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升维 边界突破 语态变革

2022-05-30 10:48黄楚新李一凡
新闻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技术融合主流媒体

黄楚新 李一凡

【内容提要】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历史节点下,各大主流媒体强化价值引领,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不断探索时政报道在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的创新,使时政报道呈现出智能升维、边界突破、语态革新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主流媒体  时政报道  技术融合  全场景

时政报道一直是观察媒体融合成效和主流媒体创新的重要窗口。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大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在时政报道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一批制作精良且极富新媒体气质的融合创新产品,集中展现了主流媒体的内容创新能力和融合传播实力。总体来看,2021年主流媒体时政报道呈现出智能升维、边界突破、语态革新的突出特征。

一、智能升维:5G+AI+XR,全链赋能媒体智能生产

(一)技术融合,强化沉浸式交互体验

5G凭借低时延、高速率等特性与AI、XR等新技术相结合,使新闻信息生产愈发呈现出强交互、沉浸式、在场感等新趋势。其中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包括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多种交互技术,能够使人获得模拟的或增强性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身体等感知,实现完全沉浸的或被增强的情境①。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各主流媒体强化技术引领,发挥融合优势,利用5G+AI+XR技术进行云端全息互联、异地跨屏互动等进一步打破时空阻隔,赋予观众如临其境的感官刺激和交互体验。

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依托5G、CAVE、MR等技术,运用五面智能LED屏幕和多角度三维缝合等技术,搭建超高清、沉浸式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同时首创“全实景、真跨屏”的“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让身处演播室的新华社主持人与身在异地的两会代表委员实现跨时空的面对面交流。数字技术营造出的仿真影像与零延时传输效果,不仅使相距千里的两个场景自然地融为一体,也为屏幕前的观众带来如临其境的拟真感受;人民网同样采用全息投影技术,推出大型5G视频访谈节目《两会云客厅》,节目中,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们可以不受场地制约,一键入“厅”,与主持人进行无延迟、沉浸式的同屏互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借力“5G+MR”技术打造兼具真实感和观赏性的云端访谈区,主持人与身在北京5G远程交互式虚拟演播室里的代表委员隔空对话,并在虚拟的“时空走廊”里隔空递物、共同看数据报告;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利用抠像建模等技术手段制作MR视频《在“浙”里预见未来》,虚实结合地畅想未来五年浙江百姓生活的新面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四川日报川观新闻推出持续2个月的“初心·百年”5G+XR慢直播,联动四川省多个标志性点位,回顾四川省在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二)智能编创,重塑信息生产流程

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智能化生产创造了更大空间,尤其在内容生产环节,智能采编设备、智能化视频编辑工具、可视化数据分析系统、虚拟主播等新应用都随着技术进步渗透到新闻信息生产的全过程中。《人民日报》推出了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新闻追踪、智能生成视频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创作机器人”,全面赋能新闻报道的“策采编发”全流程。在采访中,记者只需戴上智能眼镜便可独立完成访谈、拍摄、记录等工作,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整理新闻素材,同时一键检索、自动汇总全网相关资讯,自动聚合新闻信息,有力地提高的记者的工作效率和新闻的时效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和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5G+4K/8K+AI”等技术为依托,采用即时摄像、瞬时剪辑和现场大屏投放的方式进行超高清、高质量、沉浸式视频影像的创作和直播,视觉效果震撼,科技感满满;新华网为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定制的照片采集回传解决方案“5G即拍即传”,可借助5G手机与相机连接,自动将照片通过手机5G网络回传至采编系统,进入采编流程,从拍摄到入库仅需5秒,大幅提高了现场记者的单兵作战能力。与此同时,利用AI技术推动新闻文本的多元呈现,也成为当下主流媒体创新时政报道的一大趋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基于大数据、算力和AI技术推出《AI看两会》智媒产品,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历年两会讲话的高频词、政府工作报告关键内容以及网友关心话题,生成图表、动图等文本形式进行详细解读。其中《AI看两会|8年46次“下团组”总书记都说了哪些高频词?》依托人工智能I学习数据库对相关报道的梳理归纳,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高频词生成词云图,为习惯了轻阅读的网友们“划重点”。

2021年12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以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②。从目前来看,虚拟主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的时政报道中,且在仿真度、交互能力和智能程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央视网在两会期间推出虚拟主播“小C”,并特別策划“两会C+真探”系列直播节目,独家对话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业内首个直播连线采访人大代表的“3D超写实数字人”;长城新媒体集团对虚拟主播“冀小蓝”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升级,实现电影级虚拟影像技术与新媒体宣传的结合,并利用5G+虚拟连线技术完成了全息云访谈;临近北京冬奥,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联合打造的总台首个AI手语主播,将AI主播的业务能力从口语播报拓展到手语播报,如此更能适应北京冬奥会繁重且多元化的新闻播报需求。

