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应用沟通技巧的效果评定

2022-05-30 06:58谢冬梅李泽如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小儿脑瘫沟通技巧康复护理

谢冬梅 李泽如

【摘要】目的:评定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应用沟通技巧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入的脑瘫康复患儿60例,作为本次临床分析对象。将本次研究选取案例随机进行分组,以30患儿为一组随机进行分派,并成功组建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联合良好沟通技巧。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患儿的肢体活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总有效率、家属满意度。结果:经研究,护理前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患儿的肢体活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儿家属病症知识掌握情况对比,研究组患儿家属知识掌握程度较为优异;两组患儿护理后生活情况、肢体活动功能对比,研究组患儿生活情况、肢体活动功能较为优异;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结果分别为(96.67%)、(70.00%),研究组护理效果较为优异;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情况对比,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较为优异,(P<0.05)。结论:临床干预小儿脑瘫症状期间予以康复护理服务,能够限制提高患儿康复情况,促进患儿下活动能力,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沟通技巧;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3-0117-04

小儿脑瘫是指大脑内部发育不成熟和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语言障碍。临床症状有行为异常、智力低下、斜视等。其致病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1-2]。一方面,通常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良或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产后感染或颅内出血。严重者可能伴有癫痫症状,对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患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视力差异较大,心理状况容易出现问题[3-4]。本文选取本院收治60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予以康复护理进行临床干预,详见下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纳入患者60例,作为临床分析案例,将研究期间纳入患者随机进行分组,以30例患儿为一组进行分派,研究期间选取患儿及其家属均知晓研究全过程,且积极申请参与,并同意授权,经由伦理委员会同意项目后,展开临床统计与分析,对照组男孩选取人数、女孩选取人数分别为11例、19例,年龄选取标准所涉范围最大数值、最小数值分别为4岁、1岁,均数年龄为(2.51±0.31)岁。研究组男孩选取人数、女孩选取人数分别为12例、18例,年龄选取标准所涉范围最大数值、最小数值分别为4岁、1岁,均数年龄为(2.56±0.24)岁。研究期间选取案例均存在比较价值,且相关资料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患儿符合临床脑瘫诊断所有症状;患儿无其他疾病;患儿均接受脑瘫康复护理;参与本次研究已告知患儿法定监护人并签字同意。

