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景观探析

2022-05-30 07:03马立宗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新中式风景园林景观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园林景观逐渐摆脱复制和模仿,走中西结合的道路,“新中式”景观成为一种重要形式。文章查阅近些年来有关“新中式”景观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对“新中式”景观的概念、起源、构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的综合论述,了解“新中式”景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期望这种新兴景观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分析得出,“新中式”景观质量参差不齐与创新发展并存,发展前景较为可观。

关键词:“新中式”景观;风景园林;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3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式”景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广泛关注。“新中式”景观是这个时代所特有且包含当今时代要素的景观。“新中式”景观就像是新时代的青年,是继承长辈的传统理念以及和青年朋友一起学习最新理念的方法。在时代浪潮之下,如何努力发展既继承传统、又切合时代要素的“新中式”景观,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园林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今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园林界从复制与模仿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开始探寻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园林景观。在继承传统园林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吸收融合西方现代景观,“新中式”景观登上历史舞台,散发出自己的光芒。

1 “新中式”景观概述

1.1 “新中式”景观的基本概念

“新中式”景观的设计理念是以传统园林文化为灵魂内涵,采用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与造景元素,融合现代工艺材料与设计手法,所形成的适应当前社会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古典园林景观与西方现代景观的新式景观[1]。“新中式”景观既是传统古典园林景观的当代表现,又是在对现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开创式设计。

1.2 “新中式”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初,中华民族饱受战乱之苦,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思考。自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后,中国走上了一条复兴传统文化之路,“新中式”景观从那时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不断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园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逐渐被重新发掘出来,园林界开始不断探寻中国本土的园林景观。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风景园林界的许多优秀文化传入我国。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代风景园林人,通过中式元素与现代工艺的巧妙融合,创造了继承古典并有所创新的“新中式”景观。

在外来文化的长期影响下,我国人民迸发出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开始挖掘中国传统古典园林最精华的部分,“新中式”景观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同时,“新中式”景观的设计理念在国际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2]。

2 “新中式”景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2.1 “新中式”景观营造

2.1.1 营造手法

“新中式”景观是对传统中式园林的继承,因此在营造手法上也传承了传统中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几千年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证明,传统中式园林的造园手法是极其优秀的。

(1)对景与夹景。首先,与观景人所在之处相对应的景观为对景,对景被安排于游人前方,通常用来消除游人视线中的空白。除此之外,对景通常不是主要景物,但具有烘托其他景物的重要作用。并且,对景并不要求严格的轴线,可以偏离,也可以正对。

夹景通常与对景连用,其作用是在景观两侧用树林和建筑等构筑成一个狭长的屏障,以突出对景的美色并弱化两侧的不雅之处,同时还可以营造出整个园林的幽深氛围,必要时也可以发挥引导游人前行的指示作用。以位于东莞的万科棠樾为例,在入门之处,徽派建筑风格的高墙将人的视线聚焦到终点的造型植物之处,能让人感受到充足的美,此处的造型植物也是对景。

(2)框景与借景。首先,框景是运用门窗框或者山洞树框等,将优美景色置于框内,呈现于观景点前方的一种处理手法,其将大自然的动景与静景框成一幅美丽的画作,将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的境地,令人感觉到风景如画。万科第五园继承了江南的徽派建筑特色,园区内随处可见的方形孔洞与圆形孔洞与其正对的景观便是框景手法的完美体现[3]。

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独特的手法,其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园区之间的界限,使观赏人将可以看到却在园区之外的景物与园区之内的景物相互联系,也可称其为“偷景”。借景的应用既丰富了园林内的景观,又节省了人力与物力,同时还给人一种突破自我的哲学引导。

(3)透景与漏景。漏景是在框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框景不同,虽然都还保留一定的框,但框景可以看到全部的景色,漏景却只能看到若隐若现的景色,这在无形中激起观赏人的想象,促使人们浮想联翩。扬州万科城会所的景观墙体采用了石块堆叠形成的密密麻麻的小空洞,身居室内,远处景观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缥缈的美感。此处并没有完全和江南漏窗形式相同,但表现了漏景的“意”。

透景則与漏景完全不同。透景是开辟一条透景线,使被遮挡的景观完整显露出来的处理手法,一般运用于较大的园林之中。

2.1.2 营造元素

(1)吉祥物。以传统的四大神兽为首且自古以来被赋予美好期望的传统吉祥物一直被应用在“新中式”景观之中。比如“百鸟朝凤”等象征尊贵,蝙蝠象征和谐与幸福,狮与虎象征勇猛与霸气,“鲤鱼跃龙门”则象征对未来的殷切盼望等,还有祥云、太极图以及福禄寿等中国的传统意象数不胜数。在“新中式”景观中,其一般不直接出现,而是采用现代构成手法将其解构与抽象化,再将其重新拼接起来,例如将其形象雕刻、拓印在景墙之上,或者作为景观小品雕塑配合出现等。

(2)植物。在植物景观的搭配上,“新中式”景观与传统园林景观有不同之处:在植物搭配上,将自然的植物和修剪过的植物进行组合搭配;层次比较少,植物种类也比较少;多选择枝干比较细长、花朵比较小、花色比较淡的植物,比如竹。另外,“新中式”植物景观的基调是绿色,不会出现很多杂色,这与传统园林注重的植物色相的季节变化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新中式”植物景观中很少出现各种错综复杂的植物阶梯景象,其营造的是一种简洁、立体、干练的氛围,同时又蕴含着意境美。

