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雷 吴乾康
摘要:集体课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课程的主流教学模式,适用于大部分课程教学,但对小部分强调个性化培养的专业课而言,其过于强调共性与基础技法的掌握,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有限,很难兼顾学生的个人发展,难以满足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需求。这一问题在集体声乐课程中较为突出。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定位,以学生为重心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采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对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率具有良好的作用。文章主要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及其利弊,并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创新路径,旨在促进高职院校集体课程个性化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03
集体课是目前最为常见和普及的教学模式,按班级上课和分小组课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即“1VN”(一对多)模式,与之相反的是“1V1”(一对一)的专门辅导。“1V1”教学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尤其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中,越是复杂和精密的操作,对“1V1”教学的需求越明显。但受现实教学条件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在相应的课程中采用“1V1”教学,更多推行的是“1VN”教学模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普遍以集体课为主,“声乐课程是一门强调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有着个性化的培养需求,这一内在的对立使得在集体课程中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1]。
1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概述
音乐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美育课程,音乐能够包罗万象,儿童歌曲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对幼儿认识身边的事物、培养幼儿的语言技能、帮助幼儿掌握入学前的基础知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开设了声乐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须掌握音乐演唱和演奏能力,具有音乐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在今后开展学前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因此,声乐课程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声乐演唱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与教学能力,以满足今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多采用“1V1”的培养模式,进行个性化的培育,这是目前声乐教学领域公认的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但“1V1”并没有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推广,因为没有庞大的师资作为支撑,这会耗费巨大的人力成本。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普通必修课程,没有必要耗费如此庞大的师资开展教学。因此,在权衡利弊后,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仍是“1VN”的教学模式。
声乐集体课应用较为广泛,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声乐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有着集体课本身固有的一些弊端,因此需要积极探究和创新现有的声乐集体课,以提升教学质量,突出学科特点,促进声乐学科发展和进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
2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利弊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主要以集体课为主,普遍采用班级课程和小组课程。声乐课程是一门极为讲究实践和个性化培养的课程,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演唱中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声乐集体课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够集中学习声乐,高效讲解声乐理论知识,一起互动交流。在音准概念和节奏感等方面的培养上,集体课是较为高效的形式,能够极大地节省人力成本,符合大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这一形式被普遍采用。
声乐学习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对于基础发声技巧、气息的运用和共鸣的处理等共性部分而言,可以通过集体课程教学和培养;而对于歌曲的选择和二度处理的表达等个性部分,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因此,声乐课的这一特性与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是存在冲突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共性与个性的冲突上,学生较难通过声乐集体课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难以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嗓音特点和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每个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男声与女声高音处理方式上的差异、部分学生节奏存在问题、部分学生气息控制不够恰当、部分学生出现声带漏气的问题,如果采用集体课的方式教学,势必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实施,是当下教育资源平衡后的结果,这一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是目前师资安排、学时安排和教学资源分配比较适宜的选择。因此,集体课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中是一种受到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但这一教学模式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创新探索
3.1 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要进行创新探索,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定位,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设置。”[2]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集体课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声乐演唱基础,包括气息、共鸣、咬字方式等基本的演唱方法和艺术歌曲的演唱与处理技巧,另一部分是针对学前教育的儿歌演唱。
声乐演唱基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设置的,旨在为儿歌的演唱打好基础,是儿歌演唱的前提和准备。儿歌演唱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应该对此有准确的认识,进行教学层面的规划,前期将声乐演唱基础作为铺垫,后期将重点放在儿歌演唱水平的提升上。