排除标准:患有其他疾病患儿;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或法定监护人。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康复服务,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建立专业康复护理培训队伍:医院组建由专业护士长、科室骨干医生和护理考察组组成的队伍。从而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2)健康知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脑瘫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病因和后续治疗计划有更清晰的了解。(3)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面对疾病,减少恐惧。这样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才能真正对疾病做出反应,从而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计划。(4)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5)饮食指导:制订患儿膳食指南,提供高蛋白、高卡路里、易吸收的食物,并逐渐添加辅食。对有进食障碍的患儿进行膳食锻炼,膳食锻炼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教会小孩自行进食。(6)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可通过按摩、床上自主活动等方式进行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关节互动练习,防止出现肢体僵硬;引导患者练习发音,由易到难,由短到长。肌力练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力量练习,依照患儿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练习计划,由腿部肌肉、股四头肌进行爬姿、跪姿练习,以此提高患儿腿部肌肉力量,每日进行三次;纠正患儿的不良体位,使其采取正确的体位。其基本原理是降低四肢的不对称性。家属要经常帮患儿翻身。训练患儿的爬行、抓、跳跃、弯腰捡、抬腿训练。当患儿能够自己站起来的时候,他们可以用拉起衣领来帮助他们走路。患儿在单独走路时,会出现肢体不协调的情况,需要进行步态的纠正。稳定性练习,护理人员帮助患儿进行下蹲、上下台阶练习,提高患儿膝关节能力;促进患儿日常活动能力:医护人员指导患儿独立完成上下楼梯、如厕、行走等日常活动,使其逐渐融入社会。结合患儿的年龄,进行卫生和仪表教育,培养有规律的排便后自我清洁意识。训练过程,针对患儿的年龄进行心理护理,与患儿玩游戏、讲述故事,促进患儿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建立。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沟通技巧的应用,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语言交流。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积极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和具体情况,介绍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的相关情况。护士在与患儿及其家人沟通时,保持较慢的语速,用柔和的声音让患儿和家人感到亲切,并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在将患儿安排到相应的病房后,护理人员积极协助患儿及其家人适应病房和医院的环境,通过调整房间布局,尽量消除患儿和家人的陌生感,让他们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临床干预期间,护理人员积极鼓励患儿,根据家属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将治愈成功的病例介绍给家属,帮助他们树立治愈信心,促进他们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在患儿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容易出现不配合的情况。护士通过慢速指导逐步完成相关治疗,并引导患者家属合理指导患儿,确保治疗顺利完成。患儿出院前对家属进行全面出院指导,让家属密切观察患儿出院后病情变化,坚持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定期跟踪患儿及家属情况。掌握出院后患儿病情和生活状况的变化。(2)非语言交流。在住院过程中,护士营造安静的病房环境,为患儿准备卡通图案的床上用品等生活用品,并为病房里的患儿安排一些有趣的元素。当患儿哭闹的时候,护理人员给予抚摸和拥抱,以消除患儿的不良情绪。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保持自身行为的稳定性和快速性,在接触操作中,动作轻柔,让患儿感到安全舒适。在与患儿的后天交流中,护士尽量与之保持平行的视角,让患儿和他的家人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尊重。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士面带微笑,让患儿和家人感到温暖。(3)加强和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因为患儿是一个成长型的个体,他们所患的病症与成人有著明显的差异,因此服务的特殊性及护患冲突的出现,也就渐渐成为护患纠纷的多发区域。冲突的成因有:患病时,患儿家属容易焦虑、抑郁、紧张。上述因素都有可能使患儿的家人产生不满,从而产生冲突。因此,有关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儿家庭的交流,以化解冲突,增强信任。有关医护人员要与患儿的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在和患儿家属谈话的时候,要注意多倾听。护士在和患儿家属说话时,要尽量让家属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插嘴。同时,护士要用通俗的语言,对患儿的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对家属的提问进行积极的解答。还需要进行有预见性的沟通,护理人员要与患儿的家属进行沟通,以减少纠纷的发生。如用药之前告知家属药物的相关风险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获得家属认可和明确。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家属交流时,应运用礼貌语言,以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在与患儿家属谈话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鼓励的话语,不能让患儿的家人感到紧张、焦虑,以提高他们的合作程度,避免病情进展延误治疗,同时也能消除他们的疑虑、恐惧。(4)注重护理操作层面的沟通。护理操作过程的沟通在儿科门诊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注射技术常常被看作是交流的有效手段。在操作中,医务人员运用熟练的柔性注射技术,获得患儿的信赖,提升患儿的家庭满意度。当发生临床穿刺不成功时,要及时向患儿及其家人致歉,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减轻患儿家庭的紧张与焦虑。在平时的工作中,护士需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临床经验,使自己的注射技术更加娴熟、准确。在对患儿家属不满的情况下,要及时改正输液技术,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以减少对患儿家庭的不满和误解。(5)注重人文关怀。在患儿门诊交流技能的治疗中,通常采用人性化的协作方式。多数患儿可出现不合作和哭闹,护士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安抚,并对家属进行适当的疏导。在治疗时,护理人员要结合幼儿的特征,学习如何播放动画,分散注意力,以利于诊断和治疗。在治疗完毕后,需要引导其休息,并观察其反应。把以上人性化的护理和护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提高,缩短康复期、加速诊断和治疗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6)倾听技巧。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交流的首要技能是聆听,以表示我尊敬你,在乎你。一个有耐心聆听患儿心声的护士,必然是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因为这是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根本。其中,需要注意用眼睛聆听,真正的聆听要用眼神去表现。诚恳的目光能让患儿家属相信,家属在患儿就医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情感表现,例如忧虑、忧虑、失望、沮丧、愤怒等。护士们需要注重换位思考,如果此时护士能够表达“我了解你的感觉”,也许会有很好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0~100分,知识掌握度越高)、患儿的肢体活动功能评分(0~100分,肢体活动功能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0~100分,日常生活能力越高)、护理效果等。

