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的情感把控与表现技巧

2022-05-30 11:08:54姜燕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表演

要位置。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历程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民族信仰等因素息息相关。此外,任何艺术创作都蕴含了创作者的巧妙构思与情感注入,因而对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过程中的情感把控与表现技巧进行探究,有助于加深受众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其在民间形成一定数量的表演群体。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情感把控;表现技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3

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来看,舞蹈创作来源于创作主体对现实世界的能动感官反应,其通过微观层面的舞台表演来概括自己脑海中的大千世界。从艺术创作的内涵来看,舞蹈表演内隐含了深层次的生命认知与人生哲理。以民族民间舞为例,“民族”一词为舞蹈的外在形象呈现奠定了基础,其在表演过程中必定要结合民族服饰、民族习俗、民族语言等元素。

例如,在蒙古族舞蹈表演过程中,特定的蒙古族舞蹈服饰往往会显得肢体动作更灵动活泼且挥洒自如。鉴于蒙古族特定的习俗和信仰,其舞蹈又可以分为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角斗舞、普修尔乐舞等。此外,舞蹈的编排多来自现实生活,“观众欣赏舞蹈作品时往往会觉得作品与自身经历十分相似,正如生活之中各民族的原生状态是刚刚采摘的‘葡萄,而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是经过发酵酿造的‘葡萄酒”[1]。因此,基于创作主体层面的情感把控与表现技巧对民族民间舞进行研究,有助于其获得深层次的宣传和带动效应,使人民大众的集体舞与广场舞突显不同的民族特色。

1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缘起与发展态势

根据岩石壁画的相关描绘和古代辞书的记载考证,中国民族民间舞产生于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一些岩石壁画上就描绘了古人的渔猎舞、祈祷舞等多种舞蹈。例如,仰韶文化的陶罐中除了有鱼形人面的图形外,更重要的是在陶罐的内壁存在众多手牵手围成一圈舞蹈的民众。后来,历史学家与文化学者将其解读为古代先民期盼每年都能够五谷丰登。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产生的基点便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其呈现的是人们艺术创造中的现实外显。

“中国民间舞在20世纪中叶逐步出场,并进入中国舞蹈艺术专业教育体系之中。改革开放后,民间舞蹈面对由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同质化趋势感受到危机和挑战。此时,中国民间舞经过多年以教学研究为核心的积累,反思自身的文化定位,北京舞蹈学院通过将院系名称改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将曾被人们自觉遵循的民族/民间文化话语模式,在新世纪来临之时进行明确表述,成为应对时代挑战,表明自身艺术理想与文化追求的实际举措。”[2]由此可见,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重新打造与身份确认,有助于其在面对全球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大潮时,自始至终坚守本民族文化身份,坚守民间本色,真正通过舞蹈来演绎人民大众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

民族民间舞肇始于民间,传播于市井之中,其包含了民众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潮流的态度审视,对后人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当然,在民族民间舞传播的过程中,受城市化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传统村镇中的年轻人开始在城市定居,使得本土特有的民风民俗逐渐处于消失的边缘,进而可能出现某种特有的民族民间舞难以传承或濒临消失等现象。为了挽救即将消失的民族民间舞蹈,国家文化部门应主动对接民政等部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值得庆幸的是,“在各族民间艺人、普通百姓的共同参与下,当代中国舞蹈工作者(包括舞蹈教师、舞蹈编导、社会舞蹈工作者)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通过采风、田野调查、普查和挖掘整理舞蹈教材,并运用这些素材进行新的创作、集成式撰写,建立‘非遗机构,挽救和保存了大批农耕民间舞蹈文化。与此同时,共同创建了世界上最庞大、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舞种和民族民间舞的活动体系”[3]。总的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团体与个人的共同参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不仅是外在的舞蹈动作,更是民族与民间特有的精气神,其蕴含了创作者特有的情感把控与表现技巧。

2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表演过程中的情感把控

2.1 “诗乐舞一体”背景下的情感孕育

鲁迅先生在论及原始社会诗歌的最初萌芽阶段时,认为诗歌的源头来自“杭育杭育派”,此处的“杭育”是几个人抬重物时发出的号子声,其富有节奏、含义浅、口头发声,具有原始诗歌创作的全部特征。從原始舞蹈的构成要素来看,“杭育杭育派”因具有动作、节奏和情感因素,亦可以视为原始舞蹈的萌芽状态。《诗经》中的诗歌讲求“诗乐舞一体”,因此,舞蹈的生成亦包含了创作者和表演者丰富的情感内蕴。

此外,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舞蹈者的情感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改变,这种情感波动会进一步刺激观众的眼球,并带来相似的审美体验。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编排过程中,有时会以特定历史人物为蓝本进行创作,讴歌其主要成就与传达精神。再者,就是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舞台再现,主要是为了呈现彼时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无论是英雄人物的个体传达,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舞台再现,都体现了舞蹈者与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在民族民间舞的表演过程中,通过情绪和情感的有效表达,为观众带来更强的感染力,因此需要掌握情绪情感表达的关系,以及其表达模式,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舞者和观众之间的共鸣,在舞蹈的情绪表达中展现出动作,在动作的表达中带动情绪。”[4]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者的情感流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既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中诗歌的发端,又体现于当下社会舞台表演中绽放情感的流动过程,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2.2 外在肢体动作与内在情感的融合要恰到好处

