民化了”、“粉联播,有眼光”、“该高大上的时候绝不低姿态,该接地气的时候绝不端架子”,老中青三代用户群体都已迷高大上和接地气的《新闻联播》。
三、传播主体网红化
《新闻联播》传播主体网红化的符号建构,不仅彰显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严谨性,也具有服务性、亲民性的特点,拉近了传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播音员媒介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是引导人的角色,也作为文化符号的角色,给受众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④ 《新闻联播》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建构,是其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的“交合之物”,是通过播音员的语言和文字、现场同期声构建的言语语篇和各种非言语符号构建的画面语篇合力营造的一个“现实”语境,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⑤从1978年开播的《新闻联播》,对播音员的语言和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从播音员赵忠祥、邢质斌到罗京、李瑞英再到现在的康辉、海霞、欧阳夏丹、郭志坚等,历代播音员的形象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进行了局部调整,但其基本形象和语言风格已經发展成熟。播音言语纯正、肢体语言规范,以大方、端庄、严肃为主,很少掺杂对新闻事件理解上的煽情,表情、着装、行为等形成了一定的惯例。
《主播说联播》是《新闻联播》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在《主播说联播》这一栏目里,严肃的播音员一改往前,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亲和的语言艺术讲着中国故事和老百姓的故事,吸引广大受众,让其感受到了播音员亲和的一面,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播音员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例如,2019年9月30日,在这一栏目里主播说着说着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开启了循环模式,广大受众也跟着一起歌唱起来。12月14日,针对同学参加四六级考试、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央视主播海霞说“这个月大家都改名‘过儿”。澳门回归二十年来,社会发展稳定,央视主播康辉说“老百姓获得的是‘稳稳的幸福。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来说,是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从人民的生活层面来说,同样如此,都需要交出让人满意的答卷,“稳”字最重要,稳扎稳打,逢考必过。2020年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形势步步向好,多地开始复课返校。主播郭志坚说,这个“0”像一条跑道,代表着一段长跑挺过了最艰难时刻,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归来。2021年4月8日,海霞说起一年前的呼吁:武汉从2020年4月8日解封,经济迅速复苏,有武汉人民的“不服周”,也离不开全国上下的“搭把手”。播音员的话风和文风不仅亲民而且年轻化网红化,《新闻联播》不断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成为观众心目中真正的“网红”。
四、传播内容场景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5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四全”媒体的新概念。“四全”媒体中的全息媒体即指新闻媒体要不断强化“场景化思维”,通过图文、语音、视频、VR、AR、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形态立体化呈现新闻信息,带给用户全息多维感官体验。⑥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⑦2020年7月18日,《新闻联播》改版,启用全新的16:9高清片头,镜面风格立体化,字幕版式的标题、角标更加符合节目整体的视觉呈现效果,给广大用户更好的感官体验。
《新闻联播》把最有价值的传播内容同熟悉的网络语言精妙地结合在一起。传播内容不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是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场景化的播报内容和语言形式被广大用户所喜爱和追捧,《新闻联播》也由此拉近了与用户的关系,增强了与用户的黏性。《新闻联播》围绕重要的新闻事件、重大的节庆时刻等,有意识地统筹和安排,以提升栏目的可看性和思想性;围绕重要政策的出台,做好民生的解读,这些场景化的传播内容也都体现了新闻联播的引导效果。疫情期间《新闻联播》广泛报道“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中国抗疫实践带给世界的思考之一”“同舟共济 众志成城——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思考之一”,使之成为在用户中广泛传播的热门话题。
播音员在《新闻联播》中播报《国际锐评》时,运用喜闻乐见的网络化表达方式,讲究宣传艺术和语言艺术,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多次登上微博热搜。2019年4月14日,《新闻联播》“国际锐评”报道“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登上了微博热搜,并且是热搜榜的第一位置。针对疫情问题,《国际锐评》播报“生命至上是中国抗疫最重要的经验”,把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倡议为全球共同抗疫注入强大信息与动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为全球应对这场危机提供中国方案。这样的报道在《新闻联播》一经播出,极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对此,网友发出了“大国风范”“振奋人心”等正能量评论,反映出这种场景化的播报内容对年轻受众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和舆论引导力。
疫情期间,微博热搜调频到了《新闻联播》,广大受众留言“新闻联播让我热泪盈眶”,《新闻联播》变成了《新闻联播plus》,每天的新闻直播播出疫情进展,每天早晨看微博热搜关注疫情,晚上收看新闻联播成为多数人每天的常态。疫情期间的歌曲《亲爱的,放心吧》在《新闻联播》、央视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播放,并且登上了微博热搜。《新闻联播》传播内容的服务化和场景化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結语
《新闻联播》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国家和民族团结的核心要素。人类社会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不再韬光养晦,而是要走向世界,并且即将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闻联播》从宏观上看,它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话语权的传播符号,但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整合与建构⑧。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人民对于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突出和紧迫,对于更深层次的信息传播和交流互动有着更多要求和更高期待。党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长远发展的根本基础。在新时代,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取向,注重人文语境和互动传播,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是《新闻联播》节目获得长久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要求。另外,《新闻联播》需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求新求变、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更好吸引用户的眼球,唯有此,才能在媒体融合进程中保持自己的亮点特色和竞争优势,并且永葆常青立于不败之地,更好传播主流媒体的声音和承担主流媒体的责任。
注释:
① 【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15.
② 2021年3月份直播卫星户户通开通用户数量统计图[EB/OL].国家广播电视总局.http://www.nrta.gov.cn/art/2021/11/8/art_2178_58537.html,2021-11-08.
③ 【美】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M].许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9.
④ 李忆农,李根亮.浅谈主持人媒介的符号学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18(03):133-138.
⑤ 艾红红.《新闻联播》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7.
⑥ 徐嫣, 滕鲁阳. 全息媒体:新闻生产的场景化思维[J]. 军事记者, 2019(6):52-53.
⑦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03):20-27.
⑧ 徐敏.国家的代码:论“新闻联播”[M]//汪民安.生产(第四辑):新尼采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85.
作者简介:李艳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