1.4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基本无效为患儿仍无法进行日常活动,且自身情况存在恶化迹象;有效为患儿机体症状存在改善,其中部分儿童能够自理日常生活;显效为多数患儿对日常生活、学习等均能够自理;治愈为实施康复护理服务后,患儿自身症状消失,且无不良反应情况,自理能力良好。护理效果=(有效+治愈+显效)/小组患儿×100%。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时使用 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使用( x(—)± s )表示计量资料,使用[ n (%)]表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 t 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检测。当 P <0.05时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显著升高(P<0.05)。护理后研究组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肢体活动功能、日常生活情况对比

两组患儿肢体活动功能、日常生活情况相比较,研究组患儿肢体活动功能、日常生活情况改善效果较为显著(P<0.05),見表2。

2.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儿护理服务后疗效情况对比,研究组护理效果较为显著(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沟通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有效的交流能使病人及家人放心,降低病人及家人的怨气,同时也能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沟通并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种信息的交换,一种精确的了解,并确定一个目标的过程。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和培训,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脑瘫患儿因其特殊性,往往会成为护患纠纷的高发区域。大部分的家属在患儿患病后都会出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此外,患儿的情况变化迅速,家属也不能完全了解,极易引发家属的不满和争吵。所以,与患儿及家属进行交流是很关键的。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常用的沟通技巧有以下几点。(1)强调技术交流,运用娴熟的操作方法,获得患儿和家人的信赖。尊重幼儿,运用表扬的语言,鼓励幼儿勇敢地对待病情,并与之合作。(2)尊敬家属,要善于聆听,要有耐心地解答患儿的家庭问题,减轻他们的焦虑与压力。(3)强化人文关怀,适当的人文关怀,以及护理交流技能能提高患儿的信服度。总之,通过交流,可以消除彼此的误会、增进彼此的信任、推动各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护患关系、尽早恢复患儿的健康、增进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减轻患儿家庭的紧张与焦虑。

脑瘫患儿治疗较为复杂,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过程中需要全面康复护理,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根据临床实践,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中,既要改善其身体形态和功能,又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其生理、心理和精神压力,避免因心理原因导致遵从性下降。沟通技巧是临床护理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沟通技巧,更好地完成患者的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效果[5-6]。对于脑瘫患儿,一般年龄较小,对疾病缺乏了解,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温和的语言对患儿给予关爱和鼓励,通过抚摸、拥抱、微笑等肢体语言给予患儿支持,使患儿的治疗更顺利完成。脑瘫患儿常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和运动康复治疗,难以治愈。康复训练的主要医务人员是护士。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在整个过程中,护士需要了解患儿的病情,及时调整康复训练,确保康复训练取得实效[7-8]。

本研究显示,护理前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患儿的肢体活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家属病症知识掌握情况对比,研究组患儿家属知识掌握程度较为优异,;两组患儿护理后生活情况、肢体活动功能对比,研究组患儿生活情况、肢体活动功能较为优异;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研究组护理效果较为优异;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对比,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较为优异(P<0.05)。其具体原因有:在常规康复训练的护理中加强了与患儿的沟通,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症状的改善有了清晰的认识。患儿康复训练的调整可以使他们接受更适合自己的训练。患儿的心理护理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可以使患儿有更好的康复环境,包括自身的身体和家庭环境,良好的沟通环境也可以促进患儿的康复,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总的来说,沟通技能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有较好的护理效果,能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值得在实际康复护理中推广。沟通技能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不仅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而且能提高护理效果[9-10]。

综上所述,临床干预小儿脑瘫症状期间予以患儿康复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患儿肢体活动情况,并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极为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翌,葛利娜.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沟通技巧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9):68-69.

[2]张华.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评价及护理满意度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53,58.

[3]陈立英.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引导式教育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0):138-139.

[4]王伟亚.沟通技巧实施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3):171.

[5]汤佳丽,李培杰.分析沟通技巧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115,118.

[6]李欣,张宁.沟通技巧实施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的价值探析[J].系统医学,2018,3(8):167-168,190.

[7]李菁.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7,26(12):59,61.

[8] 杨旭,李芳.沟通技巧实施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的价值探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7):119-120.

[9]张红梅.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5(5):158,161.

[10] 任青.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3):137-138.

(收稿日期:2021-10-15)

猜你喜欢
小儿脑瘫沟通技巧康复护理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康复辅具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效果探讨
综合护理应用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运用新媒体串联《沟通技巧》教学的课堂实践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潴留康复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小儿脑瘫患者BTX—A注射治疗小腿肌痉挛的解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