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与实施路径

2022-05-30 19:19谭步军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全员课间体育教师

谭步军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1999年在辽宁营口、鞍山等地召开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观摩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的通知》(教体艺厅〔1999〕10号)提出:要积极推广各地开展“学校体育快乐园地”和开展课间操、大课间体育等活动的经验,让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1]。这是第一次在教育部的文件中出现“大课间体育活动”,至今已有23年。在这23年里,大课间体育活动经历了从不了解到熟悉、从不接受到接受,有的学校已经将其作为一张亮丽的“学校名片”,重点打造,特色发展。随着“健康第一”“以体育人”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施行“全员参与”是较为必要和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育人价值。

“全员参与”是指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期间,除了保安、厨师等不能离开特殊岗位人员之外的所有教职员工,包括校长、副校长、行政后勤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生活教师等所有在校教职员工(以下简称教师)共同参与。

一、全员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全员参与的必要性

1.健康的角度

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身体健康重要,教师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也需要加强身体锻炼和精神放松。如果教师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同样会影响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校发展的正常运转。

2.组织管理的角度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需要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组织与管理中,确保体育锻炼顺利进行,以此提升锻炼的效果和质量。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性且同时开展的集体活动,人数多、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场地器材分布广泛、学生活跃,需要更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开展。

3.人文关怀的角度

重视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看似“强迫”教师参与“劳累”的锻炼,实际上是对教师的关心与关怀,是对教师及其家人负责任的行为。教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会将学校当作家和港湾,会做感恩于学校感恩与社会的事情,会加倍回馈于学校和教育,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育人的角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一个和谐、活跃、充满生机、积极向上的轻松的育人环境。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培养人的过程中,体现全员育人;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锻炼和生活,体现全程育人;教师在课堂上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运动场上与学生共同进行体力与智慧的较量,于学生是队友、是对手,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在活动中展现教师的“身正”和“学高”,体现了全方位育人。体育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大多数体育活动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师生共同创建和谐共处的教育环境,会充分发挥以体育人、以体育心、以体育智的效果。

(二)全员参与的可行性

1.活动时间一致

大课间体育活动基本上会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第1节课或第2节课后(一般在9∶00~10∶30),对于所有教师来说,这个时间段是上班期间,并且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存在有辅导学生的情况。因此,教师与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较为统一。

2.健康认识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状况越来越严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锻炼身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教师们虽然因为如各种会议、作业批改、家长接待、学生管理等琐碎的工作任务和繁重的压力占据了锻炼时间,却认可“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观点。

3.相关制度保障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权利,中小学校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锻炼的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 这是201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3]中的规定,要求“将大课间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那么谁来组织?答案是学校教师。因此,安排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一,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并与学生共同进行身体锻炼。因此,只要学校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全校师生锻炼身体的统一行为,要求全校师生必须参与锻炼,把教师锻炼身体作为一种制度保障,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师们也就养成了锻炼的习惯。

4.具有组织能力

所有教师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具有指导常规、简单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的能力。且按照学校师生比,每个班至少有3名或4名教师,能组织50名左右的学生开展活动,且活动期间还有体育教师巡回指导。为了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體育教师还可以开展关于活动组织以及技术指导方面的专题培训。

5.场地器材充足

笔者建议将教师按任课和行政分管工作情况,平均安排到相应班级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因此,无须为教师单独安排活动场地,也无须过度准备体育器材就能完成锻炼,不会为学校在活动场地器材的安排方面带来过多负担。

二、全员参与的意义和价值

在“三全育人”的育人思想下,全员参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有特定的现实意义和育人价值。

(一)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在部分学生心中,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被指导者,他们认为难以与教师成为朋友,且部分教师也往往以“良师”自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难以成为学生的“益友”。通过观察,发现教师如果在体育竞赛中与学生成为队友或者对手,学生往往会因为与教师的合作配合取得了胜利,或者如果学生战胜了教师,那种成就感、存在感和喜悦感往往大于与同学之间的配合或战胜同学。此时,师生之间的距离几乎为“零”,这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合情感教育都具有较好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教师既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也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的队友,也是对手。

