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雨婷
摘 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应用,表明了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转变,这是新时期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现。思辨性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做到理性思考,運用批判性和反思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现代社会选拔人才,要求具有敏锐的眼光,无限的探索精神,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高考语文试卷的改革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阅读写作所占分值比重很大,且更多考查了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种社会背景,高中教师思考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探索有效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之道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思辨性;阅读教学;培养策略
一、“思辨”“阅读”与“思辨性阅读”
思辨,即思考辨析。中国文学史上“思辨”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踏实地执行[1]。阅读,是对书籍中的内容进行理解的一个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就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语文学习阅读,即读者如何与文本展开对话。简而言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依靠阅读,去感受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验证阅读文章后所得到的理解是否正确。
2018年1月,教育部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新的课标调整了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结构,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即群文阅读教学。课标修订的目的在于为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领航,其中第6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会思辨表达,它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理性思考,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认清事物的本质,促进理性思维水平的提高[2]。但语文核心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思维激发功能,能够保证学生正常学习情况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
目前,语文教育对“思辨性阅读”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很多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对思辨性阅读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余党绪教师认为:“思辨性阅读强调的是阅读者的独立姿态、批判的眼光和思辨的流程”。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者与文本多元对话,进行自我反思、判断与完善,来达成相对“合理性”的理念。胡建军在《浅析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一文中提到“从层次性划分上来讲,思辨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学习者对自己发出的挑战意义所在。[3]”它要求学生能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区分事实和观点,通过解释、分析、论证、评估等思维方式,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简而言之,思辨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阅读活动,将个体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融入阅读过程,独立探究、反思质疑、分析与评价,从而让学生的认知得到意义上的建构。
依笔者所见,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要能够通过思辨分析的技巧做到真正的思维性阅读,教师通过主观与客观的区分将教学方式区分为多样性的批判思维以及阅读主题,通过教学本职探究实质性的教育问题,再将教育问题以思辨方式进行一一解答与处理,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思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是关键,思辨性的培养应该是融入文本解读的各个方面。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对思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挖掘文本,辩证思考
学会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很多都能够以思维辩证的方式进行解析处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以激发学生的辩证思想为目的进行课堂构建,学生还可以将自身的思想与文学作品相互关联,以此能够更好地将思辨教育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如在讲解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立足于文本,看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子路主张抵御侵略,教化百姓;冉有主张先使百姓富足,再进行礼乐教化,富而后教;公西华含蓄低调,但同样想在政务上实现人生价值。孔子在评价学生的志向时流露出治国要以礼治国、言传身教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同中有异,对存在争议的观点,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例如:有学生认为孔子认同曾晳的观点是因为孔子在政治上失望了,渴望徜徉于自然;有学生认为曾晳描绘的场景,正是以仁治国后出现的画面。因此,教师应适当引导叙事细读揣摩,体会、梳理和概括文中的深刻思想,比较人物之间思想的异同,形成独立的判断,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学生在讨论中需再次回归课本,体会古人的人生态度、处世智慧,审视自己的生活境遇、思想境界,寻找自身与古代圣贤的差距,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提升自我,把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落在细处、实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如下活动:将同题影视剧中演员对同一人物的塑造进行比较,评价哪个演员表演得最成功;进行短剧表演比赛,让学生选取课文或其中一个片段,以揣摩人物形象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及相关背景,感受人物的精神气度、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在换位思考中亲近人物;尝试使用文言文给“异代知己”写一封信,带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质疑观点、阐发意见,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以锻炼,思维品质也会得到提升。
深入挖掘文本,鉴赏文本语言也是关键部分。“思维是以语言为基础”,语言包含思维,所以要通过语言去寻找思维的火花。例如:文中一些反复出现的词汇和语句往往会“言有尽而意无穷”,相似的句式表达着不同的情感,比如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说过两次“可恶!然而……”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追问学生鲁四老爷为何两次重复这句话?他觉得什么可恶?而后面的未尽之语又是什么?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深入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4]。又如《哈姆莱特》第五章,哈姆莱特性格特点既有“鲁莽草率”,也有“审慎细致”,那么为何他的“鲁莽草率”会压倒“审慎细致”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去思辨。学生自然会回归文本,挖掘哈姆莱特的语言“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远虑所做不成功的事;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让学生从这些语言中寻找问题的关键突破口。
(二)群文阅读,启发思辨
