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
[摘要] 班集体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儿童道德建设。在班集体道德建设中,班主任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将情境体验贯穿整个德育过程,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代替说教,唤醒学生内心自我教育的需要,变他律为自律,变道德束缚为自由选择,让班集体成为学生愉悦的、自在的精神栖息地。
[关键词] 班集体建设;儿童自律;道德建设
班集体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儿童道德建设。当然,这里的道德有着比较宽泛的意义,它指儿童的德性、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的成长。这样的成长必须体现社会、时代、民族的要求,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我们作为儿童成长的引领者和陪伴者的职责所在。儿童在成长中需要规训,这当然也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假如缺失了儿童道德的主体需要,缺失了儿童行为的自我规范,缺失了儿童在德性、心理、行为认知成长方面来自内心的需求,光靠他律,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儿童道德生长从他律走向自律,是每一个班主任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思考一:对象还是主体?
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小,心理上还不成熟。但儿童的稚嫩并不是一个固化的过程,它应该是流动的,不断前进的。在其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固然需要给予明确的规范,但更应该看到儿童内在的生长需要。同时,儿童在来到班集体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经验、思想和情感,他们的道德发展不仅有性别、个性、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还会有发展阶段的不同。当我们无视他们的发展实际及内心需求,强制性地将各种规范、要求复制粘贴时,效果必然只是眼前的、低效的。
班级环境作为班集体道德建设的物性情境,是学生能感受到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文化载体。开学伊始,应学校要求,笔者对班级环境的布置煞费苦心。瞧,教室里,一张张桌椅排列整齐;窗台上,一盆盆绿植生机盎然;书橱里,一本本图书摆放有序;墙壁上,一份份公约张贴显眼……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了保持住教室环境的欣欣向荣,笔者对学生三令五申,不得破坏绿化,不得损坏图书,爱护教室环境,人人有责,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在反思中,笔者发现,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创造美中自然生成爱护美的情感。
新的一期教室布置开始了,笔者依据学生的兴趣,将班级分为美化师、小园丁、小书虫、小使者四组。利用节假日,带领小园丁、小使者们走进花鸟市场,欣赏当季植物,采访花农,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种植要点;评选班级小书虫,开展“某某书虫图书展”“某某联合图书展”,美化师们上网搜集资料,参观其他班级教室,学习布置、美化教室的知识……一周后,全班齐上阵,他们各司其职,美化师发揮自己的特长,剪剪贴贴,让教室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小园丁们则把绿植摆放到位,喜阳的植物放在南阳台,喜阴的则摆在北阳台,他们还给每一盆绿植贴上了名片;小书虫们把图书角打造成个性十足的小型图书展;小使者们是大家的好帮手,哪里需要帮忙,他们就往哪里去……最美教室里蕴含着每一位学生的辛勤汗水,大家都爱上了这里,怎么还忍心破坏呢?
李吉林老师说,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爱美的天性,在道德教育中展示美的形象,激起美好的情感,从而唤起儿童对周围世界、对大自然、对他人的热爱,播下善的种子。班集体就是师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绝好美育场,给予儿童生长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然会自主、愉悦地置身其中,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成就最好的自己、最有魅力的班集体。
二、思考二:灌输还是体验?
一段时间里,笔者将大量的道德规范、要求打印张贴在教室各个醒目位置。那时候,笔者天真地认为,只要学生对规范、要求耳熟能详,就能在现实生活中遵守规矩。偶尔学生违规犯错,就会要求他们大声背诵或抄写相关条例,加深印象。当然,这样灌输式的大量记诵,能暂时遏制学生犯错,但并不能解决他们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问题。
有段时间,学生们互相告状的现象特别多,还总把问题的矛头指向别人。通过调查发现,在班集体中与伙伴发生摩擦时,他们往往站在自我的立场,得理不饶人,非要争个谁是谁非,甚至有时明明错在自己,还偏要无理取闹,和伙伴吵得不可开交。这种现象的发生,难道是他们不知道宽容的道理吗?显然不是。
针对班级问题,及时上好班会课,是班集体道德教育建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班会课上,笔者创设课间矛盾的情境。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次出现时,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审视、分析。笔者适时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们又会怎么做呢?”在动情的音乐背景下,学生在冥想中反观自己的言行,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他们轻轻地走向对方,一张小小的纸条,一次友好的握手,一个深情的拥抱……在情感体验中,他们懂得了宽容是人际交往的金钥匙。
班会课上,笔者还会引导他们关注更广阔的世界。鼓励学生关注周围的、国家的、世界的大事、趣闻,再让他们用新闻播报的形式,在全班范围内播讲。疫情的发生,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星堆的发现,让他们感受到考古人永不停止的追求;双航母上头条,让他们骄傲祖国正日益强大……他们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打破了校内学习的屏障,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这些可触可感的信息,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获得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拥有大胸襟、大情怀、大格局。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要解决好“知”与“行”的关系,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体验者,让他们感受到道德规范、要求中闪烁的人生智慧,找到道德行动的内驱力。
