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篇

2022-05-30 10:48董国财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公仪上善若水不争

董国财

阅读训练一

拔葵去织

公仪子①相鲁,之②其家见织帛,怒而出③其妻;食于舍而茹④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⑤,又夺园夫红女⑥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⑦其行而从其教民化⑧其廉而不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⑨。”尔好谊,则民乡⑩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

——《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

①公仪子: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人,官至宰相,因为清正廉洁、遵纪守法而流传后世。②之:往,到。③出:遗弃;休弃。④茹:吃。⑤食禄:享受俸禄。⑥红女:从事纺织、缝纫之类工作的女子。⑦高:尊崇,敬重。 ⑧化:感化,转变人心。⑨民具尔瞻:人人都看着你, 表示地位显赫,为众人所仰望。具,通“俱”。瞻,瞧着。⑩乡:用作动词,通“向”。

译文

公仪子在鲁国做宰相时,回到家里看见妻子织帛,非常生气,休弃了他的妻子;在家里吃饭,吃到自家种的葵菜,气愤地把园里的葵菜拔了,说:“我已经享受俸禄,还要争夺种菜人和织布女的利益吗?”古时候的贤人君子做官的都是这样,因此百姓都尊敬他们的德行,听从他们的教化,百姓受到他们廉洁的感化,就没有贪婪卑鄙的行为。到了周朝末年,卿大夫就不大讲求礼义而急于追求利益,失掉了谦让的风气而有争田的讼事。所以诗人憎恶、讽刺他们说:“高高的那座南山啊,山石是那样叠积;赫赫有名的师尹啊,百姓都在瞻望着您!”做官的人心向仁义,百姓自然就爱好仁义,风俗也就善良;做官的人爱好利益,百姓也就不正直,风俗就会败坏。

【模拟演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之其家见织帛(      )

食于舍而茹葵(      )

故诗人疾而刺之(      )

民具尔瞻(      )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是 故 下 高 其 行 而 从 其 教 民 化 其 廉 而 不 贪 鄙。

(3)公仪休拔葵去织,向人们传达一种什么样的理念?

【參考答案】(1)往,到;吃;厌恶、憎恨;瞧着(2)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3)为官者不与百姓争利。

阅读训练二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③于道。居善地,心善渊④,与⑤善仁,言善信,正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道德经》

注释

①上善若水: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上,最。上善,即最善,喻指道家的“圣人”。老子崇尚水之德,此处以水的德行喻指“圣人”的德行。②所恶:厌恶的、不喜欢的,此处指不愿意居处的。③几:接近。④渊:沉静,深藏不露。⑤与:指与别人结交、相处。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并取得成效。⑦动善时:行动善于抓住有利的时机。⑧尤:责怪,怨恨。

译文

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居处的地方,因此其境界很接近“道”。这类人,居处善于选择卑下之地,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总能真诚、友爱、无私,言谈总能恪守信用,为政总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也就不会引来责怪和怨恨。

【模拟演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上善若水(     )

故几于道(     )

与善仁(     )

夫唯不争,故无尤(     )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故 几 于 道。

(3)老子认为最高修养的人应当具有怎样的境界?你还想到哪些以水为喻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1)最;接近;与别人结交、相处;责怪、怨恨(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应该像水那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妙笔点评】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英国作家瓦特·兰德这首诗由杨绛先生翻译,让人过目难忘。要说不争,老子和公仪休名列前茅,前者言高为师,后者行高为范,其言耐人回味,其行可圈可点。

不要以为公仪休拔葵去织有点小题大做,他确实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按常理来说,过日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毛病啊,应该传为勤俭持家的美谈才是,可身为宰相的夫人就不能想得太简单,因为公仪休倡导“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当高官拿厚禄已得到大利益了,还要抢老百姓的小生意?大小通吃会导致极度的贫富不均,必然引发社会动荡,历史上多少农民起义都以“均贫富”为号召,天街踏尽公卿骨。不争是居庙堂之上者的高尚修为,更是《道德经》里赞美的“上善”。老子以水为喻,说理浅显如溪又深邃似海,让“不争”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生命智慧泽被后世。

古往今来,多少“不争”之举都留下良好的口碑——

树前有不争。北京109国道新线高速为绕开古树群增修290米隧道,预算外增加的成本彰显了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不与古树争路,才是对环境最实在的呵护。

巢下有不争。河南新郑一在建工地的基坑引来上万只崖沙燕筑巢育雏,为保护燕子繁育,当地决定暂停施工,等雏鸟学会飞翔能外出觅食再说。不与小鸟争,善举引来一片喝彩声——新郑“是一座有爱的城”。

书中有不争。一些爱惜自己羽毛的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随心率性,本我如初,自在从容。比如《归园田居》的陶渊明种豆南山下,《与朱元思书》的吴均窥谷忘返,《答谢中书书》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岭上望云。山川太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路边有不争。“玻璃大王”曹德旺曾承包家乡3座收费站5年的经营权,2年内就回本,后3年可以净赚1个亿,结果他申请拆除——君子爱财不取之于道,不与百姓争利。

电影《卧虎藏龙》里有句台词:握紧拳头,手里什么都没有;松开手,却能拥有整个世界。有时候不争并不意味着失去,反而是一种得到、一种成全。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少年有所争有所不争。

猜你喜欢
公仪上善若水不争
张之洞的“三不争”
上善若水
艾草
上善若水(之三)
风清气正过春节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不 争
公仪休:受贿是不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