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快速理解问题,掌握基础知识。而提问分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要想保障提问的质量,教师需善用提问技巧,让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提问带领学生不断进步。文章将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技巧;方法措施
作者简介:张伟(1990—),女,山东省泰安迎春学校。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不能单一地围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展开,还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改善,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以提问带动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
一、课堂提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没有围绕学生的兴趣设计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上尽量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也应思考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在初中课堂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后班级里鸦雀无声,没有出现教师预期中学生踊跃回答的画面,最后教师只能采取点名回答的方式。这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也使得课堂提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依然被动,学生对探究问题提不起兴趣。
(二)问题设计没有层次性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性格特点与理解情况各不相同,有较明显的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既有让教师省心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学习十分吃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难度合理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与发挥个性的机会,不至于让学生产生畏惧与抵触心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更加契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而这无疑会打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使他们学习数学越来越被动,学习兴趣与动力逐渐减弱。
(三)教师对学生的干预较多
课堂提问环节中还存在教师对学生干预较多的问题。初中生的思维水平不够高,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较弱,看问题不够透彻、思维混乱、表述不够清晰都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常见的问题。当学生出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偏离主题、思维比较混乱的情况时,很多教师会立刻纠正学生的错误,催促学生回答问题,这种过于强硬的提醒不仅会使学生处于紧张、不自信的状态之中,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的干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路与表达,导致学生回答的质量不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技巧
(一)巧妙提问,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专注于课堂,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的热情与动力。教师应思考如何让提问变得更加有趣,使提问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通过提问营造充满未知的数学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融入课堂导入环节中,以问题来叩响新知识的大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展开交流與互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尽量设计日常化、趣味化的问题,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问题,使学生既能理解问题,又能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章时,为了提高学生统计数据的兴趣,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生活化且有趣的问题:“上个月的月考成绩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大家知道平均成绩如何计算吗?大家对统计成绩有什么想法,我们如何分析每个人的考试成绩趋势呢?”,“这个星期的天气大家都还记得吗?关于天气的数据应该如何收集,如何绘制成本周天气的走向与趋势图呢?”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快就能将问题联系到自己身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探讨空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统计与整理数据的思路,然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扇形统计图与柱状统计图,再次对学生进行提问:“你可以将上周的天气情况分别用扇形统计图与柱状统计图呈现出来吗?”以这个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收集与整理数据。利用生动有趣的问题能使课堂导入环节更高效,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与思考。
(二)灵活设问,启迪思维
部分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与掌握,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常会产生这种知识学了以后用不上、不知道学习的意义的消极想法,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突破学习的瓶颈,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提问,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的转化。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理解与思考问题时更有代入感,让学生获得真实、生动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吸收数学知识。以“轴对称”的教学为例,在讲解对称轴的判定条件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现实问题:“现在有一家广告公司正在设计宣传图,他们要求图片美观且对称,以下哪些图形符合要求?”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几组图形,让学生依次判断与分析,并简要叙述自己判定的理由,最后选出最适合该广告公司的宣传图。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轴对称的定义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现象?”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再次回归课本中的知识点上,形成“发散—集中—再次发散”的过程。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还使学生积累了更多面对具体问题时应如何分析、如何灵活思考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养成系统的学习习惯,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质量[1]。
(三)探究问题,强化理解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问题,设计探究性问题,即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并不一定唯一,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确保问题具有探究的价值,能让学生的思维与能力都得到锻炼与发展。教师要通过提问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展开深层次的探究,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定三角形全等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深层含义。其中,与AAS对应的是SSA,而SSA并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师可以就此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在判定全等三角形时AAS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而SSA不行,你能说明二者的区别吗?”然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SSS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而AAA不行,这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如何说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究,而不是只将注意力放在已经证明过的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上。学生在小组内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听取他人的补充与意见,从而高效地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在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享自己组讨论的过程、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最后的学习成果,让小组互相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交流,营造热闹、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再予以专业的、全面的点评与总结,再次分析难点,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保持广度,分层提问
问题缺乏一定的层次性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环节中的一大问题。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且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需求,如果教师只是统一地设计问题,统一地开展教学活动,统一地规划教学目标,就只能满足班级中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帮助与启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使问题有更明显的层次性,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更多因素,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对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再对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使问题更加契合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在教学“分式”时,由于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掌握情况都不相同,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升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基础较为稳固,理解速度快,需要练习更多应用题来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因此教师可以为这类学生设计更多应用思考类问题,以提升这类学生的应用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能够不断突破自我。例如有这样一道问题:有甲、乙两个清洁队负责城市的清洁工作,甲队先开始清洁工作,在单独进行了两天工作后完成了清洁总量的1/3,这时乙队也加入了清洁工作,两队共同工作了一天,完成了所有的清洁工作。如果清洁工作由乙队单独完成,乙队需要多少天时间?这个问题更加综合,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数运算基础以及具备理解、解题能力,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能提升其综合能力的问题,符合他们的学习情况。而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解析例题、讲解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供更多解答基础问题的机会,例如让他们解答分式运算的步骤、分式运算的法则等,通过基础类问题来帮助他们不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完成当前阶段最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设计分层问题使基础与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在问题的引导下获得启发与进步,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效率。
(五)启发诱导,发展思维
教师在规划提问内容、组织提问环节时,还要注重利用问题来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产生更多思考,使学生逐渐明确学习方向,更有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主思考意识与提问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予以重视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分析探究时间,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中积累思路与经验,深入课堂学习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等。例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教师可以先在桌子上摆放一个几何组合体,然后向学生提问:“你能画一画它的正视图、侧视图与俯视图吗?”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稍加观察,学生就可以利用正向思维画出其对应的三视图。等学生都完成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一组图形的正视图、侧视图以及俯視图,然后再次提问学生:“你能根据黑板上的三视图还原出这个图形吗?这个图形有几种搭建的方法?”让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推理还原出对应的立体图形,并探究其到底有几种摆放方式。教师将正向推理与逆向推理结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变式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2]。
(六)设计生活问题,强化责任意识
在设计问题时,为了使问题更有吸引力与代入感,教师可以遵循新时期背景下的生活化教学思想,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搜寻适合用作教学案例的生活素材,将其巧妙地融入问题之中,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内涵与意义,同时使问题更加生动真实。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用全面的、辩证的思维,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并在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章内容的内涵,提升学生解方程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提问环节、善用提问技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从新课标的角度出发,通过提问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与发挥个性的舞台,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雪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1):61.
[2]吴显炤.初中数学课学生提问的意义及培养策略[J].江西教育,2016(33):18-19.