二、边界突破:全场景、跨圈层,助力新闻信息仪式化呈现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曾提出“传播的仪式观”,在他看来,传播同“分享”(sharing)、“参与”(participation)、“团体”(fellowship)这一类短语有关,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③。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主流媒体不断探索更具个性化、交互性、体验感的融合传播路径,以互动类H5、互动视频、网络游戏等多元产品元素与新闻报道跨界融合,建构起具有参与感和仪式感的媒介传播场景,强化受众的具身体验,激发其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

(一)全场景融通,打造跨媒介融合产品

2021年以来,各主流媒体集中优势资源,在拓展时政报道的传播场景方面作出不少成功的尝试。《人民日报》评论部联合人民网人民视频编辑组推出原创评论类可视化新媒体产品《两会屏评看》,不仅将传统的文字评论进行视频可视化处理,还将原本深居幕后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向台前,声情并茂的把评论“讲出来”。《两会屏评看》上线24小时后,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人民视频等平台的累计播放量和话题阅读量超600万次;解放军报推出的“两会全息报道”,设计刊发多个融图文、视频、音频、VR于一体的二维码链接,读者可通过智能语音读报、H5、Vlog、AR等新媒体手段沉浸式、三维化感受两会盛况④。与此同时,以5G消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也为融媒体内容生产提供了新的空间。四川日报在今年两会继续探索研发5G消息应用,推出“川观新闻·5G消息两会通”,以原生短信为入口向手机用户推送图文、音视频、直播、小程序、服务交互等多媒体内容,为用户提供了交互性强且个性化十足的专属定制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时政报道对场景的拓展并不止于媒介工具的运用,而是打破时空区隔,以线上阅读联合线下体验的方式全方位渗透到大众身边。例如,《人民日报》社新闻中心推出的融媒体作品《复兴大道100号》,基于统一的主题立意和核心素材制作成H5、条漫、VR体验馆等产品搭建线上互动场景,同时又在北京街头设计了“复兴大道100号创意体验馆”,线下体验馆内设置“跳房子”、体验老式玩具、体验无人驾驶汽车、太空拍照留念等互动场景,以生活化视角和真实场景还原时代变迁中的中国百姓生活,带领参观者以打卡的方式重温百年征程,唤起集体记忆。这种跨界互融的内容产品布局实现了从图文到影像、从线上到线下的多场景融通,大大提高了普通受众的参与热情,也强化了传播活动的体验感和仪式感。

(二)跨圈层互动,定制个性化参与体验

在2021年主流媒体的时政报道作品中,互动元素与H5作品的融合已常态化。这些H5以轻便的方式将新闻话题与趣味互动融合,并借助用户个性化的选择成为彰显用户个人风格的社交工具,使用户在参与、互动与再传播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央视财经推出的《我在两会“拆红包”》系列作品,将两会议题“塞”进名为“未来包”“乐业包”的红包里,用户可根据个人兴趣拆开红包,获得“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的解读;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联合中国移动咪咕推出互动H5《党员必做的50件小事》,设置“学习党的理论”“参加红色之旅”“撰写入党自传”等具有仪式性的党员“小事”,吸引党员进行云端打卡,解锁“已完成的小事”进度条。

互动视频以更强的交互性、参与感和个性化体验,为主流媒体的融合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6月30日,华龙网将党史宣传融入沉浸式互动视频的创作中,推出互动短视频《党员,请选择!》,让用户自主选择3个身份推进剧情走向,以此致敬战争时期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自視频推出至7月1日12时,总流量超1亿人次;与之类似,《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B站推出的互动微电影《抉择》中,也尝试将严肃题材渗透进用户的角色扮演当中,用户可以选择建党前后、建国初期和新时代的三个不同角色来体验身处不同年代的青年人生,在体验互动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洗礼。据统计,《抉择》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各平台的观看互动量超过1000万次⑤。

在对时政报道互动性的探索上,将新闻与游戏“破圈”互融成为不少媒体创新时政报道叙事方式的成功探索。《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小游戏《队伍在壮大》,让网友亲自组织队伍、指挥队伍,在闯关过程中经历党史中的重要历史场景,在回顾历史中感受前辈的艰苦奋斗;央视网与腾讯《穿越火线》联合推出的党史学习互动小游戏《闪闪岁月,红星穿越》,将建党百年元素、党史学习有机融入游戏设计,用户可以通过收集星星光芒,每收集到一颗红星,就能获得一句共产党名言金句,最终完成“追红星100年”的任务。在这些新闻游戏化的实践中,新闻内容直接嵌入到游戏的场景中,用户在个性化的游戏体验中感受场景,接纳理解信息。

三、语态变革:微视角、年轻态,塑造时政报道人文气质

面对新媒体时代用户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主流媒体必须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语态,用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传递新闻信息,才能更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2021年,各主流媒体在时政报道中不断打破常规,尝试以小切口、微视角以及年轻态的话语方式与受众建立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以此提升主流价值感染力。