(3)色彩。在“新中式”景观的色彩选择上,采用的多是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基础色,一般称之为“国色”。其中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在景观材料的使用中,还会用到墨黑色与原木色。中国红和琉璃黄一般搭配使用,主要用于大门和景墙等对外景物的配色,体现其高端大气。长城灰主要用于地面铺装配色,偶尔用作景观小品配色,主要用来营造静雅的氛围。玉脂白主要用作大型景观雕塑和景墙上的大型雕塑小品的配色,其与玉如意的意象接近,因此多表现为吉祥如意的寓意。国槐绿主要是景物的配色选择。黑色给人深沉内敛的感觉,多用于水面小品的配色,给人稳重的感觉。原木色主要用于栏杆、廊柱的配色,这一点是对传统古典园林的继承。

2.1.3 营造材料

“新中式”景观的营造材料既继承了传统古典园林的木材与石材,又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工艺材料,例如大理石、防腐木、仿古瓷砖、玻璃、不锈钢金属等,具有美观、坚固、耐用等特点。

2.1.4 营造思想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艺术是我国传统物质文化与精神意志相融合的体现。“新中式”景观继承了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等造园思想,这种精神推动着“新中式”景观营造不断追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将人与自然完美融合,使人工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2 “新中式”景观现状

2.2.1 对传统古典园林的继承发展与借鉴创新

“新中式”景观是继承与发展传统古典园林的产物,但是绝对不能照搬传统古典园林的造园套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推动其发展。在这一方面,国内涌现了大批优秀案例,以实际行动为“新中式”景观的发展贡献力量,如上海万科第五园、北京运河岸上的院子、万科桃源里等。

其中,上海万科第五园完美继承了江南民居的精髓,突出了其院落的优点,同时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融合,白墙黑瓦所展现出的江南水乡,既表现出了传统的古典与雅致,又表现出了当代崇尚的简洁与干练[4]。

2.2.2 对传统古典园林的套用与滥用

虽然优秀的“新中式”景观层出不穷,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

不是简单造个景观,披上一层传统文化的皮,就可以称之为“新中式”景观。有些人喜欢“新中式”景观,便建造了新的园林景观,但是其中现代感大大缺失,空间的划分不符合标准。更有甚者,仅仅将传统园林的符号贴在现代化景观上,便称其为“新中式”景观。

“新中式”景观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的融合,而不是拼凑。单纯将六角亭的柱子换成罗马柱不是“新中式”景观,仅仅用草坪切剪出“福”字也不是“新中式”景观,这种乱象应当得到有效解决。

2.3 “新中式”景观与传统古典园林及现代景观

一种景观想要获得长久发展,就需要内在和外在的双重支撑。没有内在,就是一具行尸走肉,只能苟延残喘;没有外在,便不能引起世人注意,也无法在市场上存活下去。那么,“新中式”景观的“内”与“外”是什么呢?

2.3.1 传统古典园林的“繁”与灵魂支撑

顾名思义,“新中式”景观在本质上还是中式景观,只是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抛弃了一些不适合的部分。因此,“新中式”景观的“繁”即丰富内涵,来自传统古典园林,这是“新中式”景观的根。如果将其比喻成人,传统古典园林则是“新中式”景观优秀的灵魂所在[5]。

2.3.2 现代景观的“简”与皮囊表现

“新中式”景观与传统中式景观不同,“简”对“新”具有很大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新思潮不断涌现,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等流派同台竞技,对现代景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社会简约的风格颇受欢迎,其为“新中式”景观提供了崭新的皮囊。

2.4 “新中式”景观的未来发展道路

2.4.1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我国拥有漫长的园林发展史,自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秦汉时期开始,在3000多年的园林历史中诞生的精华、涌现的园林人才数不胜数,远有竹林七贤、白居易、杜甫、赵佶、计成,近有孙筱祥、孟兆祯。在进行景观创作时,要铭记现代景观的各种理论和手法只是工具,而非主人,要利用好这个工具,将“新中式”景观反推向西方世界。

2.4.2 以传统古典园林文化为根源,推动“新中式”景观发展

传统古典园林文化是“新中式”景观的根,这个根非常庞大、富有营养,其中的诸多理论都契合当下。“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这与当下流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相契合。

先人留下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此应该加以合理利用,而不是久放于阁中。当“新中式”景观遇到发展困境时,只有深入探究根源,才能摆脱现有的困境。

3 结论

3.1 质量参差不齐与创新发展并存

当前“新中式”景观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兢兢业业、努力集成创新的人,也存在浑水摸鱼、鱼目混珠的现象,但总体上“新中式”景观创作环境较好,且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2 对“新中式”景观未来发展的思考

“新中式”景观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不错,但缺乏系统性,虽然有优秀的案例,但只是少数。

“新中式”景观创作门槛较低,导致大量不成熟的作品进入市场,这不利于“新中式”景观的发展。

想要促进“新中式”景观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景观本身出发,打好基础,利用好一切能利用的机会来推动“新中式”景观发展,最好是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以百花齐放取代某个企业一枝独秀的局面。

4 结语

“新中式”景观作为一种新型景观蓬勃发展,本文通过对“新中式”景观的起源、营造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探究,得出“新中式”景观将以质量参差不齐及创新发展并存的形式继续发展,因此,应对“新中式”景观形成系统的研究,创新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与手法。

参考文献:

[1] 徐稷峰.新中式景观的传承与创新探讨[J].花卉,2019(18):84-85.

[2] 李琼.基于传统文化符号的新中式景观设计[J].西部皮革,2017,39(24):107,111.

[3] 付静,付军.北京新中式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北京五矿万科·如园南区为例[J].湖南林业科技,2017,44(1):81-86.

[4] 毛艺衡.新中式风格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2):73.

[5] 丁南,趙彬.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园林植物配置研究[J].住宅产业,2017(9):30-33.

作者简介:马立宗(1997—),男,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新中式风景园林景观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