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图书馆逐渐融入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技术,服务模式更加健全,向智能化、自动化邁进。本文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详细分析智慧图书馆的可行性,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策略,从智能化的角度,汇总当前“互联网+”模式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相关技术,希望进一步提高图书馆技术水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互联网+”模式逐渐普及到各个领域,其中智慧图书馆建设俨然已经与信息技术深深融合,与信息化潮流发展契合度极高,能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信息技术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突破现有困境解决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
二、“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可行性分析
建设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便捷性的服务,有效缩短时间成本提升其满意度,并形成一种潜在需求,打造可持续发展性格局。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中的部分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的建立和运用存在一定通性,其核心技术RFID与物联网运行具有一致性,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在提升物联网进程的同时,确保智慧图书馆的稳步发展。除此之外,二者的发展理念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均以用户需求为重点核心,尤其关注群体间的差异性,通过分析预测为不同需求的人推送与其需求相关的信息,带有极强的个性化特色。其二,二者的理念均倾向于结构重构,但“互联网+”的重构模式相对简单,具有先天优势,而智慧图书馆的结构重塑,则要考虑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以及经营模式等多个方面的突破。其三,二者都主张全面开放型服务,做到资源全面整合与优化。
三、“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技术问题
(一)信息泄露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资讯爆炸的背景下,无论是数据传输还是信息检索,都会在网络中留下个人信息,现如今,互联网安全问题俨然已经成为相关部门极为重视的内容,根据数据安全级别制定特定监管系统,以保证用户安全。以智慧图书馆为例,RFID技术虽然得到广泛推广,但其标签或识别码模拟仍旧带有用户画像特征,系统一旦被不法分子入侵,或标签被恶意扫描,用户的信息将会被暴露,同时,还会加重RFID射频识别安全风险,在系统内部留下风险的种子。此外,在智慧图书馆系统中,读取指令反馈十分方便,人工干预程度被降低,若在传输过程中存在泄露情况,必然会侵害用户的隐私,影响信息安全。
(二)“互联网+”与传统图书馆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
图书馆的规模象征着某一学校、城市或区域的发展情况,因此规模极为宏大,其中罗列的书籍、新闻资源十分详尽。在以往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针对书籍类型和浏览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加工工作极为困难,会消耗大量人力、时间成本,且部分连载性资料无法满足用户的资源时效性需求,严重影响社会不同群体的阅读体验,难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性。现阶段,智慧图书馆虽然已经得到普及,但一些图书馆建设与智能化之间存在隔阂,无法到达完全契合的程度,技术需求亟待提高。
四、优化“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一)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护用户隐私
新时期,网络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安全隐私问题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智慧图书馆所要解决的一项重点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已经透过技术层面向制度化、法制化迈进,有关于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都在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从技术方面,智慧图书馆可以采用远程扫描的方式来扫描RFID标签,有效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同时,设置防火墙优化数据库加密系统,对IP地址、用户信息叠加加密,以提高平台安全性。在制定或维护系统前需要明确《网络安全法》中有关于用户隐私保护和管理制度方面的信息,加强隐私保护,创设安全的智慧图书馆网络环境。
(二)搭建应用软件层,优化操作系统
针对信息技术与传统图书馆建设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建设智智慧书馆时融入可持续性思考,注重系统更新与平台优化,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优势,将云计算平台与智慧图书馆相结合,利用应用软件层实现操作系统的搭建,进而实现系统兼容。同时,智慧图书馆主要面向全体社会人群,因此在制定目标时需要进行多方思考,既要满足阅读需求又要兼顾服务功能,聚焦自身的特色优势整合资源,确保云计算与智慧图书馆的契合度。
五、智慧图书馆中“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应用分析
(一)智能化个性感知系统
人工智能属于互联网的技术层面,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主要应用人工智能中的视觉识别技术,通过特定设备完成物品识别工作,以其便捷性、时效性的优势传递所识别到的信息,并对被识别物品展开实时监测。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监督终端有特殊传感器、RFID等设备,能够对图书馆软件、硬件展开全面、系统的感知,在感知过程中切实保障资源的完整性,汇集各类资源的同时实现分析与预处理,确保管理平台发挥感知功能,实现智能化管理[1]。
