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为松
一、要结合实际,精心实施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义务教育阶段,在原有按‘行政班级授课制完成必修必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小学高年级可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组织教学。如,某学校一体育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时知晓了邻校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后,立即向学校领导建议本校也要开展此项改革,但他没有认真分析校情(学校虽有5名体育教师,但专业分别为篮球、足球、武术、田径、体操,且学校只有1块篮球场),却像邻校一样开设了2个篮球班、2个足球班、1个武术班,由此出现了“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项目设置不合理,师资及场地不能满足“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需求的问题。因此,学校应根据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及学生所处学段,认真研究、精心实施,不能人云亦云、不顾实际。
二、要整合资源,激发学生
在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时,要综合分析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专业、人数、特长等),可以使用的体育场地与可以利用的锻炼处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学校主干道、广场、餐厅等),可以使用的器材(种类、数量,含可以借用的器材),能利用上的信息设备和资源,做到整合资源。如,学校有200m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各1块,1处乒乓球练习区域,还有可以利用的实验楼前广场(约1个标准篮球场大小)和校园主干道(30m×7m),可同时开设篮球班、足球班各2个(其中1个篮球班在实验楼前广场)、1~2个田径班、1个武术班(安排在校园主干道或乒乓球练习区域均可),以此充分利用学校的运动场地和适合锻炼的场地。
要想激发学生,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喜爱各项目的具体人数(按第一项目和第二项目分别统计),并结合可开展的项目,确定各个项目的班级数及人数。同时,在“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通过开展竞赛与游戏,利用“兵教兵”,发挥体育骨干分子的作用,让学生在课中勤练,实现个体运动密度达到或超过50%的要求。如,在七年级足球基础班球性及运球教学中,应尽量做到学生人手一球,并通过开展定时、定数的个人练习,2名学生和小组间的赛时、赛量对抗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练得主动、有趣,从而让学生在比拼激烈的氛围中愉快地学练,使学生的个人运动密度达到60%,从而进一步熟悉球性。
三、要课内实施,课外配合
开展“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水平,从而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采取创新策略,在项目设置、人员分配、班级组合、教学管理、评价考核等多方面优选优化,使“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更具实效性,更有操作性。
虽然“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的组织形式具有一定新颖性和实效性,但仅在每学期部分周次中实施,其效果会受到限制,应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教学,使“体育選项走班制”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课后体育服务同步,以此使学生充分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如,每周一、周三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的八年级1~5班,如果不同时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后辅导,就会导致5个班中选学同一项目的学生不能同时进行练习,而且每个班都有选学不同项目的学生,体育教师指导自己专项的学生得心应手,指导其他项目学习就稍显生疏,这不利于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因此,应根据“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内容,同步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后辅导,并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能落实每天“校内锻炼一小时,校外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这不仅便于体育教师指导(按选项)学生学习,还能使学生的学练内容更具针对性,使学生能充分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