(一) 个人化视角,以个体命运呈现时代话题

为强化时政新闻与受众个体的关联性,主流媒体多从主题立意、题材选取、文本呈现入手,将个体命运融入国家宏大议题,以小见大,以个人发展见证时代变迁,展现了时政类新闻报道独有的包容气质与人文情怀。新华社将时政新闻制作成互动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动人》,讲述傈僳族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从大学毕业走向基层人大代表的故事,视频将镜头对准李金莲的履职历程和平凡人生,通过设置“心路历程”“讨薪历程”等互动元素引导用户主动参与其中,主导剧情的走向,切身感受国家扶贫工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四川广播电视台两会期间推出的视频微访谈《代表委员请回答》中,记者针对成都的空气质量问题对话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采访中并未使用官话套话,而是一反常态从代表委员的家人切入,发问“您夫人现在对成都的空气满意吗?”,代表委员也诙谐作答“她对空气满意了,对我不满意”。这一问一答之间,用聊家常的方式将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巧妙转变成夫妻间的“吐槽”,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也实现了两会时政议题的贴地传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新闻推出系列访谈《新局开论》,选取新“触网”的国际问题研究者金灿荣、106岁的“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短视频博主张踩铃等大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唠嗑式”地回顾讲述他们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见证中国发展;中国青年报则制作长图漫画《那时他也是“00后”》,向用户展示了100年前的“00后”邓恩铭如何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思想觉醒、发愤图强,以此致敬勇敢的新时代中国青年。“00后”这一称呼跨越时空,建立了一代人与革命先烈的情感连接,使主流宣传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新华每日电讯》联合新华社河南分社推出系列作品《漫画中的百年巨变》,设定旧社会的“三毛”和新时代的“小樱桃”两个卡通角色,在“三毛流浪记”和“小樱桃晒幸福”的生活场景对比中,展示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讴歌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

(二)年轻态表达,以潮流元素软化宏大叙事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对时政类信息的关注,各主流媒体着力改善宏大叙事的惯用语态,将青年人群中流行的快闪、说唱、动漫、流行语等潮流表达融入时政报道,实现严肃新闻的软性表达,满足年轻一代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例如今年两会期间,北京广播电视台采用快闪视频形式,对近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总结提炼,视频将李克强总理的原声与文字、图片、音乐、音效、视频等形式相结合,将严肃时政内容用年轻时尚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新华社推出原创说唱MV《十四五@十四亿》,把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说唱和国风元素融入“十四五”规划的创意表达;新华网运用MR+MOCO技术,将数据可视化融入优美舞姿创作短视频《舞动“十四五”》,实现硬新闻、硬数据的软表达;“侠客岛”联合B站知名Up主联合推出建党百年原创视频《最“燃”文物!我的血液和DNA都颤抖了!》,视频以一个特殊的“文物”——原子弹触发管展开,讲述我国从积贫积弱到成功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艰辛历程。在播放到原子弹引爆的画面时,视频解说道“下面请允许我说一句非常‘中二的话:诸君,且听龙吟”,原子弹爆炸的轰鸣声与青年人的潮流话语跨时空碰撞,不仅消除了历史事件带来的厚重之感,也唤起了年轻群体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该视频发布仅半小时,B站播放量就突破10万,5天后,播放量冲上130万,弹幕1.2万条⑥。《人民日报》则以拟人化的方式切入,在微视频《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中用“中国共产党”第一人称进行自述,讲述百年发展史,以接地气的语言向全国各族人民“述职”。视频在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平台中被大量转载和讨论,全网阅读量超1.1亿次⑦。

提高新聞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主流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始终是主流媒体创新时政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首2021年,各大主流媒体时政报道在强化技术支撑、深挖创意场景、更新报道语态方面做出了新尝试和新成绩。面对新技术迭代和媒体深度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流媒体应持续释放平台资源、发挥内容优势,以智能技术赋能时政报道方式创新,以新理念新内容优化受众体验,方能更好地应对融媒体环境下的媒体竞争,不断开创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

①李峰,李一明,杨琛.5G网络下运营商云XR业务发展[J].通信企业管理,2021(07).

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印发.http://www.nrta.gov.cn/art/2021/10/26/art_114_58293.html, 2021-10-26.

③【美】詹姆斯·凯瑞,丁未.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7.

④ 黄楚新,陈智睿.智能融合 深度互动 轻量表达——2021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J].新闻与写作,2021(04).

⑤ 余荣华,朱利.刷屏之作源自创新融合——人民日报新媒体建党百年报道扫描[J].中国记者,2021(09).

⑥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学习小组”.以建党百年重要节点报道催生媒体融合深度质变[J].中国记者,2021(09).

⑦余荣华,朱利.以青春之我致敬百年风华——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建党百年报道评析[J].新闻战线,2021(13).

作者简介: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李一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后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技术融合主流媒体
语文教学中的技术融合探索
浅谈新时期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探讨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建筑施工企业关键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