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内容摘要:阅读是提升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以文学名著为基础的数字化阅读是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快车道。本文通过呈现我国当代大学生母语能力水平和课外阅读现状,分析阅读对于语文教育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叙述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可能性与优缺点,探究文学名著数字化阅读的有效路径,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文学名著 数字化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历来为重点教学科目。然而,进入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高等教育阶段,十三个学科门类除文学门类外,大部分高校将语文设定为选修课,课时安排和师资配备均受到较大影响,而高校语文学科长期以来所处的尴尬境遇,必然导致我国当代大学生语文素养相较于英语、政治等其他公共课程的素养偏低的事实发生。
有研究者曾对国内某师范大学600名学生的母语水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虽不尽人意,但在意料之中:大学生实际母语水平普遍偏低,对日用文体的书写格式极不熟悉,对我国古经典作品的关注程度远不够,重记忆轻应用,对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得较为冷漠等问题突出。为了证明调查问卷难易程度适中,研究者将此问卷发放给10名初中生测试,结果被测初中生的及格率高于被测大学生。[1]大学生语文水平普遍偏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首当其冲的影响因素则是语文学科在高等教育阶段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大学语文教育,提升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和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阅读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率先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虽然在高等教育阶段没有制定语文课标,学习环境相对宽松,给大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但是不同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塑造真善美融合的全人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且不同教育阶段对于语文课程的标准和能力要求是一脉相承、逐渐提升的,更多的大学语文教师会以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参照,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和改革。因此,本文中所指的大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沿用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直受到教育部、语文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通过阅读教学,通过师、生与文本三者的对话,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长期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汉语知识要依托一定的文学作品为载体,才有助于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素养。”[2]以上为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議上对某一提案的答复函,从复函中可以体会到我国官方在语文学科上有鲜明的倡导阅读文学作品的主张。被誉为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叶圣陶先生等学者们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理念,甚至提倡用整部书做教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水平,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3]文学名著阅读恰好具备了整本书阅读的一切要素和优点,应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对于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看法,也早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汲取更渊博的知识,名著阅读是积淀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4]以上论述均有力地说明了不同教育阶段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以及阅读教学,尤其是名著阅读教学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能力培养上发挥的作用。
二.我国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上文中已阐述阅读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受语文的边缘地位影响无法在课内较好提升语文素养的大学生来说,其课外阅读情况亦不容乐观。王华对广州某高校250名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阅读时间短,近一半的同学每天用于课外阅读时间为2小时以下。阅读量偏少,60%左右的学生每月阅读量在2本书以下。阅读书籍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且以碎片化阅读居多等特点[5];戴建陆等人对沈阳8所高校约1500名学生进行调查,日均阅读时间小于或等于1小时的学生占到64.3%[6];梁春芳对杭州16所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调查现实,68%的被调查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是1本至5本[7]。以上调查分别来自于我国南部、北部和东部的高校,可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的缩影。
三.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可能性及优缺点分析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个人电脑和手机的广泛普及、宽带速度的不断攀升和移动流量费用的日趋亲民等因素的出现,数字化阅读以其获取便捷、资源海量等优点逐渐被人们了解并接受,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据调查,2014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而2016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已增至68.2% [8],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数字化阅读随处可见、触手可及,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开展阅读的主流方式。
1.数字化阅读的优点
一是阅读资源丰富。通过互联网,可以使学生们足不出户便捷搜索并获取世界各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知名的网络平台搭建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读者,如新浪微博、腾讯微信、Facebook、Twitter等,并且我国各大纸媒(期刊、报纸)也顺应时代发展开拓了电子书业务,极大地丰富了数字化阅读资源。
二是可供多人同时阅读。学校图书馆馆藏的纸质书籍同一本书一般只采购几套,只能同时满足几位读者的阅读意愿,对于热门书籍常常是一书难求。而电子书却能不受实物书数量的限制,能轻松解决多人同时阅读一本书的需求,而这也正是我们在班级开展文学名著阅读,全班同学同读一本书的前提条件。
三是可实现随时随地阅读。数字化阅读资源或借助互联网存储在云空间,或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放在个人电脑和手机中,所占内存空间小,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有接收终端,可随时随地阅读,也不会有纸质书籍因保管不善造成的脏污、受损或缺页等问题发生。
2.数字化阅读的不足
