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鹏
【摘 要】2020年,在汕头市政府“引侨、聚侨、惠侨”的政策指引下,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承担了面向泰国华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任务,即“潮、汉—泰语言课程”开发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该校制定了教育教学“本土化”方针,并展开了一系列教学实践,包括调研所教国学情、引入“潮味”素材、开发线上教学、提供差异化教学策略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总结这些经验,对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泰国华校;对外汉语教学;本土化;实
效性
广东省汕头市是全国著名侨乡,2020年,该市为促进招商引资、推动侨务发展,提出了“引侨、聚侨、惠侨”的侨务新政策。在这一背景下,由该市华侨试验区管委会牵头、泰国五大华文学校参与、广东汕头华侨中学(下称“汕头侨中”)主动承担的“潮、汉—泰语言课程”开发项目,于2020年12月7日正式啟动,并同时成立了该市首个校级“华文教育工作室”。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向泰国华校不同学段的学生讲授汉语知识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内容、开展潮汕方言教学”“为海外华校的中小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窗口”。
一、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本土化
对外汉语教学本土化,指“汉语教学渗透到国外教学国时,与教学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教学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注入教学国本土因素,争取最佳教学效果”的动态过程。区别于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立足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强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求整齐划一,一定要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还要关注海外学习者有效的学习时间,适当考虑教材的内容量,兼顾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选用学习者感兴趣的言语内容,因地、因人、因时地开展汉语教学”的本土化教学策略已越来越成为国际华文教育领域的共识。
那么,在本次项目开发中,如何做到教学本土化?如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汕头侨中的华文教育团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汕头侨中的实践与启示
(一)充分调查研究,了解所教国学情
“想要实现汉语教学的‘本土化,应该全面了解所教国的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背景知识与发展情况。”此次参与课程开发项目的泰国华文学校有泰国罗勇府公立光华学校、龙仔厝府三才公学、佛统府公立健华学校、春武里府芭堤雅明满学校、大曼谷府私立潮州中学等。虽然地理位置分布较为分散,但上述学校的共同特点是“所在地多为潮籍华人华侨聚居区,招收学生也以华人华侨后裔为主,兼收本地学生”。因此,这些华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对于普通话、潮汕话的学习要求普遍比较强烈,然而,受到师资匮乏、教学标准不规范、教材混乱等因素掣肘,这一要求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另外,这些华校的学生学段各不相同,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相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些受教对象仍属于“低年龄段”,学习生活经验有限、有着特定的学习心理、规律。另外,区别于国内的教育教学体制与课时安排,上述华校尽管列汉语课程为必修课程,但每周仅安排两个课时,每课时为50分钟,中间不设休息时间。在学习需求上,不同华校、不同学段甚至同个年级的不同班级也都各不相同。
基于上述调查研究,该校的华文教育团队经反复讨论,最终制定了“以普通话(汉语)教学为主,以方言(潮语)教学为补充”“以国家汉办教材为主,以泰国《体验汉语》教材为补充”“本土化与实效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力求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过程的“本土化”,尽量做到课程的开发满足各校的差异化诉求、贴近泰国中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低年龄段学生学习规律,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针对两地人文联系,巧妙引入“潮味”素材
由于当地学生很多都是“潮三代”“潮四代”,虽然没有亲自到过中国、到过潮汕地区,但普遍从祖父母、父母那里耳濡目染,对潮汕文化怀有不同程度的认同感,有的家庭甚至至今都在内部使用潮汕方言交流。针对这种特殊学情,该校华文教育团队很快联想到了“侨批”与“功夫茶”两大“潮味”素材,试图通过“侨批”调动学生对两地历史联结的认知、通过“功夫茶与潮州话”调动学生对两地人文联结的认知。(附“侨批进教材”教学片段,见下表)
在这些共同话题的引入下,调动了泰、华两地师生共同的历史联结与人文纽带,一方面降低了华校学生对新教师、新学习模式的生疏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热情与内在动力。
(三)针对泰国学时学制,充分开发线上教学
针对各华校“课时少、任务多、需求杂”“学时学制与国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的巨大挑战,该校积极与各方沟通。最终,在多方努力下,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特别是不同华校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分布以及不同设备水平的重叠性、不适配性的矛盾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那么,这一实际开展教学面临的直接困难是怎么得到克服的呢?
