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贵灵 刘凤霞
摘要: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苗族蜡染是苗族优秀的文化代表,具有较大的工艺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材料。充分挖掘苗族蜡染的文化内涵,科学采用多种传播策略推动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对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苗族蜡染;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J523.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03
0 前言
苗族先民自秦汉以来就掌握了蜡染工艺。《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也就是说,在白布上用蜡绘花后放入蓝靛中浸染,取出煮于水中去蜡,就可以得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布料。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挖掘苗族蜡染所折射的民族形象,做好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工作,不仅是苗族蜡染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必然要求。文章充分挖掘苗族蜡染所折射的民族形象,分析苗族蜡染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探讨苗族蜡染国际传播的策略。
1 苗族蜡染折射的中国国家形象
蜡染的取材、用料、制作和使用都蕴含着苗族人丰富的文化精神。在体味其艺术美,欣赏其风格美和形式美的同时,应深入挖掘其折射的民族形象[1]。
1.1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就是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工匠对每一件产品、每一道工序都追求完美。因为苗族人在制作蜡染的过程中做到了精益求精,所以蜡染经久不衰,深受喜爱。
蜡染工艺复杂、流程烦琐。上蜡的时候,苗族妇女们仔细琢磨、反复构思,采用夸张、变形的组合手法搭配各种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创作出独特的艺术造型。虽然蜡染只有蓝白二色,但是妇女们巧妙地运用点线、疏密的排列布局方式,使各种纹样组合成了层次丰富、简洁明快的图案。可以说,每一件蜡染作品都凝聚了手工艺人对精湛技艺和精良品质的极致要求。小小的一块蜡染布料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蜡染本身恒久的文化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所在。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苗族人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在绿水青山的环绕中,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和谐美就贯穿蜡染生产制作的全过程。
蜡染制品往往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例如,在蜡染布料中常常出现人与动植物和睦相处的图案,这些图案体现了苗族人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蜡染的染料靛蓝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所用的蜂蜡、木蜡等蜡质也从大自然中获取。苗族人把大自然融入蜡染之中,创造了一幅幅充满和谐美的作品。
在与其他民族相处的过程中,苗族人也秉持和谐原则。在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的过程中,苗族兼收并蓄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并融入蜡染中。例如,苗族吸收了汉族的龙文化,把龙元素融入蜡染作品中,并在节庆日把蜡染作品赠送给其他民族的同胞,表达自己的祝福。
1.3 乐观向上与积极進取精神
苗族人大多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边远地区,生存条件艰苦。但他们懂得与自然相处的道理,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物资匮乏的困境,苗族人巧妙利用自然资源,自己植棉纺布,制作衣物、桌布、床帘等蜡染工艺品。
苗族人以刀为笔、以蜡为墨,依托蜡染传达苗族人天真烂漫、积极乐观的态度,各种动植物纹样的大量使用,寄托着苗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祈福消灾的愿望。例如,蜡染制品中总有象征新生命的葫芦、隐喻多子的石榴、寓意长寿的桃子等图案,饱含苗族人美好的祝愿。蜡染色调素雅、清新悦目,不仅能用作各种生活用品,还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1.4 勤劳智慧、勇于探索的品质
古代技术有限,没有化学染料,只能用植物染料。具体有黄色染料栀子、红色染料茜草、绿色染料冻绿等,由于植物染料的特性,布料只能在温度较高的水里浸染,否则很容易掉色。而在高温下,蜡质已经融化,不能阻止染料浸入,无法形成花纹图案。苗族人通过不断探索,从木蓝、菘蓝、蓼蓝等多种植物茎叶中提取到了靛蓝制作染料。
苗族人在蜡液温度的控制上表现出了独特的智慧。画蜡时,蜡温须适宜,温度过高蜡汁便立即渗浸四周,使花纹模糊不清,高温也容易导致布料泛黄,影响蜡花色泽;温度过低蜡汁不易流动,画出来的纹样粗细不均,而且蜡汁停留在表层不能渗透布料,也就起不到防染作用。所以蜡汁刚好能渗透到布料背面时的蜡温是最适宜的[3]。苗族人上蜡时一般将画布置于膝上,凭皮肤的感觉来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为了防止上蜡时蜡温下降过快,苗族人一般用钢刀或铜刀等金属制品上蜡。可以说,蜡染工艺的整个流程都体现了苗族人的智慧。
2 苗族蜡染国际传播的意义
苗族蜡染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2.1 丰富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苗族是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苗族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苗族蜡染是苗族优秀的文化代表,拥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塑造独特的国家形象。因此,充分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挖掘苗族蜡染的文化内涵和工艺价值,对民族文化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和歪曲
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国家的欺凌,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中国是腐朽不堪、弱国弱民的形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重塑了中国形象。有些国家看到中国的变化并给予了肯定,但有些西方国家仍然保留着固有思维与刻板印象,认为中国依旧愚昧落后,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是野蛮、贫穷、动荡的地方,这是对中国形象的误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面临各种艰难险阻。由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政治制度等和西方国家差异巨大,部分不怀好意的西方国家会试图丑化、扭曲中国形象。
苗族蜡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折射了良好的民族形象,做好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工作,有利于消除其他国家对我国的误读和歪曲。
2.3 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如今,工业大生产、物欲的膨胀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的终极命运备受世界关注。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生态文化中尊重、保护自然意识的树立提供了思想支撑,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苗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苗族蜡染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既是中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精神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全人类和谐发展的理想追求。因此,做好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工作,对我国树立负责任、勇担当的大国形象具有积极意义[4]。
