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抗疫报道中的文化叙事

2022-05-30 07:05包萨茹拉
新闻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后疫情跨文化传播

【内容提要】进入后疫情时代,抗疫传播从最初单纯对“战疫”进行报道逐渐转变为具有丰富文化话语、文化叙事、文化感召力的综合性传播。“额济纳疫情”经过近一个月主流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外宣媒体极具文化感召力的叙事与饱含文化话语力量的传播,抗疫效果实现事半功倍。同时,容“英雄、奉献、美丽、温暖、团结、包容”等元素为一身的“可爱额济纳”形象逐渐被建构。本文以跨文化传播时间与空间视角分析“额济纳抗疫”传播中呈现出的“文化记忆叙事的历史‘载道、文化景观叙事的话语‘传声、文化情结叙事的情感‘化人”的文化叙事和话语模式,力求为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探寻可借鉴之道。

【关键词】后疫情 额济纳抗疫 文化叙事 跨文化传播

中国的抗疫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国际社会的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加深了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中国抗疫报道紧紧围绕“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①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进入后疫情时代,防控措施仍不能松懈,抗“疫”宣传不容迟缓。全球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我国南京、扬州、张家界、上海、额济纳、大连、呼和浩特、葫芦岛、天津、深圳、吉林等多地相继出现聚集性疫情。各地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应对,把实现“清零”作为最终目标,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与之相对应的抗疫传播呈现出主流媒体引领、社交媒体活跃的传播范式。

据笔者观察,经过3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抗“疫”报道的叙事模式、话语表达、修辞方法发生了一系列转变,“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文化叙事模式逐渐显现。“我者”“他者”②认知语境和话语实践融通共鸣,彰显了中国主张,叙述了中国故事,弘扬了中国精神。可喻为“在场化”的新闻与传播活态“教科书”。后疫情时代,抗疫传播进入了“大事小说”,“旧事新说”,“新事融说”的模式,③叙事语境和故事向个体体验、集体记忆、文化情节、历史问题等多元交替转化,显现文化叙事链条,成为抗疫传播过程中文化信息生产线,搭建了“我塑”和“他塑”间的桥梁。本文选择的额济纳抗疫传播就是“文化叙事”的典型案例。

额济纳抗疫为何受如此高的关注度?额济纳这一仅有3万人口,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小镇的抗疫传播为何呈现出全媒体、全景式、全语境化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其疫情快速蔓延波及国内十余省市区县,确诊人数不断攀升。而另一方面在于,主流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均关切到了额济纳的人文情怀,深度挖掘了额济纳源远流长的历史、熠熠生辉的文化以及大美绝伦的景色,并以自媒体的精准传播、主流媒体的整合传播、社交媒体的分众传播的结合模式,大大提升了传播率和传播效果,一定程度上占據了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④

一、以文载道:文化记忆叙事的历史“载道”

传播和文化在共同的语境中叙事多元信息,并表达信息价值时文化本身将变成另一种语境和意境。笔者认为,文化记忆不仅分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还分时间和空间记忆,其载体也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不同母体。那么文化记忆或文化叙事对抗疫报道中起到什么作用?抗疫传播的事实主体是现实还是记忆?额济纳抗疫传播提供另类叙事可能,就是文化记忆叙事中“自塑”了历史“载道”,跨历史记忆的文化精神,即“中国化”的抗疫精神。

新华通讯社于10月29日发出的《什么叫额济纳》,从历史、文化、自然的角度,为抗疫报道植入更深层的文化价值观,为额济纳抗疫传播注入了正能量。《什么叫额济纳》一文,纵观历史,对历史上和现今的三大迁徙进行勾连,从土尔扈特部落万里大迁徙到现今为了共和国航天事业离开故土,“三易旗府”的大迁徙,到今天为了滞留游客的安全而执行的“万人千里大迁徙”进行巧妙衔接,使人们脑海中碎片化的记忆实现了拼图式的修补。