首先得益于“政企合作”的新模式,在政府支持下,相关企业首先主动向条件困难的华校捐赠了一批多媒体设备(如可触摸式白板、无线服务器、录音录影设备),帮助其统一、提高各校硬件设施水平,并搭配了安全系数较高的“腾讯会议”作为统一的线上教学直播平台;其次,通过相关部门沟通,在特定地点设置了专门的“海外华文直播间”,优先保障对外通讯、网络通信的通畅与安全;最后,最关键也最复杂的是,汕头侨中经内部反复协调,最终遴选出了一批熟悉潮、汉、英三语的骨干教师,进行了简明泰语培训。另外,根据不同华校提供的课程汇总表,该校灵活调整了教师的任教安排,在保证“校内教学班及课时不变”的原则基础上,时间交替错开、支教任务平均分配、并做足教师思想工作,最终较好地调节了校内外教学的冲突、满足了华校教学需要,从而保证了校内教学与对外项目的有序结合。
有了设备支持、师资支持、通讯保障,使原本复杂、重叠的华校教学需求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华校学生目前可以按照原本的课程安排表、按照原本的作息时间在校或居家进行在线学习(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泰国自1月起陆续停课,学生居家学习),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华校学生不用打破原有学习、作息习惯,也能享受到来自国内教师的优质教学,从而较好地保障了学生学习适应性、参与度,这也是落实“本土化、实效化”理念的关键之一。
(四)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目标
此次泰国华校学生的学习诉求,基本可以归结为三点:①升学需求(通过各类升学考试);②就业需求(掌握汉语实用对话,培养就业优势);③兴趣需求(纯粹出于汉语、中国文化的热爱、兴趣)。其中,以升学考试与就业需求为主要诉求。
对此,汕头侨中的华文教育团队进行了差异化的教学设计。对升学考级需求强烈的学校、班级,在语音、词汇、语法、课文等教学内容的要求上,严格依照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四六级考试大纲提出了标准化的学习要求,并注意中文生词注解的母语化,大部分语句都利用泰语对汉语进行了标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知识内涵;对以就业需求为主的学校、班级,在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上则有所取舍,重点加强词汇、课文教学,对于较为复杂的语法、语音,则注意“以练带教”,注重易错易混点的辨析与应用。尤其是在词汇、情境的选取与设计上,该校的华文教育团队特别注重素材本土化,不仅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情境,也大量选用了有关泰国社会文化的相关词语,例如地名、人名、节日、运动娱乐等词汇,并编入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本土化话题,以期与泰国文化更好地结合、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更具实用性,以方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有效地运用。
通过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和教学素材的本土化,适应了各校的教情学情,受到了学生的热情响应和欢迎,对促进教与学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总结此次课程开发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本土化”,需要国内机构、教师对别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政策做好充分的调查、了解与软性衔接,切忌照搬国内的学制、学时。特别是要合理安排周学时、学期任务,合理安排教學计划、大纲;二是,要做好对受教对象细致深入的调查、了解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材容量、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课文等教学要素做适当取舍。即使是同个地区的同年级学生,其中文水平也可能差距悬殊,不能单纯以“学段论高低”;三是,要尊重中外学生学习的共性与个性,尊重在地文化,引入本土化及一些跨文化教学素材,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之有兴、学以致用。真正做好以上几点,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本土化得到有效落实、才能真正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汕头政府网.成立汕头首个校级华文教育工作室:这所中学成为华侨子弟了解家乡的窗口.http://strb.dahuawang.com/content/202012/21/c90192.htm,2020-12-26.
[2]杨晓霭.汉语“本土化”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专有硕士的培养——以土耳其汉语教学为个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2(6):35-36.
[3]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89-90.
[4]邓诗瑛.新西兰南岛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1-2.
[5]该校华文教育团队教师口述资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以需求为导向”的海外华文教育实践研究——以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潮、汉-泰语言课程”开发项目为例》(课题编号:2021YQJK22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