群文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比较,更注重阅读的整合性,即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核心议题来展开阅读与讨论,并对话题形成共识。从本质上看,群文阅读其实是一个多文本“比对读议”的过程。“比”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行为和思维方式,是对其选择的多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发现这些文本中的异同之处。“对”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行为和过程,以核心问题的明确性在理解群文阅读中选择的这组文本,并通过具体语句思考核心问题所表达的思想。“读”是群文阅读教学中合理方式选择的具体体现,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方法地选择阅读策略。“议”是群文阅读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和行为基础,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培养学生思辨性的重要环节。
群文阅读强调的是阅读材料的整合,是多篇文本的对比阅读。整合是在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辨性的有效策略。整合可以从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入手,也可以将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相结合。例如: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八首诗词风格各异,诗词大家用精湛的艺术形式传达出了自己的生命体悟,透过文字,至今依然能感受到作品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仿佛能听到作者千百年前的生命吟唱。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活动:1.根据诗词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将脑海中浮现的诗(词)人形象写成文字,隐去其姓名和身份标签,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一位诗(词)人。2.分析诗词的形象、语言、手法、情感,想象古人的写作情境,揣摩古人创作的心路历程。举行诗词品读会,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析诗词读法与心得。3.从八位诗(词)人中选择一组诗(词)人,如曹操和陶渊明、李白和杜甫、苏轼和辛弃疾等,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比较阅读,和同学分享成果。4.选择八位诗(词)人中的一位,给他(她)写一封信。可以写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可以写对诗(词)人遭遇和成就的评价,可以选择诗(词)人的作品与之唱和,还可以表达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疑惑等。学生通过吟诵研读、梳理比较和交流探究,会对中国的古典诗词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体悟到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意义,从而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教学形式既拓展整合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比较阅读的思辨性思维。
群文阅读教学的初衷是鼓励学生质疑讨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种”。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群文阅读,要做到既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考,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与引导。
(三)思辨表达,补充时评
思辨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隐晦,很难找到评价的方向,因此需要将这种具有内隐性的思维活动外化为思辨性表达来衡量与评价学生阅读的情况。而检验学生思辨性表达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思辨性写作。“思辨性写作,应当是思维活跃的写作,重视立意的写作,思路清晰的写作,表达严谨的写作,思维容量较大的写作,甚至是有思想深度的写作,是词句精准妥帖、分寸感强的写作”。因此,教师在进行思辨性的阅读教学后,可以利用好时机,结合教学内容与现实,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5]。
思辨写作模式即是利用某一个观点进行议论文的写作,有点和小论文写作相似。学生要根据教师进行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来整合文本、寻找素材、确立自己的观点,并从课堂学习的文本中找到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时,笔者设计本单元主题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刘掣、王嫣的经典诗作《四月的纪念》开篇说:“二十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像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喑哑在流浪的主题里。”青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幻想的年龄,谁人一世无青春?祖辈会对你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辈会对你说:“我吃过的盐都比你吃过的饭还多”,青春时光究竟该如何度过?继“往”开“来”才是正确的选择。“跨越时空的对话”旨在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对先人的青春及价值观有所感悟,找到青春的意义,思考青春的价值,激发寻求理想、拥抱未来的青春热情。笔者还让学生撰写《我的青春宣言》,突出“我”在阅读和思考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写作活动不同于一般表达性的班会活动,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求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和人生理想,展开想象和思考,形成体现个性的文字。观点可以和前人一致,也可以重新确立,但都必须建立在阅读、对话和反思的基础上,既有激情的推动,又有理性的约束。因此,这种写作活动是增强阅读趣味的手段,也是促进深度阅读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通过写时评文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是非常有效果的,它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锻炼时评文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增加见识、强化思维、积累写作素材。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要求笔者能够联系社会现实谈谈思考与感悟,要求学生具备新鲜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时评议论能力,因此时评写作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例如:在新常态下,医护人员始终奋战在前线,许多志愿者尽自己所能为社会提供帮助。因此,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笔者都将许多事例结合到课堂中,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事件积极发表自己的评论与看法。将思辨性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时评阅读为时评写作打下基础,同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重视人才的思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将其视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高考试卷对这一能力的考查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求证的意识,不断探究书本中更深层的内容,尽力扩大阅读的难度,让学生脱离传统的学习模式,带有逻辑和批判的思维模式,去分析书本知识,去阅读课外读物,去明確写作方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除了应付考试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益。
参考文献
[1]董舒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背景下教师适应性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1.
[2]余党绪.比教学范式建设更迫切的,是改善我们的思维: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8(1):9-13.
[3]胡建军.浅析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J].时代教育,2017(4):71-72.
[4]张玉新.整合: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8):8-12.
[5]邸成明.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0(28):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