(二)信息资源智慧处理和综合应用
智慧图书馆的建立主要依托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打造密切连通的网络信息库,连接各个分支渠道资源,生成中间语言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目前来看,大部分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会根据不同群体来制定购买计划,但普遍都存在资金有限的问题,往往需要根据需求程度对图书清单进行压缩与筛选,或根据供应商所供给的目录来挑选,以上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粗略性特点,无法实现精准采购。而AI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刚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帮助采购者精确分析信息并进行科学筛选,不仅能够提升藏馆质量,还能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除此之外,云计算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有效性,整合“云”资源构建信息库,形成资源整体后再利用检索功能进行筛选。智慧图书馆还能为社会组织贡献数据中心的功能,以平台为基础展开实时整理,并留下详实记录以供参考,降低财力、人力成本。
(三)多媒体技术
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分阶段优化的同时树立全局意识,由浅至深展开针对性规划。首先,务必保证平台经营环境的安全,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后台进行实现实时监控,为智慧图书馆的运营安全以及用户隐私信息保驾护航。其次,需要确保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有效性,将技术与服务类型相结合,发挥网络阅读功能,对相关信息进行自动归纳。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鼠标或笔触设备对具体资料进行标注,及时记录一些想法和评价等,既能实现阅读,又能记录信息,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2]。最后,是图书资源编目和形式,为提升资源编目的科学性,可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规划,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应用相关设备进行扫码,能够直接展示图书信息,如书名、作者、所属领域以及相关评价等,从而缩短搜索时间提升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与可靠的网络平台打造合作关系,如道客巴巴、豆丁网等,从而吸引更多社会群体的关注。对于馆藏数字化形式方面,一些图书馆为了保存部分纸质文献资料或微缩胶片的安全,不会对外开放,用户没有权限去借阅这些内容,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这一僵局,将这些珍贵的纸质信息通过扫描与重新排版的方式呈现为完整的电子版资料,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类信息。
(四)“互联网+区块链”技术
“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可以理解为一种共享记账系统,以互联网为依托向特定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确保数据库文献的完整性。例如:读者的个人信息、学习内容、阅读习惯等均会形成记录,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存储。基于“互联网+区块链”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收集不同读者的偏好、阅读轨迹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后续的推荐购、推送环节,实现资源共享[3]。在共享信息模式下,系统能够根据读者的借阅记录和电子资料检索记录来自动生成信息,划分读者年龄、职位、专业等多项类别,从群体的角度展开针对性分析,突破以往的个人格局限制,为用户推荐与其阅读习惯相仿人群所查阅的资料内容,进行定向、个性化推送,从而夸大推广宽度,打造更具服务性的图书馆网络资源。
“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最早只用于比特币,随着科技的推广与融合,大部分平台和软件都积极引入该技术,从而加强平台互动性。在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可以吸取比特币模式的内容,在平台内部建立阅读数字币。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开设书籍推荐、书评、推广等功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论坛中进行自主推荐,以此来获取数字币奖励。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收集读者的阅读喜好信息,更能凸显平台的互动性和社交性。
(五)5G数字化共享技术
“互联网+”模式下,5G已经成为数字化信息共享的一项重要依托,能够进一步实现跨界融合,实现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共生与多维度流向。基于5G技术,新时期的智慧图书馆平台呈现出新的活力,在平台服务版块中强调资源集中和汇聚服务系统,同时配备云端管理以及海量资源的API。就现状来看,5G智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业务衔接不当的问题,线上与线下服务难以融为一体,无法实现多样化服务。在平台管理效率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感知用户需求能力不足,尽管拥有海量资源和检索能力,但资源利用情况不佳。根据5G技术的功能能够明确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即智慧图书馆的资源中转站,同时也是存储资源、加强线上线下互动的主要载体,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维护升级。