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2022-05-30 10:48:04周丽莉
教育界·A 2022年16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深度学习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学科都在不断探寻新型教学方式。深度学习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思维认知出发,要求学生深度挖掘知识间的关联,对学生高中各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阐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再研究深度学习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最后提出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能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周丽莉(1986—),女,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二中学。

和传统教学相比,深度学习模式摒弃了仅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的弊病,从学生的思维认知出发,要求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方式,深入认知知识,对知识间的纵横关联进行梳理,搭建知识框架。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意识到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引入深度学习的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度记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有效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浅层次学习模式而言的新型学习模式。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理论,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六个层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居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仅仅能够达成认知、领会的浅层次教学目标,无法灵活应用知识,构建系统知识网络。而深度学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教师借助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深度理解的方式进行学习,批判性分析知识,并能够有效迁移,实现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层次的目标,使得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培养完成向思维、能力培养的转化。

二、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还是只侧重使用讲授法,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使学生被动地学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学习氛围枯燥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单一的讲授法无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教学,导致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环节的安排不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提问环节中,有的高中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常以大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提问模式看似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参与课堂,但实质效果不佳。因为教师设置的问题往往是随意的,缺少相关性,学生很难借助这些问题梳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构建起知识框架,也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激发出创造思维,思维水平的深度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此外,在情境导入环节,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复杂,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心理,难以使学生独立思考;或是与旧知识缺乏联系,无法实现学生探究思维的激发,同样影响了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忽略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新课改除了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并能进行实际应用,还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但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有些教师被一些过时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影响,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还有的教师对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任务抱有消极的看法,认为地理课堂很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此外,还有的地理教师没有掌握科学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方法,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提起,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培养。这样忽略了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地理课堂难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

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不仅有复杂的理论知识,还有着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实践探究,才能有效掌握知识。这使得地理的学习难度比较高,再加上地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没有语文等科目的分值高,因此很多学生对地理产生畏难心理,对地理学习采取消极态度。此外,很多学生已习惯单方面接受知识,对地理这种难度比较高的科目更依赖教师的讲解,因此在地理教学课堂上参与度不高,很少主动思考,无法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出有效回应,阻碍了深度学习的进一步开展[1]。

三、深度学习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和侧重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深度教学从思维出发,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实践。在深度学习的要求下,学生要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并結合实际生活进行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学科越来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组成,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传统的教育方法将知识割裂,对单个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知识网络,更没有办法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深度学习基于高中生的理解思维,可以使学生不断深入挖掘知识间的联系,在不知不觉间构建起有效的知识网络,由知识认知理解逐步转向知识应用和分析,能够更加全面思考、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强化教学效果[2]。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

地理学科包含大量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难免会让高中生感到枯燥,而且高中生因思维仍未发展完善,在学习地理时往往会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容易降低学习探究地理知识的意愿。教师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可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并且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从而更加符合高中生的思维习惯。这样的地理教学不仅大大降低了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更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纵深发展,使学生在认知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深度探究更多的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地理学习潜力。

四、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借助图片教学,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抱有兴趣,往往更愿意深入思考、钻研知识,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同时学生受到良好学习氛围的影响,思维会更加活跃,更能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想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深度学习,教师首先应当激发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而要想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教学,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在于其具有丰富多彩的插图,很多抽象性的地理知识需要借助图例理解,通过图例解决地理问题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其地理学习能力息息相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在临考前让学生学习大量图片,突击训练,强化学生的记忆。这样的教学单调乏味,没有让学生将图片与具体的知识进行结合,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而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要在每次教学开始前选择合适的图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将图片内容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读图能力的进步。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徐霞客游记》等名著中不同地貌的图片,并展示相关地貌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将文字描述和图片一一对应起来。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将文字、图片和地理现象建立起联系。接下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图片,从不同角度思考不同地貌的异同,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不同地貌所对应的地形图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请学生依据地形图找到对应的地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为其进一步的思考打下基础。

(二)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

情境教学法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借助明确的任务,从课堂中提炼出结构性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深度学习中有着显著的作用。教师应当意识到情境教学法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教室、课本的束缚,借助情境教授地理知识,不断拓展延伸高中地理的教学范围,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提升教学效果。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为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更加丰富、具体的素材,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给学生补充更多的地理素材,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但要注意,为确保情境的有效性,教师在引入互联网素材之前,应当认真分析、参照教学目标,结合本次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班级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在互联网平台中认真筛选。然后再设置生动合理的情境,并结合层层深入的任务完成地理教学。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些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与文字材料,从而设置这样一个情境:珠穆朗玛峰上,登山队员正在艰难攀登。接着教师请学生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队员设计装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看到过的登山队员的装备照片,使学生意识到队员一般穿着厚重的衣服,携带氧气瓶等。再提问学生,为什么要有这些装备,从而引导学生联系课本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越高的地方大气温度越低,氧气更加稀薄。最后,让学生主动翻开课本,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系列问题,不断推动学习任务纵向发展,如“通过对大气垂直分层图的观察可以得出哪些规律”“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的大气各层厚度是否一致”,借助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实现其思维从浅层次到深层次发展。

(三)引入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这门科学拥有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学生如果能够有效掌握地理的知识网络体系,就可以将分散的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能够举一反三,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从而实现深度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将分散的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作为将形象思维具象化的图形工具,可以實现知识点的具象连接,方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理解、接受地理知识,从而在实际应用时更加得心应手。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科学构建地理知识框架。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时,教师要意识到,这一节详细讲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过程,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属于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特点以及运动现象。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起因等本节教学重点知识作为思维导图的关键节点,在讲解过程中,带领学生逐渐填补、丰富思维导图。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本章末的思考题,鼓励学生参照思维导图,从雾霾所在层、受热过程等分支逐一分析讨论,探究我国雾霾的形成原因,从而为治理雾霾提供个人的建议,实现本节课学习的深化。

(四)课后进行科学评价,实现再次深入

课后评价同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环节。合理的课后评价可以使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日后的学习方向,并借助课后任务实现查漏补缺。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后评价也应抛弃传统单一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模式,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比如,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就可以针对本次教学内容设计评价量表,评价量表应当包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收获,以及个人参与度等。在课后分发给学生,鼓励学生依据自身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也需要借助练习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量表,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设计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方式,强化学生的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深度学习从学生的认知思维出发,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使有效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感触能力、理解能力,在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学计划的设定者和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意识到传统教学的不足,把握好深度学习理念,并基于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科学、专业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真正满足高中生的需求,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探究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慎中.深度学习视角下地理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1):38-40,44.

[2]李如霞,解山娟,宋瑜,等.指向高中地理深度读图能力培养的主题式微课设计:以“气候”主题为例[J].地理教学,2021(16):17-20.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现代情报(2016年10期)2016-12-15 11:50:53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25:55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20:49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47:34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