一是数字化阅读的效果和体验不如纸质书籍。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虽然大学生借助数字化阅读延长了阅读时间,扩大了阅读面,不少研究者也注意到大多数的数字化阅读以泛在化、碎片化、化整为零等方式呈现,而这样的阅读效果与在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安静的地方手捧纸质书籍的大块时间的传统阅读相比,对阅读内容的吸收消化程度低一些,阅读体验也稍差一点,这恰恰是传统纸质书籍在长时间内仍会有受众的重要原因。
二是数字化阅读资源良莠混杂。由于网络发表的门槛比正式出版发行的要求大大降低,庞大的数字化阅读资源,很難保证阅读内容的质量。如果宝贵的阅读时间浪费在没有营养的或是有害的电子书上,不但起不到增涨知识、开拓眼界、陶冶情操的作用,反而让人性情浮躁、意志消沉、理想信念动摇,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必须有良师或益友对优质的数字化阅读资源加以引导和推荐。
另外,也是很多人所担心的,长时间的数字化阅读对人们的视力也有一定影响。
四.文学名著课外数字化阅读教学路径设计
如果说数字化阅读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为我们开展以文学名著为基础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那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的出台,便为名著阅读教学提供了“法律”依据。早在1996年的高中大纲中,就已经将“名著阅读”和“教学”真正结合在一起,随后的教育大纲(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对名著阅读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高中阶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大学生有效开展文学名著数字化阅读的路径:
首先,为大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文学名著。除文学门类的学生外,其余门类的学生大多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文学史、对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名家和名作、流派等知识的了解也不成体系,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电子书籍面前不知如何选择。建议先推荐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名家名著,等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再推荐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因为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基本没有语言、思维和表述上的隔阂与障碍,可由此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下一步再涉猎文学宝库中更为广泛的作品。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应当先制定一个规划,例如:在大学四年中,要求全班同学每个学期同步完成4部文学名著的精读,平均每月一本,也可以根据名著的字数多少适当调整每本书的阅读天数。四年下来,学生认真阅读的文学名著可达30部以上。除了全班同学必须统一完成的课外阅读外,老师还可以为同学们开具书单,推荐更多的文学名著,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阅读到更多的好书。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制定文学名著阅读计划的同时,应当设计与文学名著配套的活动,比如在全班学生阅读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的这段时间内,可以推荐学生观看葛优主演的同名电影《活着》,举办一次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在全班学生阅读现代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这段时间内,以《家》为剧本编排一场话剧,举办文学沙龙对《家》中的觉新、觉民两位典型人物进行形象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策划活动不需要太多太花哨,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明确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行为自始至终是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根本。
第三,定期召开名著阅读分享会。在同一段时间,大家同读一部文学名著,让同学们的思想产生了交流碰撞的可能。因此,在每读完一本文学名著后,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通过QQ群或微信群等平台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以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为例,老师可以向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总时长30天(1个月),学生在28天内自由完成阅读,最后2天是学生发表读书收获、感想和提问时间。同学们先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和感悟记录下来,在最后的两天里(利用课余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集中在班级成立的阅读QQ群或微信群里发表自己的读书感悟,与老师和同伴们分享读书的收获,也可提出阅读时的疑惑由老师或其他学生来回答。分享形式不限,可用口头语言表达,也可用文字的形式留言;分享的时长不限,可以是三分钟,也可以是半个小时。之所以选择QQ群或微信群分享阅读感受,一是考虑到网络的便捷灵活性强,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二是同学们在虚拟空间里,往往感到更加放松自如,发言或留言会比面对面的方式更踊跃。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后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验性指导,不要将通用的解读或老师的个人解读过多地强加给学生,抹杀学生对名著的感受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充分发挥他们阅读的自主性,……从而令他们体验性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不断地得到培养。”[9]
最后,采用多元化的阅读评价方式。笔者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数字化阅读的评价方式,不局限于学生期末考试卷面分数的高低,而是从期末成绩、平时成绩、阅读活动的参与率和活跃度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其中,平时成绩的计分方式非常灵活。学生可以小论文的形式对本学期文学名著中的某个人物形象进行剖析,也可以提交自己本学期阅读文学名著时记录下的心得感悟,或是以某场文学沙龙中自己口若悬河的精彩表现,再或是某次自导自演的某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展示作为评价。总之,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学生素养形成的有效手段。
注 释
[1]李洪孝,当代大学生母语水平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
[2]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659号(教育类094号)提案答复的函(教材提案〔2021〕112号)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
/jyta_jiaocaiju/202110/t20211021_57406
8.html
[3]陈香莲,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1(11)
[4]黄孝玉,挖掘古典文学名著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J],语文建设,2018(07):69-71
[5]王华,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分析及思考——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7):59-60.
[6]戴建陆,张岚.大学生课外阅读行为调查[J],图书馆学刊,2008(05):61-63.
[7]梁春芳,大学生读什么书——杭州16所本科高校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J],中国出版,2009(04):48-52
[8]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升国,拜庆平,田菲,高洁,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17(05):5-8.
[9]杨道麟,美学视野下语文教学的“语文”能力略论[J],台州学院学报,2016(04):71-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