(二)组织管理更加有序

大多数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都是在体育教师的指挥下,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按统一安排的活动内容进行锻炼,少先大队或德育处教师组织部分学生评价考核各班学生的出勤以及练习情况。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均以事先计划好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看似顺利且合理,但是锻炼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如果让教师全员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并平均分散到各个班级,参与到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那么各班级就有3~5名组织管理者,以此弥补传统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中1名体育教师管理5或6个班,1名班主任管理40~50名学生的不足。

(三)课程育人更加有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从综合育人、培养课程核心素养的高度和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思路,做到“课上学、课下练”“课上学、课后练、课后赛”,落实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建设、“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打造一体化课程建设。但是体育技能的练习和比赛,需要更多人组织,仅靠体育教师远远不够,所以让更多非体育学科教师参与指导和组织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进行技术练习、体能练习、游戏活动,以此实现学练赛一体化发展,真正落实课程育人价值。

(四)“一校一品”更加突出

教师全员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方面也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期间,有教师组织与管理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加强对学校的特色体育运动的练习,以此保证特色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提升全体师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全体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有效促进“特色项目”运动水平得以全面普及和提高。在此过程中,还能发现和培养一批非体育专业的体育骨干教师,为学校打造体育特色提供师资支持。此外,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融入特色运动项目的学习和练习,对特色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避免了特色体育项目仅是代表队的特有运动项目这一现象。因此,全员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使“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建设成果更为突出。

三、全员参与的组织与实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4]。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转变观念,无论是基于“三全育人”“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还是基于“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都应该高度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注重全员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

(二)明确责任,合理搭配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校师生都有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只有把各类人群合理地分配到具体的班级中,共同参与活动的组织与学生的管理,与学生共同锻炼,明确责任,让每一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带着任务参与活动,才能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此达到锻炼效果。

1.成立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领导小组

在制订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前,首先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其中组长全面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的制订并督促按方案开展活动;副校长为副组长,负责协调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各种事项,并分配到年级,负责各年級活动的落实工作;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后勤主任、体育组长等为成员,负责具体事项的落实和管理、评价等工作,主要是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更合理高效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2.成立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工作组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工作组是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是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的制订者,也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执行团队。组长由分管体育与健康的副校长担任,负责组织体育教师制订活动方案,协调各处室做好配合工作并督促按方案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德育干事、班主任为成员,负责按方案组织各班级学生开展锻炼活动,体育教师还要承担运动技术、活动方法的传授。

3.合理安排教师到各班级

在明确领导和体育教师、班主任等工作和任务之后,还应将所有任课教师、宿舍管理教师、后勤人员分散安排到各班级,与学生共同锻炼。班主任是各班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班师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教师是技术指导者,负责本班活动内容的技术指导;其他教师负责协助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组织和管理本班活动。在分小组活动和竞赛时,要分别将教师分到各小组中,带领本小组学生开展活动。

(三)合理组织,多元评价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小学以整齐划一的团体操、特色操为主,初中以中考项目和提升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如,团体操和跑步等,这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一定锻炼作用,但是缺乏兴趣性和合理性,累且枯燥,造成了“教师不愿参与,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因此,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组织形式上要灵活多样,还要经常变化。同时,要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的兴趣,为教师安排一定的任务,赋予教师在活动中的责任。在评价方案上,要重视锻炼效果,从体育的角度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参与度、锻炼效果,以及教师的出勤率,对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情况,在活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等进行评价。只有将体育锻炼作为育人的一个部分来看,才能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更有效和高效,才能体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落实以体育人、以体育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大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的通知》(教体艺厅〔1999〕10号)[N]教育部政报.2000.03:13-1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

[3]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11〕2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201107/t20110708_171747.html.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本文系2020年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高效实施策略研究”(立项文件号:川教学会【2020】20号)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全员课间体育教师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核酸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