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出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2-05-30 02:21李晶晶
出版广角 2022年14期
关键词:共生人才环境

【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落实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战略,出版人才培养也迎来新的挑战。文章立足出版人才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技术和综合视野三个方面的要求,基于共生理论深度剖析与出版业发展相关的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四个共生单元的诉求点,探讨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与开放协同的共生环境,提出以培养出版产业人才为目标的共生系统,以期为新时期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出版;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共生理论;

【作者单位】李晶晶,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4.019

出版作为实现信息传播的媒介复制行为,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是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晴雨表和脉搏计[1]。因此,出版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出版行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十分重要。

出版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不同的经济形势而变化,已在较早时期形成产学研一体雏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的基本方式[2]。面对新形势、新方针,拥有出版相关专业的高校只有将人才培养和创新型、融合型发展接轨,才能适应出版企业发展需求。因此,根据形势进一步优化出版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亟须攻克的难点。

一、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出版业的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按照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出版业界定为运用数字技术对内容编辑加工,以数字内容产品在网络上发布的出版业务。出版业作为兼具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和技术属性的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3],需要锚定2035年我国建成出版强国的目标,把提高质量作为出版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技术和综合视野三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1.出版人才培养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出版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化的表达窗口,因此,出版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思想信念。出版人才队伍不仅要深刻研究并认识我国主要矛盾变化所带来的新规律与新要求,也要深入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所带来的矛盾关系与全新挑战,因此,人才培养应当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以培养出一批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的出版“后备军”。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学习求知的渠道被大大拓宽,从而给出版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一定挑战。随着全球化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出版人才需要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在出版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把握政治大局的能力,因此,出版人才培养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

2.出版人才的实践技术有待进一步补足

随着移动数字技术与国内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不断赋能出版产业升级,熔铸新产业、新业态。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出版人才培养想要适配数字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融汇文化与科技两个层面的知识基础。我国高等出版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已形成多层次、多方向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教育体系[4]。但仍须意识到仅靠高校难以完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还需充分利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发挥出版企业、出版基地等主体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现阶段,出版人才的专业素养能力培养包括但不限于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印发设计和发行营销,现有的高校师资队伍虽然可以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需求,但缺乏实践技术平台,由此出现传统出版编辑不懂技术、数字出版编辑不懂设计美感等问题,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出版人才培养想要往复合型方向发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技术锻炼平台不可或缺,以此补足理论教学的短板。

3.出版人才的综合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出版人才培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经历了电商、出版物衍生价值开发及全网营销体系下知识付费服务等不同商业发展阶段,其所承担的社会价值也逐渐从信息传播转向知识服务。因此,出版人才培養需从单一的编辑、加工、整理等出版技能教学转向基于知识服务的综合性技能教学。

多媒体融合发展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的考评标准需提升到包括专业知识、生产、设计、研发、服务等综合能力的层面。出版逐渐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趋势表明,出版人才培养需要综合视野,明晰经济发展态势,洞悉商业服务模式,以适应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用发展的眼光为出版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培养综合视野的基础是多学科知识结构相互融合、交叉渗透,但精准、个性化的出版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足够的资源相匹配。因此,出版人才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强化对自身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的定位,客观评价自身的条件,理性认识外部与社会需求。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基本元素分析

目前,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但校企双方“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故本文尝试利用社会学共生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弱化教育与产业的隔阂。共生概念最初主要用于动植物种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因共生现象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所以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系统。人类社会系统中的组织与生物界的生命有机体有着许多类似特征,如都具备有限的生命周期、在与外界的长期交互或协调过程中有着趋利避害的特征等,这些共性正是应用共生理论进行问题探讨的基础。

共生理论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依据西方社会学研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者互相作用并共同组成共生理论的基本元素,最终形成共生系统[5]。共生单元采取合作、互补的方式,依托各共生单元体制机制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系统。

共生单元是物质生成、能量交换的基本单位,根据出版人才发展的路径可以分为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四个环节。高校传授基础性知识,企业提供实践操作平台,行业衍生多元化素养,政府营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各个单元都具有延伸性和联动性,为了共同的目标利益,在共生理念的引领下进行单元之间的互动。

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本文指的是政产学研之间相互作用或和合的方式。它既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互换关系[6]。根据各个共生单元主观意愿的强弱,共生模式可以分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种模式。共生模式的探讨应立足于我国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背景。在我国“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产教模式下,当合作主体因多边博弈而出现利益冲突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予以协调[7]。

共生环境指除共生单元以外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流来实现[8]。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有效运转的保障,物质、能量、信息资源要素的供需在共生系统体制机制的调节下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由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四个共生单元之间的交流协调同步创造。

从能量产生的角度来看,正向、中性和反向是共生环境的三个类型,不同性质的环境影响共生体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合作方式,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共生环境,是维持各共生单元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共生系统体制机制的完善需要各共生单元的支持才能实现,进而满足共生环境的开放性与和谐性诉求。当共生元素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时,共生过程就会产生能量,促进共生系统的发展与升级,共生系统的进化也会逆向推动各共生元素的优化、发展与适应。因此,出版人才培养的共生系统设计需要重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三、出版人才培养的共生系统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出版人才培养的共生系统设计:以与出版相关专业的高校、出版企业、出版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当地政府(主管单位)为四大共生单元,以互惠共生模式下的一体化共生为核心理念,创造以教育、实践、交流、发展为基点的共生环境,从而形成具备出版专业特色的共生系统(见图1)。

