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关于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探讨

2022-05-30 10:48:04袁燕琴
求知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课后作业双减政策

袁燕琴

摘 要:“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学业进行了“减负”安排,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身体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后作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相应的优化,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其学习效率。文章通过论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提出了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中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质量。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后作业

近年来,我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颁发了许多“减负”政策,并且强调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当切实落实我国相关政策,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数学学习是推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活动之一。因此,我们应当给学生安排合理、适当的数学训练,以此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等方面的盲目攀比,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存在揠苗助长的问题,不少教师或家长为学生安排难度和数量严重超标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学习负担。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的特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后作业,以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目标

我国“双减”政策对学生作业的总量以及作业时长都有着相应的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并对学生的作业总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还应当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教师、家长相互合作,全方位地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呈现出作业负担过重的特征,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其认为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深刻掌握各类题型,熟能生巧;另一个原因则是教师设置的作业难度没有针对性,没有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有些作业难度过高,导致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作业。“减负”不仅仅是减少作业数量,使学生在生理层面上减少对作业的时间投入,增加他们的睡眠和娱乐时间;同时还要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以往在“题海”中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具有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首先,“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应当引导学生实现快乐学习。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较为清晰,并且抽象程度较低,因此教师在安排作业的过程中应当有意降低作业的难度。教师布置的作业应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夯实学生基础能力的同时,避免盲目追求作业量。同时,难度较大的作业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心理带来消极影响,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一定的厌恶情绪。教师通过布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其次,“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当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高质量的数学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语言的应用以及思维情感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时,其就有了相应的自主活动时间来开展社会实践,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兴趣,发挥特长,使学生的综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后,“双减”政策要求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因为良好的教育生态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活力。相关教学人员应当改变自身传统固化的教学理念,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使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科目,我们对数学课后作业进行改革,可以形成具有综合发展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原则

(一)基础性

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所布置的作业内容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加强对教学内容“四基”(即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视,引导学生发展“四能”(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数学课后作业量应当参考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教学目标的设定情况以及学生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来设置。为了降低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时间投入,教师应当尽量避免布置机械性的练习作业,也应当避免盲目拔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

(二)针对性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应当参考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其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作业的具体安排应与当前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符,而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教师需要及时批改,并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调整下一次作业的设计。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其课后作业的安排要具有针对性,作业内容应当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中的教学重难点内容。

(三)多样性

由于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不同,故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数学学习基础的差异,在布置作业时保证作业具有“分层”的特点。对同一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解答,以此促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从作业中得到相应的收获。教师也可以尽量设计具有个性特点的作业,以此促进学生实现个人学习目标[2]。

三、“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理念,提高作业人文价值

在“双减”政策贯彻落实前,考试是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手段,而作业设计与考试直接挂钩。在这种情况下,作业是针对学生所学知识,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为基础设置的,这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都极其重视作业的“量”,为了使学生在考试当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往往通过题海战术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运用,从而在作业设计方面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由于课后作业的题目数量多,难度大,学生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作业,这样既减少了其睡眠时间,又使学生无法阅读课外读物,对学生的身体、思想素质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该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爱、品格和情操同作业相结合,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凸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解,并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疑问。教师要通过细致的作业批改了解学生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数学学习情况设计作业,与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互动,从而渗透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常用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自觉自发地运用数学思维,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形状相似的物品,借助直观的具体事物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

(三)注重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过量的作业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其写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不仅延长了作业时间,也降低了作业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是注重逻辑思维的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仅需要针对课堂学习内容,也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作业的相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时标准来进行备课,使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能够遵循适时、适量的原则。教师要将“以生为师”的学习理念贯穿于小学数学课堂中。例如,在学习“角”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设计优美的图案,配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3]。

(四)多方合作,共同指导

“双减”及课后服务政策落实前,学校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这一观念体现在作业布置上,就是教师通过设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来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此同时,家长也在不断地给学生“增负”,让学生教师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需要立足于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具体方针,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精简作业量,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纯地将作业作为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功利性工具。同时,家长也需要与学校互联互通,在“双减”政策下与学校一同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

(五)重视探究,提高作业深度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的工具型学科,因此,数学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作业的设置上可以利用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作业锻炼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维意识,建立起对数学学科的认知体系。教师应重视作业的探究性,改变以往单一机械化的作业设置,以灵活的思维设计数学作业,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作业的设置与教师的备课、讲课、评课是一套完整体系,我们需要基于作业进行教育体系的优化改革。教师要依照“摸—清—删—改—保—创”的学习步骤优化作业设计,探清作业设置根源,删除作业设置中的累赘,改善作业中不合理的内容设置,保证作业质量。同时,作业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采取分层次设计。

(六)控制作业数量,做到适度、适量

学生作业的设置要基于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状态。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需要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既要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需求,也要在遵循“双减”政策的前提下保证作业质量,缩短学生的作业时长与作业量。目前,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学情况提出的“五项管理”,是基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层面提出的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的积极政策。在“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制度的双重引领下,教师应当针对课后作业设计进行持续性优化,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家长“减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需要积极贯彻“五项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作业设置方面的相关政策。教师要优化作业内容,将作业与学生个人情况、教师素质、课堂教学内容等高度结合,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其学习情况进行作业设置,既要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要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另外,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作業设计能力,与家长积极沟通,借助“家校共育”为学生减负,同时,还要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置相应难度的作业训练,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马文杰,李恩瑞.中小学数学作业基本设计原则:反思与重构[J].教育导刊,2020(2):62-70.

陈玉生.素养为本的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7):59-61.

钟先云.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8):45-47.

猜你喜欢
课后作业双减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精心营造学习氛围 成就语文高效课堂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49:50
浅析新课标下学好数学的方法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0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