2.4 彰显了中华民族和谐的大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讨论国家形象塑造时,要求突出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肩负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民族形象的重任。苗族蜡染体现了苗族和谐互助的生活理念。苗族人不仅在本族中团结一致,在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历程中,也始终遵循和睦相处、友好互助的原则。
苗族蜡染蕴含的优秀文化特质,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民族精神。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彰显民族和谐的大国形象。
3 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策略
文章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四个方面探讨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策略。
3.1 回归文化本真,提高文化自觉
苗族蜡染文化早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古朴的东方色彩广受国外人民的喜爱。蜡染能从深山走向国际舞台,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并引领时尚潮流,是苗族蜡染本身蕴含的文化特质和工艺审美价值决定的。然而,随着旅游业带来的商业诱惑,越来越多机器生产的工业蜡染品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传统手工蜡染遭到巨大冲击。粗劣蜡染制品的大量涌现,带来的是文化的失真。因此,要发挥苗族蜡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就要回归文化本真,保证蜡染的质量。
如今人们热衷于从西方引进的东西,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缺乏热情,这样的情况必然会逐渐削弱人们的文化自信。殊不知正是因为各个民族具备文化独特性,这个世界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苗族蜡染展现了苗族人积极向上、坚持和谐共处的精神。蜡染艺人是苗族蜡染国际传播的主体,只有深刻了解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才能提高自觉性,增强自信心,更好地传播蜡染。
3.2 立足传统,注重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创造力依然是各民族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命脉。苗族蜡染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注重创新。
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必须在保留其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民族艺术的自我创新,实现二者的协调与融合,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例如,对蜡染的面料、纹样和造型设计等进行再创新。面料可从以往的以棉、麻为主发展到纱、绸、丝等。在纹样设计上,采用传统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同时可适当添加新的流行元素,创造性地将国际时尚元素和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使蜡染更受现代人的欢迎。
在造型设计方面,要突破实用的范畴,创造出更多与日常生活用品不同的新形态,如蜡染手袋、高定礼服、壁挂、沙发套等。
3.3 利用多种传播媒介,扩大传播影响力
历史上,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是苗族蜡染传播的主要方式,但这两种传播方式受时间、地点等的限制,不利于苗族蜡染更广泛地传播。因此,苗族蜡染国际传播要从多方面进行。
3.3.1 从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着手
应开展国际性观光旅游,召开有关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带领客人参观苗族蜡染的同时,要向客人介绍苗族蜡染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蜡染的传播,因为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者基本都是各领域的精英,精英文化起着引导舆论的作用。
3.3.2 从大众传播着手
开展蜡染的国际展览和国际演出。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画展上,苗族蜡染画册《蜡花朵朵》展出后被馆藏;中国蜡染传人王阿勇在美国进行了一场蜡染演出后,被美国观众誉为“东方艺术家”。要利用大众传媒让蜡染文化走出去。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的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接收、传播信息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利用大众传媒,苗族蜡染能够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因此,要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将各种传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苗族蜡染更好地走向世界。
3.4 定位受众,进行针对性传播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传播的中心已经由传播者转变为受众。受众往往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和生活经历等对传播内容进行解读,得出的结论可能和传播者所要传达的内容产生一定偏差,甚至完全相反。所以,必须定位受众进行针对性传播,这是传播获得成功的前提。
传播苗族蜡染,要提前了解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背景、文化诉求、接受心理、个性特征等,有针对性地传播该国受众可以接受的文化内容。此外,还要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例如,苗族蜡染制品可以是普通大众化产品,也可以是为高奢人群定制的奢侈品。因此,只有将苗族蜡染转化为受众需要并且接受的形态,并对传播内容进行适当的解说,才能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4 结语
苗族蜡染蕴含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乐观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和歪曲,也能体现中国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彰显民族和谐的大国形象。要做好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需要回归文化本真,提高文化自觉;立足传统,注重创新;采用多种传播渠道,扩大传播影响力;定位受众,进行针对性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苗族蜡染,促进国家形象的优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黄霁歆,余美贤,吴鸿煜.传播学视域下贵州蜡染工艺的外译与传播[J].河池学院学报,2021,41(5):102-108,114.
[2] 黄亚琴,项镇.贵州蜡染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解析[J].纺织导报,2014(6):149-152.
[3] 张欢,田鑫.丹寨苗族蜡染工艺及艺术特色[J].印染助剂,2019,36(1):10-14.
[4] 张斌,张昆.侗族大歌的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J].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1):181-194.
[5] 范紅.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与传播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2):141-152,161.
作者简介:石贵灵(1997—),女,贵州施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刘凤霞(1981—),女,山东潍坊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