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2022-05-30 19:36蒋新南
文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思政元素爱国主义

蒋新南

内容摘要:中国历来被誉为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珍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诗词本身就具有教化育人的特质,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格修养都有着极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诗词作品中的思政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同时,能润物无声地受到立德树人的教育。

关键词:诗词教学 爱国主义 思政元素 立德树人

古典诗词是我国宝贵财富,其中凝结了我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和时代特色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对后世读者有着极大的砥砺教育作用,应该说古诗词本身就具有思政的元素,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把这些元素寻觅出来,润物无声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育中,以期发挥最大的功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学的光荣传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文学,其传统是多方面的,是极其丰富的。在创作方法上,有现实主义的,有浪漫主义的;在体裁方面,有诗歌、散文、神话、寓言、小说、戏剧等等,应有尽有;在思想内容方面,有反抗强暴反抗剥削压迫的,有鼓励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有歌颂民族和人民的聪明智慧的,有表现人们劳动生活的,有歌颂男女爱情生活的,有帮助我们理解自然和人生哲理的,也有抒发爱国主义热忱的,等等。

在这里,我们只来探讨中华民族文学丰富的传统之——爱国主义传统。

首先,什么是爱国主义,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应该是我们探讨中国文学爱国主义传统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统一的概念。

中国诗歌的爱国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后,代有传人,屈原、蔡琰、杜甫、陆游、辛弃疾、龚自珍、黄遵宪、秋瑾、鲁迅,以及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等等。爱国主义传统,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诗歌史。

我想把它的表现粗略地分成下边几类:

(一)歌颂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精神

《诗经·秦风·无衣》是古代爱国士兵唱出的一曲同仇敌忾团结对敌的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詩经》中还有些篇章,如《秦风·小戎》之类,就不详叙了。

《楚辞·九歌·国殇》,更是人所共知的名篇。那是广大楚国人民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所唱的歌,热烈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看看那“操吴戈兮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的英武姿态,那“出不入兮往不反”“首身离兮心不惩(悔恨)”的坚强决心,在“车错毂”“短兵接”“旌蔽日”“敌若云”“矢交坠”的严峻考验面前,他们个个没有临阵退缩,是“士争先”,是奋勇杀敌。直到强敌“凌余阵兮躐余行”,己方失利,使“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危急关头,仍是勇敢地“援玉枹兮击鸣鼓”,为战友们冲锋鼓劲助威,直杀得天昏地暗,神鬼震怒!虽然他们最终被“严杀尽兮弃原野”了,然而他们却受到千百万人民的敬仰和颂赞:“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唐代的边塞诗人不少都是具有报国壮志的,有的还经历了军旅生活,他们写出了不少爱国诗篇,歌颂了战士们的英勇。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在表现战士们复杂的思想感情之中,也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有一首很值得推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岳飞的《满江红》词。陆游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早年的《夜读兵书》里就有“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直到八十二岁高龄时还在《老马行》里唱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雄心。在《书志》一诗里,他甚至表示,如在生不能灭敌,死后肝心也要化为金铁铸成利剑,内除奸佞,外清妖孽。在《书愤》中说:“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辛弃疾用“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来回忆以往抗金豪气,赞刘裕的出师北伐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表现他的志向与向往。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清代诗人张维屏热情写出《三元里》:“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秋瑾也写了不少爱国诗词,举其诗《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鲁迅也说:“我以我血荐轩辕。”

时代虽不同,诗人们的爱国情怀是一样的。

(二) 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

屈原可以说是最早的突出代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列传》)”在《离骚》中,他憎恨那些奸佞小人,指斥他们“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同时,他也直截了当地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耽心:“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我岂是顾忌一己遭受到什么意外之灾?我怕的是祖国的车乘要被肢解。”)也表示出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长地太息,止不住我眼泪的倾流,可怜的是人民生计的多艰、困苦!”)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十九年),楚为秦所败,郢都为白起所陷。楚王奔陈,楚先王陵墓皆遭秦兵挖掘烧毁。诗人屈原在动乱途中目击人民的灾难深重,祖国的形势垂危。他写下了《九章》中的《哀郢》,表现了满腔悲愤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是他殉国前不久的作品。开头几句: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诗中还写道: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其他如《涉江》《怀沙》等篇中都表现了同样的感情。

李白对国家的统一和强大,也非常关心,在《塞下曲》六首中,有一首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在《永王东巡歌》里,他表现出对安史之乱后国家命运的焦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他还对永王说:“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杜甫对人民表现深刻同情,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在有名的“三吏”、“三别”、“羌村三首”、《又呈吴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暮》、《春池》等大量诗歌中,都表现出这种忧国忧民之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等等。

辛弃疾一方面对南宋苟安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居面非常痛心,一方面也表现出为了报效祖国不服老的壮志:“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另外,如岳飞、张孝祥、张元平、陈亮、刘过、刘克庄也有类似词作。

