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2022-05-30 05:26刘建辉
高考·中 2022年12期
关键词:培养措施高中历史

刘建辉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具备较高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这一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这一能力能够辅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客观性的知识认知。核心素养环境中,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主动转化教学认知,创新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措施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指标明确指出,教学期间,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对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以及内涵进行深入界定。史料实证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其主要指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以及运用的能力,现代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具备较高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稳定提升。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原则以及对策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在历史课堂上,当教师为学生提供史料,并阐述评价史料时,均应该遵循真实性原则。史料是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宝藏,但这些宝藏的真伪却难以辨别,虽然历史资料并不等同于历史本身,但在历史建构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且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践行真实性原则,合理使用史料,但绝不能出现随意取舍、随意裁剪的情况。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史料,既不能过多融合自己的主观想法,也不能过分抬高,而是要站在客观且专业的视角综合分析,综合评判。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教师要合理而又谨慎使用史料,要坚持孤证不立、阙文则疑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史料观念[1]。

(二)典型性原则

虽然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之间有较大的距离,但史料对于两者形成的作用却大抵相同,均处在不容忽视的层面。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知识选择相应的历史材料,通过这一方式拓展学生的认识并深化学生的历史理解。在此过程中,为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教师需遵循典型性原则。在筛选并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其中具有典型性及代表意义的内容。

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教师便可选择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相关历史资料。比如中美天津条约中的部分内容、中英五口通商附带善后条款中的部分内容,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理解何为最惠国待遇的片面性,以及在鸦片战争时期对于中国主权所形成的诸多危害[2]。

(三)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包含数量适度以及难度适度。前者指的是为学生提供的史料数量不宜过多,但也不宜过少,要考虑当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后者指的是要确保所提供给学生的史料难度适中,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但不宜包含过多晦涩难懂的内容。必要时,教师可以根据史料素材,设定相应的问题,借由梯度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史料,并加强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思维与史料素养,并使之养成严谨的态度与主动求真的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对策

(一)了解史料类型与搜集方法

培养高中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中国是一个历经数千年发展的文明古国,所积累的史料文化丰富且多样。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史料,以此才能够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能够在多姿多彩的史料素材中,丰富学习经验并提高学习认识,如文字史料、音像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等,均是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史料素材[3]。

在引导学生开展史料类型的学习与了解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深化学生的认识,更要有意识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把握不同史料的特征与作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选择音像史料或图片史料,这一类史料素材的视觉冲击性更强,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吸引,使之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奠定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基础。而随着学生所处年级的逐渐提高,如进入到高二下或高三,教师可以为学生多提供文字史料,以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并增强其史料意识。

除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史料外,教师还要组织其掌握更多不同的史料搜集方法,促使学生在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过程中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比如很多学校内有图书馆,课余时間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前往图书馆,搜索当下阶段所学的历史知识相关的史料素材。必要时教师可系统化地安排相关的实践性作业。

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例如:讲解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时,针对这一部分的三省六部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参观相关的历史遗址,或者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网络自行搜索。在培养学生史料时政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适当融合其他教学方法,如利用导学案手段,为学生提供史料。比如:讲解“秦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时,教师便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的一些内容,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秦朝的综合状况,鉴定单元学习基础,并激发其史料实证意识。

(二)了解史料辨析与判断方法

第一,要引导学生了解鉴别史料的方法。绝大多数历史课本中所呈现出的内容与学生所处的时代具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教师可能会为学生提供多个史料,而学生自身也会搜索到很多史料,但这些史料的真实与否,并不能够单纯的决断,在历史教学中也不能随意使用。综合来看,无论在从事任何种类的研究时,需要进行的第一步工作都是要鉴别材料,如若盲目选用,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害[4]。所以在引导学生开展史料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教师要确保史料真实,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史料辨别的能力,而不是盲目毫无顾忌地信任史料。例如二重证据法是史料辨析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段。结合网络发展现状分析来看,往往在大众得知一些文献史料时,相对应也会伴随着一些实物史料,那么这些史料便是辨别文献史料真伪的最有利证据。所以在引导学生了解文献史料时,教师可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使之主动搜索是否有与之相对应的实物史料或其他类型史料,在二重或多重证据的有效支撑下辨别史料真伪,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并使之深化对于史料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第二,要引导学生掌握史料价值辨析的方法。史料的来源并不是固定的,而不同来源下形成的史料所拥有的价值也各不相同。史料可划分为一手史料及二手史料。前者又被称为原始史料,是在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用于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意义;后者的可信度虽然不及前者,但也具备参考意义,多出现于非目击者或距离事件发生时间较远的阶段[5]。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商代历史时,除了可以为学生提供《史记》中的記载外,还可以为其提供一些甲骨文素材。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判断史料的价值,在辨析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时,要对两者的价值加以综合评定并合理使用,以此充分发挥史料的实证作用,提高自身实证能力。