首先要明確各单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自身发展诉求。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可以提供学生、教师、教学硬件三类资源,其主要诉求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出版企业考虑的是企业未来的成长性,需要技术型人才,能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线生产过程中掌握应用技能。行业需要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能协调资源开展各类交流活动,由行业领军人物引导学生,培养出版人才的综合视野。政府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保障各方权益,其诉求的是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地实施,以及创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共生系统的起点与终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将共生系统确定为互惠共生模式——从宏观角度看,是共生单元资源的相互流通模式;从微观角度看,是出版人才培育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四个共生单元可以从各自角度出发,丰富出版课堂的教学形式,通过“出版企业高管进课堂”“出版行业大咖论坛”“中国经济发展课题”等各个层面资源的整合,扩大出版人才的知识面。高校则要紧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出版专业基础性通识教育,发挥好高校的指引和强化基础功能。在互惠共生模式下,高校的创新氛围被激活,出版企业的用人通道被打通,出版行业、当地政府也将拥有相应的人才资源。

共生环境在共生系统中不可或缺,只有营造积极向上的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关系与共生环境才能融合共生[9]。在本研究中,共生环境可以细化为教育环境、实践环境、交流环境与发展环境。教育环境具体包括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高校需要从实际教学出发,匹配相应的措施以促进设施、师资的改善。实践环境要逐步建立出版产学研实践基地,导入企业、行业、政府的相关资源,形成小而全的出版产业链,为学生的技能实践锻炼提供多样化平台。交流环境要注重信息的畅通性,保证行业与高校、企业、政府的信息畅通,有效指引人才培育的方向,促进企业升级,让政府提前做好经济保障。良好的发展环境能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最直接的助力。

四、共生系统对出版人才培养的作用

当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建完成,共生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会发挥出来,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之间的有益共生。在共生系统的整体作用下,师生与高校、员工与企业等存在于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关系就会不断发展演变出多种共生模式,出版人才培养也会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过渡,充分激发共生元素的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人才培育的既定目标。

1.在意识形态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出版人才的意识形态工作更要做实做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守护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高校在共生系统中是重要的共生单元,也是出版人才意识形态引领的“哨兵”。当共生系统的整体性得到发挥时,政府、高校会在系统中与行业、企业形成合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共生系统在出版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作用,为出版人才的培育工作提供思想沃土。

2.在实践技术方面发挥协同作用

共生系统为出版人才的实践技术锻炼提供了平台。在共生系统中,出版人才的培养可以在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共生单元的相互合作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科学融合,通过实践孵化理论并促进理论丰富与发展,进而促进出版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共生共创的系统优势。共生系统的开放性可以使一切事物在共生中生存和发展,让出版人才培养在时间、空间、广度等方面充满各种可能,从而为出版人才的实践技术锻炼开拓思路。

3.在综合视野培养方面发挥连接作用

融合共生理论与系统论的共生系统具有多元性,各共生元素在共生系统中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与发展,从而使得各共生元素能够充分展现个性化特色。因此,共生单元需要更注重专业,共生模式需要更注重融合,共生环境需要更注重互通,从而使出版人才的综合视野得到开拓,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专多能的复合性技能优势。

共生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多元性极大提升了出版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想进一步促进共生系统的升级,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要以体制机制的健全来考量共生单元的质量参量。政府、高校、行业、企业需健全顶层设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管理工具,对各共生单元的参与过程进行考量。政府要加强引导产学研项目的联合申报;高校要明晰产业需求,重新设置课程,加大实习实践比重;行业和企业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共建实习基地以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等。二要通过新技术手段为共生关系的便捷性提供保障。如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让信息实现多元共享,增强共生单元之间的信任,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育人。三要以强有力的支持改善共生环境。如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基地,用点对点的方式开拓共生环境新场景,使得学生能够服务于企业,并在其中获得实践知识。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版行业还将保持强劲有力的发展态势。出版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体现。共生系统设计是人才培养工作与出版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有效探索,须发挥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的多方合力,促进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安伦,刘浩冰. 新中国出版70年:主要成就与总体特征[J]. 中国出版,2019(14):29-34.

[2]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3]廖文峰,张新新. 数字出版发展三阶段论[J].科技与出版,2015(7):87-90.

[4]方卿,张新新. 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面向[J]. 科技与出版,2020(5):6-13.

[5] 冉云芳,陈绍华,徐灵波. 共生理论视域下“校中企”合作模式的动力机制与耦合效应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22(6):29-35.

[6] 刘建生. 产学研合作模式再探讨: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2-106.

[7] 宋瑾瑜,张元宝. 共生理论视域下产业学院共生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 教育与职业, 2021(23):58-63.

[8] 冷志明,张合平.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J]. 经济纵横,2007(7):32-33.

[9] 赵敏,蔺海沣. 校本教研共同体建构:从“共存”走向“共生”[J]. 教育研究,2016(12):112-119.

猜你喜欢
共生人才环境
人才云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