第一次“大迁徙”是土尔扈特部落的回归故里,在历史上被称作“东归英雄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充分认可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历史壮举。正是这样一代英雄的后裔,于1953年,为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让出故土、数度“大迁徙”,他们如同饱经飞沙走石和风霜雨雪的胡杨一般奉献与守望,书写了“三易旗府”的历史佳话,为东风航天城为基地的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军民一家的鱼水之情和民族团结、共生共荣的精神。正是有了这些历史的铺陈,使额济纳抗疫的“万人千里大迁徙”成为中华大地上再次上演的人间大爱。额济纳疫情报道的抗疫语境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载“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之道。抗疫语境里的民族凝聚力向国际社会传达了生命至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中国话语。

在抗疫报道中赋予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奉献精神等精神内在,让受众在关注情况紧急的抗疫报道的同时,接受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让受众产生共情。这不仅扭转了抗疫传播舆论风向,还使受众接受了额济纳的美、额济纳的奉献、额济纳的包容。“额济纳抗疫”语境中树立起“可爱额济纳”形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到抗疫的语境里,其传播主体、传播文本、议程设置、文化叙述模式等对“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以文传声:文化景观叙事的话语“传声”

本文认为,以跨文化传播视角关切抗疫报道,其“我者”和“他者”中自然产生了“传者”。“额济纳抗疫”传播中,沉睡的黑城、雄奇壮阔的居延海、三千年胡杨的千古奇观……这些穿越历史时空的景观介质,扮演了“传者”的角色,在文化景观的叙事中,唤起黑城古丝绸之路上的沧桑记忆,诉说刚正不阿、顽强坚守的胡杨精神,传颂着海纳百川、团结奋斗的居延包容,传颂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一)黑城遗址的景观叙事传达历史之美

一般意义上的“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既是传承文化见证历史的风物材料,也是“充满文化含义的环境”。⑤景观所承担的叙事功能为“物象叙事”,景观、语言和民俗行为是讲述和传承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的三种物象叙事载体。⑥黑城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气势磅礴,文化厚重。黑城遗址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新华每日电讯对此以“新闻地理”的方式做了整版报道,以这座古城经历过的繁华、战火与沧桑,与今日之万人空巷的景观形成对比,给世人留下赞叹,成为“可爱额济纳”形象中支撑起“雄伟”的一面。黑城的景观叙事让人们对“额济纳”有了更深入、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二)居延海的景观叙事传达自然之美

景观可以唤起人们美学体验的形成、重现与升华,同时来建构主客体之间的场所依恋关系。⑦在额济纳抗疫报道中,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对额济纳自然风光的传播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居延海粼粼,鸥鹭群嬉戏。额济纳疫情期间正是额济纳最美的季节,芦苇随风摇曳,鸟儿欢快飞翔,平静的湖面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然而,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东西居延海分别在20 多年和上世纪60年代已干涸,成为死亡之海。今天的起死回生,碧波荡漾,撑起了这片干旱荒凉土地上的“生”的希望。主流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关于额济纳疫情的报道总是绕不开额济纳精彩绝伦的美景和美景背后所投射出的“生命的顽强”。居延海所传达的自然之美,成为额济纳抗疫报道中给人以“美”的力量,成为让人们记住额济纳而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胡杨的景观叙事诉说英雄之美

额济纳有胡杨林38万亩,是全球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每到金秋十月,成片的金黄色,让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电影《英雄》更是给胡杨印上了“英雄”的文化符号。胡杨有着“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顽强品格。活着,威武不屈,傲然耸立于寂静的沙漠荒地,以其浑厚博大的情怀向世人诉说她全部的辉煌和荣耀;死后,也要展示自己坚韧的躯体,表达不屈的精神,是古往今来神奇的生命之树、英雄之树,精神之树,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额济纳抗疫报道中,胡杨的英雄之美成为各媒体的宠儿,以胡杨精神赞美医护工作者,寄托人们战胜疫情的美好愿景。

黑城、居延海、胡杨林,这些景观的呈现和叙述对景观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记忆库,它不仅对“战胜疫情”赋予了信心与决心,同时为“历史额济纳”“可爱额济纳”“英雄额济纳”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

