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深度学习的古诗词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通过批判性学习,在沟通和交流中,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应用、迁移与创新。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翻译为主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避免学生思虑不深、表达浅显,落实好深度学习。当学生积极投入古诗词学习,深度融合新旧知识,学会引用、运用与化用时,深度学习就会真正发生,教师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也就能真正达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潘鸣(1966—),男,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王浩小学。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掌握古诗词学习内容,是小学生提升学科素养的重要路径。学习古诗词不但能让小学生感知古人的情怀,还能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作者往往通过几十个字,抒发丰富情感,表现深刻哲理。但古诗词创作年代离小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遥远,而且小学生阅历尚浅、认知水平有限,要想真正吸收其中的精髓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记录的教学方式,以深度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探究、对话、反思。如此,学生才能获得更多自主感悟的机会,才能发挥学习主体地位的优势,提升学习效果。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其中的语言价值、思维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进而完善自我的古诗词知识体系,发展语文学科素养。
一、进行跨学科、跨学段融合
要想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古诗词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还要将学生学过的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的思考有深度、有广度。为此,教师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学段的界限、单元的束缚,从更宏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容易让学生的思考拘泥于某个方面,这对他们深入理解古诗词不利,也不能很好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纵向探索、横向思考,从而领略古诗词的真面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学科乃至生活中与所学诗词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比较同一内容在古今表达上的差异,还可以引导学生探寻所学诗词的作者的其他作品。
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公元763年写成的,诗歌的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被收复。在教学中,教师从诗歌的背景开始,将历史书中有关安史之乱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心情。在呈现这段历史时,教师播放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段,给学生以更直观的体验,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心境——喜悦。这首诗中的古地名是学生理解的障碍点,据此,教师先让学生将这些地名圈出来,接着展示一张中国地图,在地图上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洛阳、襄阳等地分别对应的是今天的哪个地方。教师再让学生试着将剑外、蓟北、巴峡、巫峡等地在地图上标出来。随后,教师问学生能不能将杜甫回家的路线画出来。在标出路线之后,教师问:“杜甫行走的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对照眼前的地图,学生可以看到杜甫从巴峡到巫峡一路的艰难,明白他从襄阳到洛阳千里迢迢,需要日夜兼程。教师将地理学科知识引入古诗词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出杜甫行路之艰难,进而感受到他的赤子之心。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杜甫还写过哪些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教师可以联系杜甫的《春望》《登高》等诗歌,让学生发现杜甫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深沉、愁苦,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是一首快诗;再让学生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比较,发现这两首诗一喜一悲,但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由此可知,当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就变得深刻了。深度学习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将语文学科的新知识与其他学科相关的旧知识相融合,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跨学科、跨学段的融合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解和领会两个层次上自主学习和深入探讨,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二、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与作者对话
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古诗词距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能充分理解作者表达的方式与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特定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性研究,比如研究作者的生平简介与作品,研究诗词写作的背景,研究诗词中描述的事与物,研究同时期的其他诗词,再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诗词,进而使他们达成对古诗词进行深层次理解的目的。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在对话中他们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重朗读、会背诵,重标题、悟情感,重作者、知背景,重意象、悟意境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与作者韩愈展开对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再相互合作读出节奏,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读上几遍,他们就能把握好节奏了。這首诗里面的生字不多,也没用什么典故,对学生来说,或许最难理解的是它的题目。教师先介绍古代文人有彼此赠送诗歌的习惯,以此寄托情感,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呈”的含义;接着解释“水部”“员外”,这能帮助学生理解与诗歌相关的唐朝文化;最后向学生解释“张十八”是张籍,也是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是韩愈的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明白了标题的含义是诗人韩愈给他的朋友张籍写了一首诗,让他多出来看看早春的美好时光。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设计对话的内容。学生首先想到了这样的问题:韩愈当时住在哪儿?“皇都”是当时的首都吗?他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学生接着想到的问题是:韩愈当时当官吗?韩愈官场顺利吗,会不会跟一些诗人一样仕途坎坷?学生还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早春的皇都郊外除了小草就没有别的景色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会不会给人一种很矛盾的感觉?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试着站在韩愈的角度给出回答。每个小组需要试着回答别的小组的疑问,从而了解更多与作者对话的角度。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依生而教,让他们在合作中分享信息、碰撞智慧,从而产生有关古诗词的深度思考。
