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2022-05-30 06:39阮攀月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高校德育

摘要:先秦时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儒家在这一时期所创立的德育学说理论体系对于研究我国当代高校德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从对“先秦儒家”的界定入手,阐述了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德育思想,结尾处总结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有着:借鉴“君子人格”目标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结合教化与修身德育方法有助于创新高校德育方法;注重德育环境的熏陶有利于打造良好德育环境这三点现代价值。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101

1对“先秦儒家”的界定

1.1关于“儒家”的内涵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中的一大著名学派。儒家的开山人是处于春秋末年的孔丘。在历史上最早明确地把“儒”称为“儒家”的是《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尚。”据此,“儒家”就是指遵奉与信仰孔子之道的学派。

1.2关于“先秦儒家”的内涵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按照时间划分,先秦儒家属于儒家发展的创始阶段。先秦儒家是存在于先秦时期的一个阶层,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人们把先秦儒家思想即由孔子确立的基本理论形态,经由孟子、荀子的内外扩充及《易传》形而上基础上确立而形成的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称为原始儒家思想或正统的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就是指先秦儒家学者关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理论思想的总称。

2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德育思想

司马迁认为,先秦儒学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创始阶段、传播阶段、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七十子及其门人、孟子和荀子。由于七十子及其门人代表著作的失传,因此对于先秦儒学的研究就围绕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的思想和著作展开。

2.1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是先秦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春秋末期,奴隶制崩溃,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官学下移,私学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关于道德教化,孔子提出“德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统治者要做到“为政以德”,重视德教,且强调德教胜于刑治。

孔子十分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首先,他强调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信”这些优良品德;其次,孔子提出了“九思”“尊五美”“三戒”“三患”和“五耻”这些具体要求去培育君子人格;最后,孔子采用对比的方法,将“君子”和“小人”的德行加以比較,以此强调君子品德的高尚。

孔子提倡的是“循循善诱”的教化方法。一是“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受教育者的具体特点,进行专门的教学。二是“举一反三”,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促其能由此及彼。三是“愤启悱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发挥能动作用,当其遇到问题而毫无思绪时,老师要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启发。

2.2孟子的德育思想

孟子在继承孔子“德治”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仁政”说,其特点是以“民本论”为中心,“仁政”说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施仁政于民”。

孟子倡导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特点的“大丈夫”人格;鼓励“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弘扬充满正义的“浩然之气”。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主张“人性善”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向善是因为心中怀有善端,若要将心中的善端转变为现实的道德品行,就要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来扩充善端,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

针对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孟子提出“反省内求”的德育方法,该方法的两种表现形式为“求其放心”和“反求诸己”;该方法从“反省”和“内求”两方面的要求分别是从自我的反省中理解某些真理和从自己身上寻找美德。

2.3荀子的德育思想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批判总结,以儒学为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儒家思想。荀子主张性恶,重视后天教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化性起伪”说。荀子认为,只要接受了合适的道德教育,那么人人皆可为尧舜。

荀子重视“礼”的作用,主张礼法结合,形成“隆礼尚法”的学说。“隆礼”是荀子关于治国理论的重要手段之一,他提倡用“礼”规范人们的生活,约制人们不道德的行为,从而达到推行德治的目的,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局面。

基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荀子强调后天的道德教化对人性的转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提倡教育者采用“环境塑造”法和“身教示范”法去教导受教育者。荀子十分重视修身,不仅有专门的著作,还针对修身提出了四点要求:重视践行、坚持学思并重、强调“积善成德”、强调“致诚”。

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代价值

3.1借鉴“君子人格”目标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

孔子十分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人格”不仅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模式。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从而激励着人们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大意义。

孔子强调君子必须“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将自身所赋有的高尚品德传递给他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不少大学生陷入极端个人主义,导致自身人际关系淡薄,君子所具有的“推己及人”仁爱精神恰恰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这一困境,学习并贯彻这一精神中所倡导的宽厚大度、尊重关心、体谅包含。从而使大学生提升自身道德人格,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人格所体现的好学精神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努力拼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大学生应该将学习放在首位,既要立足优秀传统,学习君子人格所包含的高尚品质,又要面向时代前沿,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这种杀身成仁的奉献精神督促着当代大学生实干进取、努力奉献。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要做到自觉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要做到奉献祖国、服务人民,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3.2结合教化与修身德育方法有助于创新高校德育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堂,大多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使得学生惯于被动地吸收知识,从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先秦儒家德育方法既注重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修身,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德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德育方法:一是“身教示范”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作为教师,应该以自身为标准去引导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言行,以身作则,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榜样,完成其“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二是“因材施教”法。教育者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把握了受教育者的自身的特点,并根据特点进行施教,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一是注重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只学习不思考就不能将所学内容消化吸收,只思考不主动学习就会流于表面而不切实际。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所学的成果通过“思”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为我所用。二是提倡反求诸己。先秦儒家哲人历来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指出,在实行“仁”的过程中,自我起着决定性作用。“吾日三省吾身”和“反求诸己”这些方法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大学生要发挥自身主体性,提升自我修养,做到严于律己。

3.3注重德育环境的熏陶有利于打造良好德育环境

先秦儒家强调环境对人們品格塑造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德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因此树立一个利于学生思考和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良好的德育环境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打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首先高校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特点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高校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为传统文化设置专门的公共课,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次要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在生活中做到互相包容、体谅。学习借鉴“孝悌”思想,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画面;最后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在当今多元文化冲击的社会中,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文化氛围是刻不容缓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表相关文件来大力度宣传儒家德育思想等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还要严厉打击不良社会文化风气;电视栏目可以推出类似《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加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兴趣。

将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综合起来,形成多方教育力量共同打造良好德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战国.先秦儒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

[2]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等,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简介:阮攀月(1998-),女,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高校德育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高校德育路径探究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