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探析

2022-05-30 23:10:57翟德丽刘玉飞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大学生

翟德丽 刘玉飞

大,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文章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出发,阐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并梳理现阶段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情况,最后论述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就是坚守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时代所需。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3

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底蕴,是中华儿女所特有的精神财富,能够增强无数中华儿女的底气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责任和使命,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底气和信心。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活动不断创新,“文化”一词应运而生,“文化的内涵是丰富且深刻的,从社会现象这一层面出发,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人类通过与外部物质世界和内部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1]。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中常常提到“自信”一词,它是一种对事物发展的肯定评价及其积极方面的肯定,是一种心理体验。“文化自信”就是指人类对自身的民族身份以及自己国家的文化有着积极的态度和肯定的评价。文化自信由承认本国文化的主体、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

2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

2.1 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内涵契合

价值观是人类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大学生身心发展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息息相关,大学生的发展不能缺少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这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支撑中国人民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2]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通过全面发展来实现[3]。作为价值观形成重要来源之一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愈加复杂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文化理念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得到体现,包括道德、情感、态度等丰富的内容,其中从思想层面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是德育价值的重要体现,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将育人价值与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如德治、法治、民本思想等,通过相应的渠道引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

2.2 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一致

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不能局限于教授专业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这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两者的目标都是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而文化自信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要将两者结合,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现状

新时代的青年积极向上,以充满信心的姿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他们普遍对本国文化充满信心。

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借助现有的数据资源和互联网优势宣扬和传播红色文化。在此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导致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如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文化心理认同产生较大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认知主动性逐渐减弱,不能正确地看待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地认同和接受外来文化。

3.1 对文化认知的主动性减弱

大学生应发挥学习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对外来文化持有的态度,从这个层面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的积极主动性,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4]。目前的问题是大学生对文化认知的主动性逐渐减弱,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认可、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教育方面,知识传播至关重要,同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是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的一点。当前部分大学生对文化认知的主动性减弱,他们把重心都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没有认识到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大部分理工科学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接触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很少,主动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比较浅显,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3.2 多元文化冲击造成大学生盲目追捧外来文化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新时代的大学生如果缺乏鉴别能力,就有可能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同时他们对文化的选择在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会出现偏差。

历史不断向前推进,文化自信的立场是否坚定面临着“何以自信”“何谓自信”“以何自信”等众多问题的考验[5]。在各种思潮相互交融和冲击之下,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信仰逐步发生偏离,一些不良思潮侵入他们的头脑。部分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容易陷入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的泥淖,如果缺乏正确價值观的引领,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应对多元文化冲突,文化自信培育将面临极大的阻碍,不利于实现在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的目标。

4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培育相结合的路径

4.1 走出校园,加强宣传

应利用各个高校的现有资源,扩大传统文化的宣传范围。其中举办相关主题的学术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发表相关论文、出版相关著作、开展相关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以及举办专题讲座来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在日常学术活动中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传统文化视域下认识和了解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地域性特色文化与弘扬传统文化充分结合,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地域文化自信,将学习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结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体系中,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4.1.1 利用网络媒介,走进大学校园

以短视频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媒體的快速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送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各种短视频的发展。广大网民自觉加入网络圈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网络传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6]。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微信、QQ等渠道发表意见和建议,和其他人就文化自信等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开通相关的公众号,定期发表相关主题文章,学生可以关注并评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教师交流互动。在短视频方面,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相关话题讨论,使学生发挥所长,充分地展示自己,为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多样的形式,增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信心。

4.1.2 校园活动与文化自信培育相结合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依托校园主阵地。高校可以在教育体系当中增加文化自信理论课程等相关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今天,举办校园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兼收并蓄的态度,最终达到培育文化自信的目的。

4.2 发挥榜样的带头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校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责,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作用。高校教师的师风师德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知识时,要注重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对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培育文化自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践行文化自信。”[7]高校教师不应被传统教学模式束缚,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紧跟时事热点,将时事与文化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必须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高校课堂教学应包括传统文化知识讲授,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

4.2.1 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首先,教师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引路人,对引导学生和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力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完善和创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论课程,加深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理论课程的认识。

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在必修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学科很少,在高校理论课程中,传统文化课程所占比例不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穿插传统文化相关教学内容,实现理论课程的创新性发展。同时,学校可以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以及文化自信教育理论课程,编写相关传统文化教材。教材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内容组成以及质量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效果。

其次,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专业的人才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求各个高校对各具所长的专业人才引起重视,将不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区分开来,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最后,实现培育文化自信课程体系的创新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侧重于发挥引导作用,更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时候,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不强。因此。高校教师既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文化修养,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参与式学习。

除了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模式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角色互换的方式参与到体验式教学模式中,通过学生讲授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融入培育文化自信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主导课堂,营造文化自信氛围,实现课堂模式的创新性转变。

4.2.2 通过实践活动培育文化自信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要通过实践活动把学生内心积淀已久的文化力量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来。大学生不应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要通过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自信,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化自信的魅力。各个高校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地域文化结合,通过切身体验各地的地域文化,如革命文化等,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文化知识,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特定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风俗的延续与时代新人坚守文化自信的底气相结合的魅力,从而达到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4.2.3 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凝聚积极力量

各个时代都有时代榜样,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关注青年在培育文化自信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许多大学生都具备勤劳、勇敢、自强、团结等优秀的品质,这些优秀品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而且是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榜样的力量能够成为持续感染大学生的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指引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进而凝聚成一股传播和培育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因此,对新时代的青年来说,增强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5 结语

文化自信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指引作用,使中华儿女拥有更深厚的底气和自信。高校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坚守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冯彬彬.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问题及途径[J].汉字文化,2022(12):161-162.

[2] 魏伟杰.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研究[J].汉字文化,2022(10):169-170.

[3] 陈侣乔.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高校后勤研究,2022(5):79-80.

[4] 贾海宁,刘芝,李书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策略:基于山东高校问卷的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2(2):76-80.

[5] 孙红英.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公关世界,2022(5):115-116.

[6] 樊高萌.网络圈群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J].林区教学,2022(3):10-13.

[7] 郑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自信的意义及构建[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2):97-98,115.

作者简介:翟德丽(1997—),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刘玉飞(1990—),男,河南兰考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