三、师生互动,促进深度思考
就小学古诗词的学习而言,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自己学习知识,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激活他们以往的经验,进而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师生互动需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机智。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动态发展的、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要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不断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总之,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向更深处发展,以切实提升他们的古诗词素养。
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春夜喜雨》的教学为例,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猜谜的游戏,激发学生互动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课堂伊始,师生一起玩“说相关信息猜人名”的游戏,教师说这个人是唐朝诗人,学生一下子猜出了很多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教师接着说他是唐朝伟大的诗人,对后人的影响极大,这时候学生想到的诗人是李白、杜甫与白居易;教师继续说他比较关心民间的疾苦,用笔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认知出发,想到了诗人杜甫与白居易;教师进一步给出信息:他曾在成都建了几间草房,过着清贫的日子,大多学生猜到这位诗人是杜甫。在互动中,学生对杜甫这个人感到十分好奇。如有学生问:“杜甫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不能在更高的位置上展示自己的才能,非要生活在草堂里?”此时,教师可将学生的问题放到后面解决,让他们对互动充满期待。然后,教师让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同时,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教师则依据学生的回答,判断他们的理由是否合理,是否有调整改进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追问、激励为主。如果有的学生跑题了,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他们反思错误的原因;如果学生的解释比较合理,教师需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比如,有学生选择的句子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理由是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觉得春雨好像懂得人们的真实需要,知道春天要到来,就及时地下了起来,在作者眼里春雨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不给农民添麻烦,知道庄稼需要雨水。还有学生选择的诗句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理由是自己读着这样的句子,眼前浮现出了相关的画面。教师发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千古名句,学生却很少提及。这个句子内涵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初读时,他们可能还没有进行拓展性的思考。可见,师生互动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深度思考,能够将古诗词的学习和教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四、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语言的输入过程。教师可开展一系列的输出活动,让学生将输入的知识加以运用。由读到写需要学生在转化思维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内化。基于读的写,是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度学习。大多古诗词比较含蓄,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比较多,这为他们进行创造性写作提供了机会。学生可写的内容很多,他们可就诗中的一个场景展开描述;可对古诗词的结尾展开进一步的联想,写出可能发生的事,以进一步深化主题;也可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就同一题材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根据原先的诗词进行仿写。总之,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写,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让他们发现诗词更多的内涵,全面地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在以读促写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火花迸发的过程,即写的过程,而不是写的结果。教师要鼓励他们去写,要给他们创设更广阔的写的空间。
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學生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描绘的内容画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只有充分地进行想象,才能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不同的人如果对这句诗理解的角度不一样,那么呈现的画面往往就不一样。这是引导每个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深度学习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的,不管画得怎么样,学生只要能画出来,就表明他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画完后,教师问他们能不能将这句诗所表现的情景写出来。学生往往能够抓住一些基本的要素如事情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人物的心情等将诗中情景写出来。通过联想,他们对诗词的理解会更深刻。如有的学生写道:“我站在稻田的旁边,阵阵稻香扑鼻而来,觉得今年一定是个丰收之年。我弯下腰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好像闻到了米饭的香味。此刻我最想要感谢的是水里跳动的青蛙,是它们为我守候着这片稻田。”
可见,基于以读促写的深度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语
总之,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状况、认知水平出发进行设计,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深度表达的欲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为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进行铺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探究中使思维螺旋式上升,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实现古诗词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婷婷.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谈:以《江城子·密州出猎》读写一体化为例 [J].语文天地,2022(01):49-50.
[2]朱水平.结构性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1(0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