智慧图书馆的客户端主要通过浏览器平台来获取图书馆的相关信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平台设计简约科学,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且专业的服务,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平台的网络安全,维护用户隐私。智慧图书馆的关键优势在于资源共享,为了进一步满足不同群体寻求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感,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以下功能:业务全流程管理、资源整合、接口与数据开放、资源收集等[4]。引入5G技术后,该平台更能发挥其开放性、集成性的优势,具体功能表现为以下四点:1.充分发挥5G技术的优势,将其应用在智慧图书馆云服务领域,以其强大的兼容性实现多元数据检索与转换。2.同步管理纸质与电子资源,同时分别对接电子资源供应商和传统纸媒出版商,实现全自动检索,确保资源完整多样。3. 5G技术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能够实现全台智能业务功能,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加之云计算平台的支持,与读者需求高度契合,同时实现跟踪并汇总分析报告。4.开放API,能够实现多方智能交互,如社交平台、微服务平台、图书馆系统等。在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共享构架中主要分为三个分支,即馆藏资源、数字档案馆、软件应用,三个分支经过5G技术后进行统筹汇总,又向下分为三个分支,为图书馆、社会人士以及其他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与终端阅读。
(六)互联网+智慧服务模式
1.智慧开放性服务。“互联网+”模式强调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性,信息技术能实现书书、书人、人人联合,提高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联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系统。在打造图书馆信息化环境的过程中,无人共享书柜是一项社会效益较高的智慧图书馆项目。基于RFID方式能够进一步开启阅读权限,提升资源的共享范畴,具有高服务、高效率的优势,以微信小程序、物联网为依托实现24h自助式、一体式服务,同时确保资源的流动性[5]。此外,系统的集成化优势不再需要人工时刻关注,降低人力资源压力。
2.智慧门户服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原则在于满足不同群体的服务,以某高校图书馆为例,在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不同需求,在平台管理过程中将检索区与管理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纸电一体功能,平台覆盖期刊论文、文献资料、多媒体资源以及各类渠道,确保数据搜集的便捷性、智慧性。门户还为使用者提供业读者推荐和新书荐购功能,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建立连接线,使用户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购买所需资料,同时方便相互交流和推荐,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网站。此外,门户还可以设置“我的”模式,在其中设置多个功能模块,如我的书架、馆藏推荐、期刊检索、自建数据库等,为读者创造个性化空间。
3.智慧化建设。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应当关注权限方面的设置,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在“互联网+”时代下,能够在系统中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用特定的数字化身份即可进入到平台系统中,不用再重新输入账号ID和密码便能进入平台,实现单点登录。在智慧图书馆使用过程中,读者能够自主建立个人空间完成对相关信息的检索与查阅。以教师为例,可以查询学科成果、网络审批进度,而学生能够查询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留言等。根据订购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如曾经收藏品或荐购的书籍可以根据用户的业务情况、学业进度、年龄、专业、阅读时长及经常检索的类型完成自动推送。这里主要应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隐藏的用户,在海量资源中获取用户阅读喜好。
六、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使得智慧图书馆建设水平已經远远超过传统年代的图书馆,成为新时期的热议话题,在各个城市、学校中都掀起了一阵热潮,致力于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共享性、广泛性、虚拟性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多元化的舒适服务,让知识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而是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空间。在新时期背景下应当进一步拓宽思路,及时发现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设计漏洞,采用创新型技术加以完善,为社会文化环境提供发展契机。
作者单位:陈敏 国家图书馆
参 考 文 献
[1]孙安玲.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12):56-58.
[2]李菲菲.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逻辑和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12):87-92.
[3]刘超.“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10):214-215.
[4]哈万芬.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0(10):152-153.
[5]史丽燕.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