在表演过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情感把控方面除了要遵从舞蹈情节叙事外,还要与外在肢体相契合。若舞蹈者在表演过程中对舞蹈情节中的情感把控一清二楚,但其肢体无法紧紧跟上,这就会造成内在情感与外在动作的不和谐。“舞蹈中的技术技巧训练就是用肢体语言表达,以科学规范的方式运用人体本身的骨骼、肌肉或韧带等部位来完成一些相对正常人体而言比较繁难复杂的运动,从而形成更优美的形体姿态来展现并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意境和感情。”[5]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动作编排一定要符合中国人身体素质的相关要求,同时应当把情感融入舞蹈编排之中,进而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网络上较为流行的蒙古舞《牧马人》,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观众便会被舞蹈者的精神气概与肢体动作折服,自然会产生观赏者与舞蹈者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

3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表演过程中的表现技巧

3.1 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感知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通过高校的音乐与舞蹈相关专业的教学来进行传承,主要原因在于高等院校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舞蹈表演的同时,亦可以从理论层面清晰认知民族民间舞。若想在民族民间舞这一领域有所成就,必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学生在实践环节,还可以通过去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等形式,来提升自身视野。此种做法体现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人民大众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高校舞蹈教师在教授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感知生活的情感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具体舞蹈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带领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日常,用真挚而动人的人间故事来感动学生的内心。“教师应首先被舞蹈感动,运用情感语言及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自身情感符合舞蹈的情感,并在舞蹈中融入内心感受,才会给舞蹈增添活力。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创设各种情境和意境,使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感觉。”[6]舞蹈表演中的配乐至关重要,其不仅体现了舞蹈表演的思想主题,还体现了舞蹈者肢体动作与节拍恰到好处的应和。因此,一个好的舞蹈编排老师,往往也是一个好的音乐品鉴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进而丰富其舞蹈表演中的想象力,并形成用心去感知民族民间舞的情感传达能力。

3.2 舞蹈编排应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摹

艺术作品的长久魅力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描摹与塑造,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作为艺术创作灵魂之首的舞蹈表演,更应该注重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可以说,与生活相关联的舞蹈编排,才蕴含着真挚情感的传达。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文藝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应该为人民群众服务,“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等词旗帜鲜明地告诫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中国民族民间舞强调个体情感、以典型形象抒情言志。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民间独舞编创佳作频出,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创作原则的指引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独舞编创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仍存在缺乏现实关怀、千篇一律等问题。”[7]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舞台技术与先进科技紧密结合,通过电脑特技等形式,便能在舞台幕布上勾勒出一个虚拟的舞蹈人物形象。基于此,有人提出动漫人物的舞蹈样式将会取代真实人物的舞台表演等言论。但此种言论过于片面极端,它抹杀了舞蹈者与观赏者之间的心理生成与互动元素构成,如民族民间舞蹈的编排突显的是艺术创造对现实生活的凝练与浓缩。

3.3 民族民间舞蹈应突显不同的地域性风格

民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特征表现为不同的地域性风格,其深层次影响因素包含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地理、习俗、信仰等。正所谓“一枝花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地域性风格,因此能吸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此外,在高等院校的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某一民族民间舞蹈时,可以从这一民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流变讲起,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帮助其更好地进行表演过程中的情感把控。

“风格性教学的重点就是除舞蹈动作教学以外,更强调不同民族民间舞蹈所具备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教师对舞蹈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在舞蹈训练中合理融入。”[8]产生地域性风格的原因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历史发展脉络息息相关,而在舞蹈表演中除舞蹈肢体动作存在显著不同外,配乐选择也有差异。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堂中,学生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学习不同民族的舞蹈表演,因此在表演动作上会出现相互“打架”等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讲授与实践排练的过程中,切实突显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表演,使学生真正对不同舞蹈的地域性风格烂熟于心。

4 结语

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缘起与发展态势进行探究,有助于民族民间舞在面对全球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大潮时,能自始至终坚守本民族文化特征与信仰。为了切实做好文化传承工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团体与个人的共同参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表演过程中的情感把控进行探究,有助于表演者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通,以“诗乐舞一体”背景下的情感孕育为前提,将外在肢体动作与内在情感进行恰到好处的融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表演过程中的表现技巧进行分析,能够拓宽民族民间舞的艺术视野,并提升其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罗思思.中国民族民间舞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以苗族剧目《呢喃》为例[J].牡丹,2022(8):81.

[2] 李卿,陈韵.“民间”的生发与变迁: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身份反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6):66.

[3] 吕艺生.论中国民族民间舞:兼论城市民间舞问题[J].文化艺术研究,2022(1):92.

[4] 平原,沙丹娜.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2(5):46.

[5] 郭春敏,苏畅.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方法探究[J].当代音乐,2022(5):12.

[6] 莫州灵.高校民族民间舞艺术表现力创新培养[J].艺术评鉴,2022(11):81.

[7] 董欣.谈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独舞编创发展[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9.

[8] 杨钰姣.基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风格性的训练思考[J].艺术科技,2019(13):218.

作者简介:姜燕(1981—),女,山东烟台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表演
绘本多样化主题实施《疯狂快递》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42:43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因活动而精彩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45:56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08:27
群众文化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戏曲人物表演艺术漫谈
浅议滑稽戏表演艺术
浅谈京剧武旦表演
浅谈歌唱演员的基本演唱技巧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11:28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9:16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