(三)了解史料解读与运用方法

史料实证教学中史料解读与运用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决定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及素养发展的重要元素。

在引导学生开展史料解读活动时,教师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尽量给予学生主导权,要求学生自主解读,而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在此期间,教师可传授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解读技巧。比如:在接触到大段史料时,需要先找到其中的重点词汇及代表性词汇,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化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并客观判断史料呈现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使之在史料解读时不会过分解读或断章取义。完成史料解读后,需要引导学生判断材料与问题、材料与自身所学知识点之间所形成的联系,深入贯彻主动性原则,使得学生把握史料内涵,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将其贯穿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例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便可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练习题中的史料进行解读与分析并回答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其他的解读角度,比如立足于史料记录者的立场分析史料的内涵。

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这一部分知识点为例。在学生解读史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两种不同的立场进行分析。立场一:对于西方列强来说,义和团运动所产生的影响;立场二:以“扶清灭洋”口号的立场,来判断义和团运动的影响。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处在不同的立场,对于事件所形成的认识与记录会存在一定的分歧,以此可以让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培养自身良好的史料实证观念。

在引导学生掌握史料运用的方法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几大要点:

第一,要真正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在此期间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历史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为其提供合适的素材,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史料,贯彻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内涵,并得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活动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论点自行选择并根据史料内容进行论述。完成史料运用以及辩论活动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系统化的评价活动,复盘整个辩论赛并总结相应的经验,借由这一类型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史料选择能力及求证能力。

第二,要多多地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史料,以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观念,并使之深入感受史料在历史学习中所具备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开国大典这一史实所包含的诸多类型史料。借由丰富的史料再现历史事实,深化学生体验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及素养。比如:课前教师可以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图片,并要求学生借此判断自己可以通过这些内容了解到哪些信息。在众多不同的史料素材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找到要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通过毛泽东的演讲你了解到什么?通过现场阅兵的照片你了解到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捕捉史料的重点,并理解本课内容,助力其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了解史料实证与对待方法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依据实证精神去论证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相应习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史料对于其自身实证精神的发展能够形成较高的积极影响,并且很多时候史料都可以用作引导学生论证历史观念的重要依据,并促使其循序渐进地养成科学客观的历史态度。例如在讲解“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时,教师可以借由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素材,让学生了解这一制度的内涵以及形成过程。当学生了解了九品中正制的基本信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史料说明了哪些社会现象。比如士族的日益腐败、行政能力的缺乏、自身的逐渐没落等。通过这一方法深化学生对于史料内涵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知晓,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讲求证据,要形成正确的意识与习惯,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及道德素养。

其次,教师要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增强学生的能力。比如:课余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文章中融合所知晓的史料知识与自己在课本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三种不同的小论文任务类型,分别为陈述论文、论证论文与评价论文。其中陈述论文指的是教学任务完成后,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要求学生结合史料与课本知识,客观、清晰描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论证论文指的是在了解史料知识后,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事件或者特定的历史阶段对其进行论证并给出相应的结论;而评价论文指的是学生要在所学内容与史料等有效帮助下,客观系统地对人物事件进行评论,形成独特的观点。在高中阶段,小论文的撰写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并加深对史料的认识。同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独特的自主观点,以实证精神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史料实证意识,并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

结束语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也是驱动其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结合文本分析来看,教学期间,教师要从四方面入手:第一,要引导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以及搜索方法;第二,要引导学生了解史料的辨析方式;第三,要引导学生了解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方式;第四,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史料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积极辅助。

参考文献

[1]侯亚.用史料探索迷雾,用历史指引前路: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高考,2022(26):133-136.

[2]潘仕进.聚焦史料镜像历史: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J].高考,2022(22):134-136.

[3]夏玮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J].读写算,2022(21):94-96.

[4]任杰.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15):36-37.

[5]崔元.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效果和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猜你喜欢
培养措施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怎样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意识
关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研究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论中学生排球战术意识的训练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