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究

2022-05-30 10:48赵明东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华高中语文传统

赵明东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呈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列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又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受到其濡染和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型人才,而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是既拥有现代科学知识又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占比超过50%,对这些古代诗文的有效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诗文辞赋,可以让学生学习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学无穷的魅力,还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授,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厚而独特的中华文化遗产,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基本品格,也是实现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高中语文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比优越,可以唤起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并最终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3.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要在理解与传承的基础上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及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就是能够带给我们无限精神滋养的精神盛宴:读《论语》感受孔子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读《孟子》感受孟子的穷达兼善与仁爱;读《老子》感受老子洞察万物的智慧;读《庄子》感受庄子对天下苍生的同情与悲悯;读《离骚》感受屈原“九死”不悔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还有陶潜的富贵不淫,颜渊的贫贱不移,文天祥的威武不屈;等等。教学中充分融入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汲取其精神养料,以陶冶情操,涵养品德,在师法古人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有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是艺术的重要门类,是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艺术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说,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或者說,美育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能够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或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可以说都是经典,无不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用心阅读这些作品,总能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尤其是教材中古代诗文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教会在阅读中认真感受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就能增进对文化的理解,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不断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现状

1. 语文课堂教学中缺乏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缺乏传统文化的渗透,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忽视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美育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濡养、道德净化、品格提升的重要作用,严重背离了新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新时代教育的方向,不但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还给高中语文教育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

2. 混淆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区别

传统文化更多指向思想意识、观念形态、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等精神层面,传统文化知识则常常是指文学艺术、作家作品、音乐戏曲、书法绘画、宗法礼俗、天文历法、地理风物、官阶称谓、服饰器物等各种文化现象;传统文化是从各种传统文化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精神涵养,是内核,传统文化知识则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现象,是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简单地把传统文化知识等同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灵的涵养和美育作用,简化成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和学生为应对考试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积累。

3.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脚步,不善于学习,缺乏自我否定和创新精神,不注重学情分析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重教轻学”现象,讲授多,师生互动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少,这就很容易把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课上成传统文化知识课。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学生很难上升到对文化的理解,更遑论增进文化自觉。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1.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多元设计和创造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剧中青年毛泽东独立寒秋吟诵此词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的革命壮志和豪情,也可以设置视听背景,让学生在音乐和绘画背景中进行朗诵,主体式体验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情怀;教学《窦娥冤》《雷雨》,可以划分角色,让学生在熟悉剧情和人物台词的基础上,自导自演,在角色扮演中与时代产生共振,与作者发生共鸣。在这种互动式体验中,学生不仅获得作品中的文化知识,还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文化精神,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也得到激发。

2. 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教师必须要深度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和感悟,学生才能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获得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形成文化自觉。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体验,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愉悦地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为学生构建起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例如古诗词教学,教师可以用相关音乐导入,或播放配乐朗诵,再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再造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感受诗词这种特殊文化符号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4. 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名著浩如烟海,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极其有限,所以教师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及推荐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期深度阅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乡土中国》等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经典著作,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丰富传统文化知識储备,获得更加系统和完备的传统文化精神滋养。这种对学生拓展阅读经典的指导,要求教师提前设计好阅读目标、阅读任务和阅读方法指导等,以书面形式印发给学生,并且有检查、有落实,切忌没有指导,没有任务驱动的盲目阅读。

5.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教师要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以作为语文课堂传统文化学习的有益补充。例如,组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经典诵读比赛、读书报告会,举办书画比赛、书画展,举办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制作传统文化的宣传画册等,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文化学习活动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培养学生积累和构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中心灵得到滋养、情操得到陶冶、品格得到锻造、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中华高中语文传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