以抗疫为核心的传播生态中媒介理应围绕“战疫”主战场,通过深挖把“生命”作为永恒的主题。除生命这“唯一主线”外的新闻和故事均为主题服务。然而,在“额济纳抗疫”报道中,出现了并不常见的文化景观与景观叙事。那么,在抗疫傳播语境中文化景观、景观叙事与传播“音量”、传播“频率”与传播效果有怎样的联系?本文认为,文化景观、景观叙事若在同一传播语境里,将有助于为主题服务,其效果将以“化学反应”式呈现。“额济纳抗疫传播”则为此“化学反应”提供了可能,这或是一次无意识的探索或尝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离不开中国文化渗透力,若中国文化搭载抗“疫”传播的载体,计入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可谓是强强联合。

三、以文化人:文化情结叙事的情感“化人”

人们对“抗疫”全媒体传播的关键词非常熟悉,如,口罩、生命、呼吸机、防控、救援、爱心、病毒、热干面加油……然而,在“额济纳抗疫传播”中,捐骆驼、捐牛羊、驼油饼、诗歌、苍天般的阿拉善等成为高频词,霸屏朋友圈。以故事、情节、细节催人泪下,抓泪点、找泪目,悲情感化受众,这是媒体最常见的叙事方式和深描手法。然而,寻求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人文情怀的“文化情结”,通过文化情结的叙事模式来表达抗疫故事的情感话语、情感情景、情感细节,烘托出大漠深处普通牧民的文化性格,打通心灵边界,达到“化人”的目的,这绝不是简单的叙述所能达到的,这是一种蕴含叙事语境的新体验。

从额济纳抗疫传播舆论反转中看文化话语感召力:2021年10月16日,当人们沉浸在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升空的喜悦时,就在航天城,额济纳迎来一年当中最美的21天,很多游客为胡杨林“站着等你三千年”的传说慕名而来。但是,正当胡杨林敞开怀抱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的时候,核酸检测阳性的上海夫妇的行动轨迹锁定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桐林阁饭店。10月18日,额济纳满载着9412名游客按下了暂停键,游客被迫隔离。其中80岁以上老人63名,60岁以上老人4476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只有1岁4个月。大多数患有老年慢性病,更有肾移植手术、乳腺癌手术初愈者。近万名游客面临物资短缺、药品短缺,群体负面情绪开始消长。内蒙古日报社第一时间刊发的《有一种担当叫额济纳》是引导舆论走向的深度报道。相继,自媒体@隔壁王老五的“在额济纳的第五天”等视频成为引导群众情绪的力作。白岩松、马斌等名人也纷纷发声,为额济纳加油鼓劲,逐渐扭转了局面,理解与抱怨的天平向左倾斜,群众情绪逐渐好转,开始积极配合。在多方努力下,当地政府为82岁的老年患者,安排重症医学和呼吸科专家全程进行健康监测;1岁多的儿童则由儿科医生和护士全程陪护。截至11月3日,已有149名患者分批转运至定点医院,接受了“一人一策”的精准救治。

如果武汉疫情中“热干面”一词意外走红,那么额济纳疫情的“驼油饼”则是饱含了更深的含义。武汉疫情期间,网友将热干面作为武汉的代名词,把勾起人们美好味觉记忆的热干面符号化于武汉抗疫的内在,将寄托人们美好记忆的符号进行传播,引起网络社区的广泛共鸣,成为抗疫过程中另类却最具力量的加油方式。同样作为食品,驼油饼并非人们普遍熟知的地方食品,但也成为网络高频词。原因是,在地广人稀、物资贫乏的边境小镇额济纳,当地居民能够为滞留游客提供的最美食物便是驼油饼。考虑到滞留游客中老年人较多,牧民用酥油和面,使用驼峰油炸制松软的油饼送给滞留游客。这是当地老百姓对来自天南海北的同胞们传递的最质朴的情谊。

