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瑜梅
当前高考的评价机制中树立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目标:“一核”体现考试的价值意义所在;“四层”明确了在素质教育当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四翼”是具体的考查要求。“四层”反映了当前政治学科素养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于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纵观近年来的政治高考试题,主要分析考生解决以及评析问题的思维水平,细化来说就是考查学生对于信息处理、所学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等不同方面的水平。
1. 处理信息的能力
高考政治试题都有情境材料,都是结合时代历史发展背景来进行情境创设,为学生打造特定的环境,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从中体现个人的能力水平。对获取信息进行处理,首先体现在审题的准确性方面。其次是对不同信息的联系以及地位等进行分析。最后要把握情境材料的中心思想、关键信息以及设问要求和答题内容。
2. 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题目情境创设以及提问等要求考生将所获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迅速筛选出与题目相匹配的知识,分析回答问题,实现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进行知识的合理运用。
3. 阐述事物的能力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真正把握材料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分析社会现象,把握事物发展本质,能用简洁明了的学科术语等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
4. 论证问题的能力
分析论证问题的水平是当前高考政治这一科目所要考查的核心内容,考生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所体现的对于整体知识系统的把握、语言的表述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等是反映学生个人政治学科综合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给情境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进行全面、辩证分析,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用清晰、正确的逻辑层次进行论证,从而总结出最终结论的过程。
基于以上高考政治所要考查的关键能力,在高中三年的政治学科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采用恰当的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政治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应当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应当具备的两种阅读能力分别是精读和略读。略读是能够快速浏览文章从中提取到关键词信息;精读是指对教材当中的词句等进行反复阅读分析,使学生能够领会到其中的核心知识要点。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并勾画关键词和中心句,概括材料主旨。比如在讲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课内容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从中提取关键词,并且依据关键词内容进行精读分析,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由简到易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和政治学科综合素养。
2.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书读厚
高中阶段的政治内容大多都非常理论化,不容易读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知我国政策以及制度等内容。比如,在讲授“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绿色发展理念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原因、措施、意义,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对阅读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3. 构建知識框架,把书读薄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思考方式,需要多角度深入分析。例如,在教学《政治与法治》的第一单元“党的领导”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党的性质地位和立场等一系列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这一主体,归纳知识点,分析内在联系,绘制思维导图,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不仅能够对已学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梳理作用,同时又能完成知识系统的构建,提升整体的阅读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是“智慧之源”,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和积累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记忆。在政治学习过程中,记忆将影响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学习以及理解,全面以及准确的记忆能力是高效学习的基础。记忆不是单纯的读,遵循“三动”原则,做到动手、动口、动脑,学会并坚持记笔记。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有助于更好更快更牢固地把掌握知识。
1. 语文修辞记忆法
可以先浓缩主谓宾,再记状语、定语。分析句子成分找出主干提取关键词,比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在该句话当中,可以要求学生在明晰不同句子成分的前提之下找出句子的主干,即主谓宾。然后进行关键词提取,发现该句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即“物质是客观实在”,这样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寓言典故记忆法
结合典故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记忆,不仅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又能够以最佳简便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例如,在哲学领域分析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二者之间的对立时,可以结合“刻舟求剑”这一典故内容向学生论证否认运动的错误所在;用“田忌赛马”的典故内容来使学生明确认知事物在排列以及结构规律上的变化从而导致质变的发展规律;结合“盲人摸象”的典故使学生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所存在的辩证联系;等等。
3. 问题链记忆法
运用3“W”法串联基础知识。3“W”,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这种记忆方法的优点是逻辑性、层次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记忆能力的提升,加强其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比如,依法治国,按照3“W”法: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和措施。
4. 知识网络记忆法
找出句子的核心主干,以该点为中心进行扩散构建知识体系,最终达到立体化视网形成的目的。形象地说就是构架“知识体系树”,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当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其提升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借助课前分享、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在阅读并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使学生积极发言,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所学的基本观点,结合辩证以及唯物等方法和途径,全面分析论证有关现象、回答问题。对学生表达的要求是语言表达要清楚、流利、严谨,注意学科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逐渐从形象向抽象发展,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愈加强烈。该阶段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自己讲课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述和严谨的思维。
1.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选取典型、有代表性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用以启发学生思考,提升整体的课堂效率,比如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时,可以结合当前国内疫情暴发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的制度优势。
2. 通过问題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出问题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空间的有效途径,教师向学生提问,应当适合教学发展实情,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有话说。教师应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其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辩过程当中产生思维的激烈碰撞,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3. 作好总结,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在课堂教学流程当中,教师忽视教学积累,在下课之后就匆忙离开教室,这就导致学生构建的学科体系不够完整,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框架。在做题过程当中,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理解较浅等一系列的发展缺陷,这不利于学生政治学科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当重视作总结,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优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学习方法和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借助各种形式和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这不仅有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也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更让学生终身受益。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