三、思考三:苛责还是欣赏?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到三种“国度”的教育境界,即“力量的国度”“伦理的国度”“审美的国度”。“力量的国度”指向自然法则、丛林规则,类似于没有道德的动物生存在一起,自然是不可取的;“伦理的国度”充斥着太多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显然也不是理想教育的模样。他认为人性应当如同儿童沉浸在游戏中一样,陶醉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既真实又完整,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的国度,或者可以称之为“自由的国度”。而现今很多班集体,还像极了“力量的国度”“伦理的国度”。教师把自己当成绝对的权威,把道德规范、要求看成绝对的真理,学生则是盛知识的容器、盛美德的口袋。学生一旦犯错,随之而来的是暴风骤雨般的苛责。
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应该的。当学生犯错时,用严厉的语气、严肃的表情批评指责,能暂时制止他们不好的行为。但如果这样的批评不能激起学生的自我批评,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就像饮鸩止渴,即使在某一阶段短暂有效,但總体而言必定是无
效的。
又到油菜花黄时,大自然早已浓墨重彩地装扮好自己,迎接儿童的到来。本次春游,游戏“无敌风火轮”最受学生欢迎,它分准备、比拼两个环节。首先,各小组通力合作,在规定时间内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风火轮”;接着,所有成员站在“风火轮”内,将“风火轮”滚过终点,“风火轮”不破,且用时最少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游戏最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晓东组最引人注目,他们先因报纸该折成几折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又因弄巧成拙地在“风火轮”里加入枯叶,输掉比赛;后因真诚地为他组加油,共享冠军礼物。多可爱的一组队员!笔者当然不会苛责他们在比赛过程中的多处失误,因为相机清楚地记录下更珍贵的东西。他们为了最佳办法争吵,为了赢得胜利创新,为了对手的成功而呐喊。在活动中,他们同样收获了经验与成长,同样是春日里最美的风景。
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告诉我们,只要稍微运用一些审美手段,就能让道德教育变得有趣、生动。将道德教育衍化成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他们的智慧得到开发,师生、生生间的关系得以融洽,班级凝聚力也能得到增强。同时,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活动也能让班主任从日常的、琐碎的、被动的劳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而班集体道德建设则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及提升自己生命意义的重要平台。
四、思考四:管束还是唤醒?
有段时间,网上流传着班主任的形象写照,那是凶狠的容嬷嬷。容嬷嬷们会不经意间出现在教室外,窥视教室里学生的一举一动,那眼神真的让人不寒而栗。的确,在现实的班集体中,有些班主任把自己当成了事必躬亲、大包大办的“保姆”,总是不放心学生做这个,又担心学生做那个;有些班主任则把自己当成了严防死守、独断专行的“警察”,总是带着纠错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成长。他们都想把学生牢牢抓在手心,而这样的管束如同用手抓沙子,用力越大,沙子漏得越多。
笔者班上有个让人头疼的熊孩子——小金。小金在外婆的溺爱中,长得人高马大,个性活泼好动,但自控能力很弱。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一会儿用笔戳下前面的同学,一会儿又故意拉下同桌的辫子;下课时,活动量特别大,不经意间就撞疼、碰伤同学。经常闯祸的小金没少挨笔者和父母的批评、管束,但没有好转的迹象。
经过整个学期的观察,笔者发现,小金也是有优点的,思维很活跃,对同学、班集体事务特别热心。一天,笔者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找春天。校园里的海棠大多还是花骨朵,鼓胀胀的,煞是可爱。小金歪着脑袋说:“老师,你看这丛海棠花,他们多像一群小朋友坐在枝头荡秋千啊!”哇!多灵动的语言。“多有趣的发言!我们把掌声送给小金!”得到夸奖的小金倒变得忸怩起来,低着头,微笑着不说话。果然,正向的情感态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那堂课,小金不仅没有影响别人,还听得格外认真。
看来,小金非常看中老师的表扬。抓住小金内心的这一需求,笔者给他安排了小助教的岗位。下课了,他再也不是出去疯玩,整理讲台、打开投影、摆放好粉笔、分发课本……忙得不亦乐乎。有事可做的小金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笔者还特意拍下小金服务班级时的镜头,和他的父母分享,并提醒他们注意抓住眼前的教育契机,家校配合,助力小金转变。一段时间后,在班级一月一度的“我把表扬送给你”的活动中,小金收到好多同学送出的表扬信,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和小金做朋友了。虽然小金偶尔还是会管不住自己,但他内心要求上进的种子已经被唤醒了,正朝着越来越好的自己努力。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内心对他们寄予良好的期待,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正面鼓励,那么,学生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也能感受到信任与期待,从而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一种催化作用。在笔者的班集体中,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人管,实行“一人一岗制”,这样的方式,变严厉的管束为智慧的唤醒,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唤醒他的主体意识,让他能自觉地将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变要求他怎么做为他自己想要这样做,让他的内心获得一种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班集体道德建设中,班主任应以审美或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将情境体验贯穿整个德育过程,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代替说教,唤醒学生内心自我教育的需要,变他律为自律,变道德束缚为自由选择,让班集体成为学生愉悦的、自在的精神栖息地。自我是整个心理的主体,自我生长是个体获得完整统一人格的自我实现的过程。生长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需要,只能经由儿童自己才能逐步得以现实化,成人不能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