元代散曲中叶不乏忧国忧民之作,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末的复社文人也写了不少忧国忧民之作。清代从鸦片战争前的龚自珍,到战后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梁启超、谭嗣同,特别是黄遵宪,廿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陈天华等也是如此。

(三) 表现游子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亡国之人对故国的怀念和悲苦

《诗经·鄘风·载驰》一诗,据《毛诗序》说,“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许穆夫人本是卫国之女,宣姜所生,远嫁与许国穆公。狄国侵卫,杀穆公,国人逃散,流亡曹邑。在宋桓公支持下,众人立戴公(申为许穆夫人兄弟)。不久戴公死,又立文公(毁),于漕邑立宗庙,营宫室,以图东山再起。许穆夫人目睹祖国危亡的局面,百姓流离失所之苦况,至为哀伤。她想去漕邑吊唁戴公,并借许国之力复卫,然而许力弱国小,路又遥远,加之许国大夫又多不谅解(以当时俗尚——父母终,不得归宁兄弟)而责难她。她悲愤交加,而成此诗。第一章译文如下:

且坐着马车飞奔疾驰,

我要回去吊唁戴公兄弟。

驱马踏上迢迢归路,

我要赶回故国漕邑。

大夫跋山涉水传来噩耗,

使我心中悲愁不已。

她在末章中还极其痛苦地唱道:

我在郊野踽踽独行,

看那麦苗蓬蓬青青。

我本想向大国奔走求告,

可是向谁求援?向谁投靠?

……

屈原在破国的情况下都不愿离开故土,在《离骚》末尾,当他在灵氛、巫咸劝告下愤然决定“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霓虹的旌旗,一路上有凤凰展翅回护着;蛟龙为他架桥,把头蜿蜒的高头龙马为他拉车(玉轮车),随从一千多乘,前往遥远的西海,寻求理想的世界。但当他真要离开故国的时候,却极度悲伤,不愿离去。他写道:

“我升上了光和热交炽的太空,

我的视线忽而接触到我下界的故乡。

马夫都不禁悲伤起来,马也踟蹰留恋,

只是低垂着头,又不时回顾着,不肯前进。”

最后他决心留在故土,以死殉国,“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历代亡国遗民中有志之士,均有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南宋初期爱国词人张元干在赠胡诠的《贺新郎》中有“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之句,表现他思念着被金兵占领下的北方;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现了他面对青山绿水,语鹧鸪晚唱之中,怀想北方被占领的大片领土。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南,唐李勉为虔州刺史,登此台北望,慨然而叹,故改此台为“望阙”,稼轩用此意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明末爱国诗人陈子龙在明亡后,怀念故国,哀悼殉国烈士,沉痛地写下《秋日杂感》十首,一云:“满目山川极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丹枫锦树三秋丽,白雁黄云万里来。夜雨荆榛连茂苑,夕阳麋鹿下胥台。振衣独上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

清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候李悲欢离合故事,着重表现了南明兴亡之感。在《续四十出·余韵》中,用苏昆生(净)柳敬亭(丑)之口,把南明古都被清兵占领后的残破荒凉和伤感表现得十分感人。

先写他三年离去,复到南京卖柴: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续写路过孝陵,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再写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沈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诗人不胜今昔之感!充满黍离之悲!

(四)贊咏可爱的祖国山川,淳美的民风民俗

这类作品,我将它视为爱国主义作品,其根据是诗人表现出的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深厚的爱,从那些作品描绘出的一幅幅风景画风俗画中,洋溢着作者对这些自然风光和民间风物的爱。从作家诗人那种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之中,透露出他们人生态度的积极向上,极富感染力。

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把位于安徽省当涂县西南的东梁山、和县以南的西梁山,夹长江转向北流的壮丽景色写出来了。

杜甫早期诗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了泰山高出群山之上的雄峻气势。既是一首山水诗,又是咏怀诗。泰山磅礴高耸的气势中,寄托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出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一往情深。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边塞诗人们对祖国奇伟的边塞风光的描绘,如:

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火山云歌送别》中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等等,特别是他把边地少数民族神话也写入诗境,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写道:“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更把我们引入一个神奇迷人境界。

王之涣《凉州词》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登鹳雀楼》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何等壮阔!

其他吟咏祖国美好河山的诗歌甚多,各地名胜均有题咏,不胜枚举。

通过对上述古典诗词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诗词中本身便包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再加上我国的古诗词本身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以德育人完全可以利用。在诗词的讲授中,自然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并非难事,完全可以在原有的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再加上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讲授者还可深刻认识到:这本身就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不仅可以教授专业,还可以澡雪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够透过诗词佳作洞察社会、体味人生、感悟生命,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增强其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勇担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冯沅君m陆侃如.中国诗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钟尚钧,闫笑非.中国古代文学 [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侯建,李世凯.史继中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思政元素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