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俊杰 孙喜和
“综合”是布鲁姆提出的认知教学目标的一个要素,与分析、评价一起构成高级认知目标层次。[1]认知目标是体育课时目标制订时不可或缺的要素。有关认知目标的描述往往以“了解”“明白”“认识”等规定认知目标,如让学生们记住动作,认识某项运动的价值等,这种规定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属于布鲁姆所说的“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认知,是低级认识层次,在初学阶段和感性认识阶段具有教育意义。但仅对教学目标进行简单定义或低层次的定义,造成的结果是教学的低水平循环。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认识能力的提升,诸如“分析”“判断”“综合”等高层次的认知就应成为教学目标制订的重点,使学生通过高层次认知,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本文以篮球大防小技术为案例,通过解析篮球大防小的具体过程,提出篮球大防小的教学实践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学的深入展开提供可借鉴经验。
一、“综合”认知的认识与实践
在接受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培训教师与受训学员的对话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培训教师先提出:“你作为一名教师或者学生,是否知道‘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所有的受训教师回答的都是“知道”。
培训教师:“大概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
学员:“大概是在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
培训教师:“为什么到更高年级就不使用了呢?”
学员:“大一点的学生认为‘老鹰捉小鸡是小孩子们的游戏”。
培训教师:“如果我说‘老鹰捉小鸡在球场上无处不在呢?”
学员:……(沉默)
培训教师:“如果是一个跑,一个堵呢?”
学员:“进攻与防守?”
培训教师:“从运动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老鹰捉小鸡游戏实际上是个人攻防技术的一种低级阶段的意识训练。”
然后,授课培训教师给学员们看了从“老鹰捉小鸡”游戏发展到NBA的针对勇士队球员库里所形成的Box-and-One战术中的各种攻防变化(图1)。
从培训教师与受训学员的对话和图1来看,同样是“老鹰捉小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体育教师认为“老鹰捉小鸡”是1项游戏,NBA的教练员则认为这是1个防守体系。之所以有认知上的不同,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事件认识不同,而这种认识的形成是每个主体在思考他们的工作对象时分析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基于更高层次的认知形成的新的认识。
在教学时,应把握运动的精髓,并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才能以“大”看“小”。笔者在篮球攻防教学时的具体原则是“守得住、攻得出”,做法是抓“守字当头”。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强调防守的重要性,强化学生防守意识
防守既可以限制对方得分,又可转为己方的得分机会。认识到防守的重要性,就可以避免重攻轻守的片面教学观念。具体做法是制订“提示员”制度和专职“防守队员”机制。在训练过程中,设定“进攻员”“防守队员”和“提示员”,要求“提示员”在进入防守状况下,要连续2次提醒“防守队员”:“盯住人”“注意对方特长”等。“防守队员”则是只在己方半场活动,不参与进攻,对对方的进攻进行第一道防线拦截。具体练习方法为当“进攻队员”运球过对方半场时,“提示员”大声提醒“防守队员”做好防守,并根据“进攻队员”的特长进行2次提醒“防守队员”做好防突破,并做好防投篮等防守动作。攻守转换,反复练习,以此提升学生的防守意识。
2.防守基本动作的“课课练”实施
侧步、滑步、进步、退步等步法是每课必练的内容,且需要教师连续记录时间,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并采用将抢断、换位、掩护、转身等动作组合练习的方式,代替普通身体素质练习,提升对位应对能力。在教学中,可采用敏捷梯提升学生的移动步伐,通过滑步、交叉步、前进碎步和后退碎步等练习提升学生下肢的协调性,每次课后进行1次滑步折返测试,间距5米放2个标志桶,受试者侧向滑步折返觸摸2个标志筒,共练习8个来回,并记录成绩,每周对比成绩,了解其进步情况。在教学中,还可以组织3名学生1组进行2名学生的行进间传球,另外1名学生抢断,断球后轮换角色继续练习。
3.培养预判能力,“抢先移动”练习
如,在2名学生1组的对位练习中,进攻队员手持1块红色的乒乓板,当进攻队员向左伸乒乓板时,防守员立即向右滑步防守,当进攻队员向上举乒乓板时,防守队员要向上跳起做防投篮动作。