聲乐演唱基础应在课程前期安排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声乐演唱基础较为薄弱,许多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声乐,而且许多学生也并不是因为热爱音乐而学习声乐课程,只是因为学校安排了这门必修课程不得不学习,因此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在接触声乐课之初,并没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支撑,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因此在前期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声观念,学习并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培养其歌唱兴趣。比如在声乐集体课中安排比较好唱又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歌曲——《花非花》《送别》等,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使其在歌唱中找到成就感,进而转化为学习声乐的兴趣。
打牢声乐演唱基础后,就需要安排儿歌演唱教学。儿歌演唱的特点是发声自然、情感真挚、音色优美,常伴有体态律动和音乐游戏等活动,因此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应注意到这一特点,可以选取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儿歌作品。例如,在教《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时,可以带学生进行声势律动,以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声势动作作为歌曲的演唱伴奏,不仅使这首轻快的歌曲更富有律动感,还能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需要。
此外,游戏性也是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可以选择《传传歌》这类游戏性较强的歌曲,融入音乐游戏的元素,替换歌曲中的水果,玩歌词接龙游戏;也可以将《踏浪》《布谷鸟》等歌曲结合具有律动性的音乐游戏开展综合声乐教学。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学生在今后幼儿教育中的创造力,将在声乐课堂中学到的演唱技能和教学技能运用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更快适应今后的工作。
3.2 以学生为重心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
声乐集体课堂上教授的大多是具有共性的知识,可以尝试以学生为重心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个性,组织学生研讨与分析声乐演唱技巧,这是解决声乐集体课难以突出个性的有效途径,通过互动课堂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安排一定自由交流的环节供学生讨论交流声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给出指导点评意见,引导自主交流学习的进行,从而鼓励学生对声乐演唱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3]在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课堂交流应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的重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如在练声阶段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内部交流,分享自己的演唱感受,相互聆听,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点评学生的表现,并指出如何优化,指导学生课后撰写分析报告。
课堂分析报告可包括课堂演唱体会(若是其他同学演唱,可替換为对他人的点评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适用的练声曲、适用的声乐作品、其他注意事项等若干部分,从而总结和梳理课堂上遇到的发声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思路,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改进,从而规避灌输式教育,形成良好的研讨学习氛围。在歌曲学习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一节课可以安排3至4名学生演唱,其他学生则研讨分析,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多次演唱实践和思考练习机会。
以学生为重心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交流研讨氛围,尽可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声乐方面的天赋,充分挖掘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利用好声乐课堂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平台,使其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与其他同学分享,从而提升学生的声乐专业素养。
3.3 采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声乐集体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全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打破课堂内外的壁垒,使学生自主学习声乐,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课内外的联结,在某种意义上达到尊重学生自身条件的效果,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要求。
采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以及学习成果的探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集体课而言,翻转课堂可以满足包括学生课后练声、钢琴练声曲音阶练习等需求,教师还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将学生所学歌曲的背景和演唱要点发送给学生,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色条件和学习程度单独布置一些歌曲,给予学生歌唱的舞台。若学生是抒情女高音,可以演唱《思念》《中国大舞台》等歌曲,男中音的学生可以学习《天下黄河十八弯》,擅长民歌的女学生可以演唱《绣红旗》《红梅赞》等,其他同学观摩与交流,教师给出点评改进意见,帮助其更好地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后时间自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充分实现自主学习、探究。
翻转课堂与声乐集体课的组合搭配比较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能在课堂上获得教师的指导,掌握系统的声乐基础知识,又能够在课后提升专业水平,满足自身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自身演唱水平的提升。
4 结语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模式经过不断改进,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有必要根据专业特色进行改革创新,以探索更加高效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定位是教学改革的基础,若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一切改革都无从谈起。以学生为重心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是目前声乐集体课需要做的,课堂上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探讨空间,规避灌输式的声乐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声乐。采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解决声乐集体课中共性与个性冲突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集体课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比教会学生某个知识点更加重要。希望文章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媛.面向新世纪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3):190-191,194.
[2] 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5-87.
[3] 张晓钟,王必主.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4(7):9-12.
作者简介:沈春雷(1968—),男,安徽舒城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吴乾康(1986—),男,安徽阜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声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