游客之间的互动也成为此次抗疫中“以文化人”的典型。隔离的14天里,万名滞留游客与当地居民形成了一个命运与共的虚拟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有驼峰油饼传递温情的故事,有千里送药的佳话,也有滞留者相互间的鼓励和安慰。文本表达上有:“如果你此时正在阿拉善,愿你如胡杨般坚强,积极配合,战胜疫情”,这条短视频发出数小时就吸引了20余万浏览量。当地的耄耋老人捐千元,嘎查老党员捐款万元,无论是独居老人、贫困户抑或残疾人,他们纷纷捐骆驼、捐牛羊,捐出了引以为生的宝贵“家当”,额济纳人民用最淳朴的实际行动帮助了滞留游客,诠释了人间大爱。这在美西方价值观里是难以理解的,也是建构“可爱额济纳”最强劲的构成元素。一位滞留在额济纳的广东游客、中山市著名词作家郑集思,在额济纳历经半个月的隔离,经历“万人千里大转运”的独特体验和感人瞬间,于10月31日在包头进行健康监测期间创作了一首歌曲《我去看你额济纳》,歌曲发布后广为传唱,著名歌唱家德德玛辗转找到郑集思演唱此曲,这样一场特别的合作,使这首歌迅速火爆朋友圈。通过歌词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在那弱水三千的额济纳,不见大漠孤烟只见胡杨挺拔。三千年又三千年,金色永远的额济纳”。“你给我一个难忘的秋天,风霜里你是最美的花”“我这一个秋天去寻找你,走进你神奇美丽的金色童话,我下一个秋天还要见你,拾起我今天还看不够的惊讶”等。歌曲正是通过胡杨树这个意象,表达“战疫”必胜的信心,成为“额济纳抗疫”中最鼓舞人心的一股暖流。

抗疫傳播文本中的“千里夜奔”“说到就要做到”“车站送行”“万人千里大转运”“疫情歼灭战”“督导口岸防控”“看望一线工作人员”“尽快清零见底”等政府话语,“困难时刻给你送肉吃不一定是富人但一定是朋友”“有生之年我还会再到草原”,“从千里之外的西安购置药品送给我”“草原人民宽厚的胸怀”“亲人般的温暖”“我这一生永远难忘”“额济纳到包头的第14天,也是最后一天了,昨天接到通知我们能离开了;收拾完行李坐在空荡荡的房间还有些不舍;我们一定会再来包头再重返额济纳,因为这里有我感动的家人,我的回忆,内蒙古真的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再见,亲爱的你!”等群众话语共同塑造了一个“可爱额济纳”的形象。

四、结语

故事讲述、细节描写、情节表达在传播语境中形成整体叙事模式,并在信息传播生产链条中明显带着文化记忆、文化精神、文化情感烙印或价值倾向。其表达的文化信息变成文化形态,这是蕴藏在新闻事实背后的传播价值,可称之为文化叙事的“第二话语”。“额济纳抗疫”传播的鲜明特色就是塑造“我者”传播语境中的文化叙事。大迁徙、胡杨、黑城、骆驼、牛羊、油饼、金秋等意象蕴含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自信,成为抗疫传播主体的“第二语境”,成为“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传播新语境。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举全国之力获得了抗疫的阶段性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⑧面对文化叙事的多元一体与认同,在后疫情时代需要更深层、更全面、更理性地进行实践和理论总结。后疫情时代,国际舆论斗争还在继续,全球传播语境还在变化,国际传播格局还在调整,不变的是传播实践时时刻刻面临新的挑战和探索。本文借助“额济纳抗疫”传播中构建起的“可爱额济纳”的传播实践,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力求为更好地树立国家形象,向世界阐释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实践起到一点点启示作用。

注释:

①⑧习近平.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15/c_1126614978.htm.

②姜飞.走出认知无奈与实践沼泽:“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叙事重建[J],编辑之友,2021(11):6-15.

③杨家慧.发挥优势,书写国际传播新篇章[J],新闻战线,2021.(19):38-41.

④习近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30/c_1126179095.htm.

⑤刘安全.文学意象、景观叙事与文化重塑——沈从文《边城》与湘西边城互构的考察[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24-131.

⑥田兆元.神话的构成系统与民俗行为叙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04-106.

⑦陆邵明.浅议景观叙事的内涵、理论与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3):59-67.

作者简介:包萨茹拉,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制作中心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文言

猜你喜欢
后疫情跨文化传播
“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变局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代河北省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思考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