以上练习从“理”“情”“动”的角度将防守的基本要素传授给学生,既合情合理,又难易适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防守意识。
二、篮球个人防守能力——大防小的典型教学案例
上述防守教学理念和做法保证了“防守”意识和“防守”的行为,使具体的战术和技术有了可靠的保证。如果暂且不考虑全队的技战术变化,仅设定持球队员要进攻,防守队员要制约其进攻的教学情境,教学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这种1VS1的攻防教学的所有要素都将会体现出来,简单的“动作”教学的所有弊病都会被克服(当然不是说不教动作,而是避免执教动作的方式),防守队员要做出各种可能的判断之后才可能阻止进攻队员的进攻,这时,诸如“分析”“判断”“综合”等高级认知形式就会发挥重要作用。那么篮球的1VS1攻防教学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常见的情况有:小打大、小打小、大打小、大打大、同等身高的学生对抗等情形。而在这些情形下,进攻方与防守方的个人能力不同,攻与守又要如何进行?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教学,否则想真正做到学会篮球只能是一句空话。以大防小(小打大)为例,具体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高认知层次要素。
(一)案例呈现
1.进攻、防守队员的特点
防守队员特点:身高优于进攻队员、卡位及时、防守意识强、动作稳定、爆发力强、移动速度到位、转身及时。
进攻队员特点:身高与防守者有差距、运球能力强、速度变化明显、左侧运球突破能力强、左右假动作逼真、右侧突破+后撤步投篮命中率高。
2.对进攻、防守队员的分析
综合进攻队员的特点来看,其优势在于动作快、假动作逼真,又由于其左侧突破能力强和右侧的后撤步投篮准,其可能采用左侧突破投篮或右侧运球后后撤步投篮。综合防守队员的特点来看,卡位及时、防守意识强,动作稳定爆发力强,其对位特点占优势。
3.对防守队员的可能判断
根据对防守队员的分析,其防守难点在于防守队员不要被对方的假动作迷惑,如果能做到,进攻队员向左突破投篮时,防守队员可以利用自己卡位及时的特点迅速卡住进攻队员的进攻路线,达到有效防守的目的。而进攻队员向右侧后撤步投篮时,又可以利用身高、动作稳定、爆发力强等优势,封盖进攻队员(身高劣势)的投篮。由此来看,从运动原理的角度出发,只要盯住对方的核心区域(重心移动的可控范围),就可以判断对方是向左还是向右移动,以防止被对方的假动作迷惑。
4.防守策略
防守队员从进攻队员接球(持球)开始,就要紧盯对方核心区域,判断其可能移动的方向。如果进攻队员核心区域向左侧,防守策略就是右手在侧左手在上及时卡位,目的是挡住其进攻路线又防止其突然急停投篮,当其运球靠近自己时,左臂守住进行强对抗阻止其进攻。当其身体核心区向右侧移动时,要碎步紧靠其不要让其轻易后撤步投篮,当其继续做假动作时,避免随意起跳被骗(利用身高优势)。
(二)案例改进
1.初步的防守尝试
以有跟随跑为例,防守队员站在进攻队员的后方,跟随进攻队员做不规则跑动;防守队员站在进攻队员对面,用手或身体感知对方的移动,快速跟进并移动(进攻队员向左,防守队员则向右)。以此初步建立学生的主观体验和经验,树立防守意识,丰富防守经验。
2.紧盯对方核心区域的教学尝试
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判断进攻队员的移动方向,在进攻队员的核心区域设立醒目标志(如,红色标记、特殊背心等),防守队员要紧盯对方的核心区域,避免被假动作干扰。
3.防守成功“加分”方法
教师可改变比赛规则,如,防守成功也可得分。此方式不仅丰富了得分手段,还调动了防守队员的积极性。
三、教学改进与思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思考,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其根本原因在于认识层次不同。在合理分析、判断、综合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改进后的案例则说明,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教学效果也不同。1VS1攻防案例有不同的组合形式,而每个组合的2名学生的特点又不同,因此只有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获得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体育教育教学时,传授学生什么样的思考能力和認知能力,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思考1:体育教师在培训中可对教学案例的主体特征进行提炼。如,本文提到的“老鹰捉小鸡”案例,这并非1项简单的游戏,其对运动文化中的攻防对立矛盾的观点有一定启发作用。
思考2:要对主体典型特征分析。只有对对方可能发生的变化了如指掌,才能采取应对措施,否则只会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M].罗黎辉,丁证霖,石伟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